古时瓜州现在是什么地方(试论瓜洲)

古时瓜州现在是什么地方(试论瓜洲)(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瓜洲”“瓜州”“瓜步”等地名,历来的解释都和“瓜”有关。汉字里有一个字写作“窊”,古人用来称呼地势低下的地方。“窊”与“瓜”相近,“步”又可写作“浦”“埠”,“沙”在古代地名中含有“水边地”的意思。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积水而形成河流或湖泊,而可供停泊船只的地方也必定相对平缓低洼,所以凡是古代地名带有“窊”“瓜”“沙”“步”“浦”“埠”等字的,都很有可能与“洼地”“水边地”或“水边停船处”的意义有关。古代城镇大多依水而建,舟船是长途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古代的这些与沿水地势有关的地名,反映的是古时各地以水路相勾联的一种交通模式。

关键词:瓜洲;瓜州;瓜步;地名;含义

“瓜洲”“瓜州”“瓜步”等古代地名的传统解释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题名叫做《泊船瓜洲》,一向在中华文化圈广为传唱。诗歌中地名“瓜洲”的由来,历来的解释都和“瓜”有关。《嘉庆瓜洲志》引郦道元《水经注》:“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之江都县,县城临江汉,以后江中涨有沙碛,形如瓜,故名瓜洲。”又引《五志》:“漕河至此分为三支,形如瓜字,故名。”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解释,是说“瓜洲”这个地方本身的形状像瓜;《五志》的解释,是说河流分岔后像是“瓜”这个字的形状。又据《元和郡县图志》逸文,“瓜洲镇,在县南四十里江滨。昔为瓜洲村,盖扬子江之沙碛也,状如瓜字”,这是说沙洲的形状像“瓜”这个字。不论是哪一种解释,都离不开“瓜”,这也符合大多数人望文生义的思维惯性。除了这个地处江南的水中“瓜洲”之外,远在西北地区,还有一个设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的“瓜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汉书·地理志》“敦煌”注文说“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根据这条材料,古人认为“瓜州”也和“瓜”有关,是因为当地出产好瓜而得名。

古代地名还有“瓜步”和“瓜步山”,位置在今天的南京市六合区一带,“瓜步山”今天写作“瓜埠山”。许多文学作品,例如鲍照《瓜步山楬文》、王安石《入瓜步望扬州》,都提到过这两个地名。《太平御览》卷75《地部第40》引《述异记》:“上虞县有石驼步,水际谓之步也。瓜步在吴中,吴人卖瓜于江畔,因以名也。江中有鱼步,龟步,湘中有灵妃步。”《水经注》卷39也记载了很多含有“步”字的地名,如“度支步”“津步”“王步”等,并指出“步,即水渚也”。根据这些材料可以知道,“步”字在古代地名里是“水际”“水渚”的意思;而“瓜步”地名的由来,古人也以为和“瓜”有关,只是水边没法种瓜,就改成了在江边“卖瓜”。《读史方舆纪要》记“瓜洲城”“自唐开元以后,渐为南北襟喉之处。······或谓之瓜埠洲,亦曰瓜洲步”。《日知录》卷31:“瓜洲得名,本以瓜步山之尾生此一洲故尔。《旧唐书·齐澣传》:‘润州北界隔江,至瓜步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漂损。澣乃移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此京口漕路繇瓜洲之始。《玄宗纪》载此事则谓之瓜洲浦。而《五行志》:‘开元十四年七月,润州大风,从东北,海涛奔上,没瓜步洲,损居人。’《永王璘传》:‘李承式使判官评事裴茂,以步卒三千拒于瓜步洲伊娄埭。’则此洲本亦谓之瓜步洲也。”又据《嘉定镇江志》:“案今扬州西南二十里有瓜洲,土人云其洲为瓜步也。”依据这些材料,“瓜洲”也叫作“瓜埠洲”“瓜洲步”“瓜步洲”“瓜洲浦”和“瓜步山”“瓜步城”“瓜步镇”“瓜步村”等,都源自“瓜步”这一个地名。顾炎武说“瓜洲得名,本以瓜步山之尾生此一洲故尔”,认为“瓜洲”得名于“瓜步山”;但“步”是“水际”“水渚”的意思,显然和“水”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瓜洲”并非得名于“瓜步山”,恰恰相反,“瓜步山”和“瓜洲”都得名于“瓜步”。此外,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位置在八公山以东的淮河南岸,地名今天写作“大瓜地”。因为名不见经传,所以也无从得知古人对于这个地名的解释,只是从字面上看来,似乎也应该与“瓜”有关,尽管这个地方并不以出产瓜果闻名。那么,上述的这些由“瓜”字命名的地方,是否真的都与“瓜”有关呢?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窊”字的含义与“瓜洲”“瓜州”“瓜步”“瓦埠”等类似地名的含义

汉字里有一个字写作“窊”,读音和“洼”一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窊,污衺下也”,三国魏时张揖编写的《广雅·释诂》也说“窊,下也”。清人王先谦注《老子》“窪则盈,弊则新”一句说:“又‘窪’字,《道藏》河上本作‘窊’‘窪’‘窊’字同,皆洿下低陷之义。‘窊’为‘窪’之古文。”也就是说,“窊”和“窪”是一个字,都是地势低下的意思。也大约从东汉时起,古人常常把“窊”字与“隆”字联用,组成“窊隆”这么一个词,用来形容地势或水面起伏不平,又引申为人生世事起起落落的意思。《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里记载桓荣的后代桓彬“辞隆从窊,洁操也”,这里的“隆”和“窊”就是“高”和“下”的意思。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首题为《命子》的诗,其中有一句是“时有语默,运因隆窊”,用“隆窊”来形容命运的起伏。《淮南子·精神篇》里有一句话写道:“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江,洿水弗乐也。”东汉人高诱为《淮南子》作注释,解释“洿水”为“窊水”;清人陶方琦指出“洿”与‘洼’同字,或作‘窪’”,蒋超伯指出《广韵》把“窊”字解释为“凹”的意思,并且“今江、淮以北悉呼下湿积潦处为窊”。依据《淮南子》中的注释,“洿”“洼”“窪”“窊”“凹”都是一个意思,且古人有称呼地势低下容易积水的地方为“窊”的情况。带有“窊”或“窪”字的地名古时很常见,例如在《光绪凤台县志》里,能够看到“柴家窪”“杜家窪”“魏家窪”“大窪”这样的地名,位置在今天的凤台县毛集焦岗湖一带;在《光绪凤台县续志》的补图上,有“神南窊”“长畛窊”“张裕窊”“核桃窊”等地名,“窊”字穴宝盖下的“瓜”写作“爪”,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周边。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地名、山名以“窊”字命名,例如大同市浑源县有皇叔窊村,忻州市河曲县有后大窊村、榆岭窊村,吕梁市交口县有窊则山等。这些以“窊”字命名的地方,地势应该都是相对低洼的。今天的淮南市虽然没有以“窊”字命名的地方,但却有许多地方是以“洼”字命名的,例如洼西村、洼梁村、洼刘村、洼李村、黑泥洼等,“洼”也就是“窊”。其中,“黑泥洼”的位置就在“大瓜地”以东,也是淮河南岸的一片洼地。洼地容易积水,每逢汛期,“淮淝两岸均水深数丈,尚有何处不漫,何处不灌”,所以要筑坝挡水。“坝”字在《光绪凤台县志》里写作“壩”,所谓“各窪口之壩固,则淮水不倒灌”,而今天的“大瓜地”向南不远,就有一个地名叫作“土坝孜”,也就是“窪口之壩”。这样,就可以确定了,所谓“大瓜地”,其实是古人口中的“大窊地”,也就是“一大块洼地”的意思,和“瓜”原来没什么关系。之所以后来“大窊地”变成了“大瓜地”,可能是地名传写的过程中,“窊”字因为比较难认,所以穴宝盖被丢掉了。或者是“大窊地”这个地名本来就是口耳相传,没有固定的字来写它,而“窊”和“瓜”读音相近,于是“大窊地”这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称谓,被传成了大家都熟悉的“大瓜地”。

“瓜洲”“瓜步”“瓜步山”地名的由来,也和“窊”这个字有关。前人对于“瓜洲”的解释,都离不开“瓜”,或者认为地形像“瓜”的形状,或者认为地形、水流像“瓜”这个字的形状。这种解释有一个问题,就是“瓜洲”作为一个水中泥沙沉积而成的小洲,它是逐渐形成的,而早在它形成以前,“瓜步”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了。《晋书》卷100《陈敏传》记载“东海王军谘祭酒华谭”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飞桥越横江之津,泛舟涉瓜步之渚”一句,可见早在晋代,就有了“瓜步”的地名。而据《读史方舆纪要》,“瓜洲”这个地方是“自唐开元以后”才“渐为南北襟喉之处”的。《读史方舆纪要》又记载:“昔人谓采石渡江,江面比瓜洲为狭,故繇采石济者常居十之七。夫自唐以来,沙洲日积,江面南北相距仅七八里,唐初江面阔四十里。其后沙壅为瓜洲,开元中江面阔二十五里。宋时洲渚益广,绍兴中江面犹阔十八里。明嘉靖以来,江面仅阔七八里,又有谈家洲横列其中,南北渡口晴明时一苇可杭也。”可见“瓜洲”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在“瓜洲”形成之前,“瓜步”这个地方江面广阔,古人是从“采石”这个地方渡江的。况且古人的解释本身就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既然“瓜步”是因为“吴人卖瓜于江畔”,那就和“瓜洲”地形像瓜无关。所以说“瓜步”“瓜洲”的名称,与“瓜洲”这个水中小洲的地形没有关系,更与“瓜”无关。

据《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九“吴处厚青箱杂录”条:“韩退之《罗池庙碑》言‘步有新船’,盖岭南谓水涯为步,故罾步即渔者施罾处,船步即众人渡船处,杨州瓜步,洪州观步。闽中谓水涯为溪步。”明末清初学者徐树丕《识小录》“长风沙”条说:“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鹦鹉洲对岸有炭步,金陵有瓜步,秦淮有邀笛步。”这两条材料对于用作地名的“步”字解释得更为具体,原来“步”不仅仅是指水边,而且是要能够停船靠岸、上下客人和货物的地方,所以王安石才会有《泊船瓜洲》这首诗。能够泊船的地方,地势一定是相对平缓低洼的。《嘉定镇江志》引《蔡佑杂记》:“京口漕河自城中至奔牛堰一百四十里皆无水源,仰给练湖,自郡城至丹阳中路谓之经函,东西贯于河底,河西有良田数十顷,乃江南名将林仁肇庄,地势低于河底,若不置经函泄水,即潴而为湖,不可为田。”可见“京口”“瓜洲”一带地势低洼之一斑。“瓜洲”“瓜步”“瓜步山”“瓜步洲”“瓜洲浦”的“瓜”,其实也应该是“窊”字,就是地势低洼的意思。“瓜步”的含义,就是地势低洼的水边泊船处。“瓜洲”“瓜步山”“瓜步洲”“瓜洲浦”的得名,都与“瓜步”的这个含义有关。

“瓜州”的情况也是这样。顾颉刚质疑了“瓜州”得名是因为出产美瓜的说法,认为“至于地出美瓜,则生美瓜之地多矣,哈密、吐鲁番诸地岂不较敦煌所出更美”,并且认为“瓜”与“九”古音相同,因而提出“瓜州之名同于九州”的观点。顾颉刚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他说“瓜州之名同于九州”,恐怕证据不够充分。历史上瓜州、敦煌又称“沙州”,杜林认为“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沙”字《说文》释为“水散石也······水少沙见”,《识小录》“长风沙”条说“水边地为耕口沙,金陵有白沙,陈白沙是也。徽有锦沙,而楚则长风沙。佛经有毗沙、瓶沙”。“瓜州”附近有个地方叫“居延泽”,也叫“居延海”,又称“流沙地”,《水经注》说“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史记·大宛列传》《正义》解释“盐水”时引裴矩《西域记》:“在西州高昌县东,东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之地,水草难行,四面危,道路不可准记,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駞马粪为标验。”由以上几条材料可以得知,古代用作地名的“沙”往往与“水”有关,而容易积水的地方,地势也一定比较低洼。《旧唐书·张守珪列传》:“瓜州地多沙碛,不宜稼穑,每年少雨,以雪水溉田。······守珪设祭祈祷,经宿而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涧而流,直至城下。”可见“瓜州”又称“沙州”,是与地势低洼而容易积水有关,与“鸣沙山”没有关系。《读史方舆纪要》“龙勒水”一条引《志》说:“沙州境有渥洼水,汉元鼎四年天马生渥洼水中,即此水也。”《史记集解》引苏林说“洼音‘窐曲’之‘窐’也”,《索隐》说“窐即窳也”。“窳”也就是“窊”字,“渥洼水”也就是“渥窊水”,所以“沙州”和“窊”字是有联系的。综合判断,“瓜州”的“瓜”字,应该还是“窊”字,“瓜州”的意思也是地势低洼的地方。

今天的淮南市境内有一个叫做“瓦埠湖”的湖泊,清代属于寿州辖区。《水经注疏》指出“步即水渚也”的“步”字“今俗又讹作埠”,而“瓦”与“窊”“瓜”等字读音接近,所以“瓦埠”就是“瓜步”“窊步”,也是地势低洼的停船处的意思。据《光绪寿州志》,“沿河水······由庄墓桥西行至瓦埠下十五里注肥,其南北滨悉卑下,每遇水涨,数十里皆成巨浸,殆郦注所称水积为阳湖者也”,地势低洼而容易积水,正是“窊”字所表达的含义。“瓦埠”与“瓜步”,尽管一个地处安徽淮南,一个地处南京六合,二者相隔千山万水,两个地名从字面上看也毫无关联,但其实它们的含义却是相同的。

“长沙”“黄浦”“蚌埠”等地名的含义以及总结

上文引《识小录》“长风沙”条说“水边地为耕口沙,金陵有白沙······徽有锦沙,而楚则长风沙”,以此为依据,“长沙”等含有“沙”字的古代地名,也应与“水边地”的意义有关。“长沙”与“瓜步”“瓜洲”等地一样,地处长江流域。《水经注》说“汉元帝以长沙卑湿,分白水、上唐二乡为舂陵县”,可见汉人就知道当地低洼潮湿。今天长沙市还有“白水沙村”这样的地名,与“白沙”“锦沙”“长风沙”等地名类似,说明“长沙”的“沙”就是“水边地”的意思。《水经注疏》又说“吴、楚间谓浦为步,盖语讹耳”,可知“浦”也是“步”。《太平御览》卷75《地部第40》引《江夏记》:“南浦······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称南浦。”所以今天的上海“黄浦”“杨浦”等地名也与水边停船处有关。《水经注疏》又指出“步”字“今俗又讹作埠”,所以“埠”也是“步”,有关联的地名有沿淮城市“蚌埠”,以及上文分析过的“瓦埠”等。“蚌埠”的“埠”字,在《光绪凤阳府志》里又写作虫字旁的“

古时瓜州现在是什么地方(试论瓜洲)(2)

”,这也与“步”又写作“浦”“埠”等字的情况一样,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域或历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异体字。

总结起来,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积水而形成河流或湖泊,而可供停泊船只的地方也必定相对平缓低洼,所以凡是古代地名带有“窊”“瓜”“沙”“步”“浦”“埠”等字的,都很有可能与“洼地”“水边地”或“水边停船处”的意义有关。古代城镇大多依水而建,舟船是长途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古代的这些与沿水地势有关的地名,反映的是古时各地以水路相勾联的一种交通模式。

作者:邹旻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8期

选稿:耿曈

编辑:吴雪菲

校对:汪依婷

审定:陈庭玉

责编:罗舒平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