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典读论语一屋不扫

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典读论语一屋不扫(1)

典读《论语》,提升智慧

《雍也篇》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语意】子贡问夫子:“如能利于百姓,又能周济天下,何如?可以称得上仁了吗?”夫子说:“这岂是仁者所能从事的,必是圣人方可为!即使尧、舜尚且难以做到。仁者自身能立得住而后方能立人,自身能达成而后方能达人。凡事就能近身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典读论语一屋不扫(2)

01

本节是子贡跟孔子论仁

子贡能言善辩,曾以一己之力,纵横捭阖,“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搅动天下风云,保鲁国平安。孔子给子贡高度评价—瑚琏之器,国之重器。

子贡善于经商,类似当下上市公司CEO,有着成功商人的傲娇。孔子也看出了这点,所以想借机“打压”一番,希望他想问题做事更加“接地气”,避免踌躇满志,反过来误了自己。

子贡问孔子,如果可以对大众进行广泛的施予施舍,并且能够救助众生,这样可以称得上是仁吗?

夫子对子贡的这个的提问做了一个清晰的回应,这哪里是仁心所能解决的事情呢?这必须要圣人方能做到!

孔子回归教导成仁之道,“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作为一个仁者,自身先立根先立业,自己先成就先抵达,从而再帮助他人实现与成就,这就是次第,成仁的过程。

实现由仁入圣,必从近处着手,从身边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仁是成已之法,圣是达人之道,成已达人,内圣外王!


02

仁者无敌,为什么仁德如此重要?

吴晓波在其著作《激荡四十年》,提到这40年中国富豪群体的变化,有很多富豪最终破产甚至锒铛入狱。

当时以为多数是因为政治和政策变化的原因。

最近看了一个观点:当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不足以驾驭自己获得财富时,因为运气或者违法得来的财富很快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快速的失去,人一样公司也一样。

凭运气赚来的钱,往往被实力收割。

东方甄选近期火了,这有其偶然和必然。从根本而言,俞敏洪的品性发挥很大作用。俞敏洪曾说人的三重境界,第一是损人利己,第二是利己利他,第三是在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也要利他。他认为自己能坚持做到第二种,偶尔做到第三种。

去年年末,新东方遭遇至暗时刻,股价跌入谷底。

“中国巴菲特”段永平逆着市场情绪杀入,以卖出空头期权的方式买入新东方。他说:“就是赌虚岁已经60的俞敏洪不会就此倒下,总觉得俞敏洪是条汉子,象征性支持一下”。

这次段永平赌对了,年初的投资,在半年后就迎来了收获时刻。

富豪的破产衰败、锒铛入狱和俞敏洪的绝地反击、东山再起。

两者之间的鸿沟,我的理解是:有仁与否?


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典读论语一屋不扫(3)

03

仁义礼智信,仁是五德之首,仁是什么意思呢?

仁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当说一个人:不仁不义、没有仁德、麻木不仁,估计对方拼命互撕。

《论语》100多处说到仁,但孔子没有给予统一的定义。面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解释,有点类似“盲人摸象”,从各自视角可能看到耳朵、鼻子、肚子、大腿……

这也侧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

跟樊迟说,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平时庄重,办事认真,对人尽心,是仁者爱人的体现)

跟颜回说,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跟子张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

“仁”是“人”字加上一个“二”字,指的是是两个人,也就是说“仁”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清朝的谭嗣同认为《论语》背景是鲁国礼崩乐坏的春秋,孔学是仁学,推广仁治。


0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如何成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内圣外王,成己达人,由已及人,理想结果“近者悦,远者来”。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非志无以成学,志不立者智不达。

志向应该远大,但也得脚踏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如果一个人随地吐痰、乱闯红灯、乱扔垃圾、对父母大吼大叫,我们怎么会相信他是一名志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如健身应锻炼腰骨盆、臂部、腹部和下背部的肌肉群等核心一样,我们不断修炼自己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典读论语一屋不扫(4)

  • 以身作则,身传身教

我有两个小孩,女儿10岁,儿子8岁。

前面几年,把80%的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了,在身传身教方面缺失父爱的责任。

有次,我从外地回家,在房间翻找衣服。我儿子躺在床上边哭边说:都没有人陪我。我说:爸爸不是在这边吗?他说:爸爸不是人。

童言真诚,每每想起这个瞬间,内心总有许多愧疚。

有学者说:爱和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随着这半年学习国学,唤醒了作为一名父亲应有的精神引领的责任。

现在我每周都会写一人一封家书,深度交流一周的思考,表达对他们的爱。

周末一起跟小孩到书院读书,他们在楼上读诗经,我和我爱人在楼下典读论语。

  • 近者悦,远者来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有遇到一些“招聘黑洞”,招聘的速度赶不上人员流失的速度。

究其原因,要么管理者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要么管理者格局狭小,总是担心团队成员成长速度超过自己,团队成员持续流失。

现在回过头看,这些“招聘黑洞”的团队业绩一直不好,管理者要么已被淘汰,要么被组织边缘化。

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候。

不是应该先自我反思:我对团队成员的支持如何?培养如何?他们目前是否快乐而且卓有成效?


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典读论语一屋不扫(5)

05

结论: 以仁为本,以和为贵

“己欲立而立人”重在“立己”。这里的“立”意为仁德,中华文明推崇“仁德”思想,这是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法宝。

“己欲达而达人”贵在“达人”。“达”即为“和”,也就是和顺、和谐。“和”是东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开创了中国“和”文化的先驱。

由此可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实质就是“仁”与“和”,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仁爱”与“礼和”,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德行上,提倡仁爱,崇尚礼仪,推崇道德;在人际关系上,倡导“和为贵”,以信取人,与人和谐共处。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部伊朗的电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鞋子》。

妹妹的鞋子被哥哥丢了之后,兄妹两个分别共穿一双小鞋子。

尽管镜头下的伊朗平民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却依然能够保持宽容仁爱的本色,所以善良跟财富没关系,心灵的富有才是真的富有。

阿伦,985管理硕士,18年人力资源行政管理从业者,国学的受益者、分享者和学习者,欢迎关注交流

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典读论语一屋不扫(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