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在印度什么水平(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

锡克教在印度什么水平(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1)

印度除了孕育出印度教、佛教外,亦为锡克教发源地。公元1469年,锡克教教主纳拿克(Nanak)就在印度教﹑回教风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诞生。

纳拿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二阶级 - 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阶级。虽然纳拿克的父母亲都是印度教徒,但纳拿克在七岁入学时便对教导他的印度徒教师反应﹕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圣典吠陀经,还不如确实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赖祂的慈悲。

纳拿克对宗教富有热诚,对世事极为淡泊,最后甚至离开妻儿至旷野过修道生活,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古鲁」为圣教师的意思,自纳拿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

有鉴于当时强大的回教势力与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纳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与回教阿拉神加以融会调和,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锡克教。

锡克教在印度什么水平(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2)

悟道后的纳拿克回到家中,将所有变卖,施予穷人,并与一位回教徒仆人开始游行布道。主仆二人一面唱歌、一面传讲锡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纳拿克并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纳拿克终身致力游行布道,足迹北到喜马拉雅山,南至锡兰岛,游行布道期间虽有不少回教徒袭击殴打他,但也有许多人皈依他,这些信徒多是中下阶集的印度百姓。经过了30年的传道生活,纳拿克终于年老力衰,于公元1539年撒手归天,享年六十九岁。

纳拿克死后,由弟子安格达(Angad)继任,是为第二代古鲁(祖师)。接着有三代、四代直至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Govind Singh)。

锡克教在印度什么水平(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3)

教义与经典

「锡克」(sikha)一词在梵文是门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锡克教徒自称为教祖的门徒,故而得名锡克教。

印度教是整个锡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回教的影响也相当大。锡克教撷取印度教的轮回(transmigration)与业报(karma)观念,认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

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全宇宙中只有这一位神,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是具回教与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论宗教,特别在强调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方面,与基督教的一神论(神人分离,神是神,人是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大有分别。

锡克教徒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不满妇女受差别待遇,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也不赞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琐祭祀仪式与朝圣,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励信徒积极入世,严禁信徒抽烟或是吸毒。

锡克教徒一生中有四次重要仪式﹕出生到寺庙命名﹔到了适当年龄接受洗礼(又称剑礼),成人举行婚礼,死后实行火葬,但是祖师不行火葬,而以建墓掩埋。

锡克教最早的入教仪式始于第十代祖师 - 郭温达辛格。最先五位接受洗礼的人分别来自五个种姓,象征各种姓之间的团结与平等。行剑礼时,入教者将剑插入盛有糖水的容器中不停地搅拌,并随着祭司或是长者反复念诵信条,之后将容器中的一些水洒在身上,喝完剩余的糖水,并且在神面前发誓,一生要身为锡克教徒,忠心爱神,为锡克教尽力,至死不渝。受洗后的男信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信徒则加"考儿"(Kaur),是公主的意思。

郭温达辛格并规定信徒需严守五K﹕(1)着短裤(Kacch)(2)蓄长毛发(Kes)﹕身上的毛发,如胡须、头发皆不可剃去。(3)插发梳(Kangha)﹕将梳子插在长头发上,但因锡克教徒头上包有头巾,不易看见长发与梳子。(4)戴腕环(Kara)﹕锡克教徒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在右手腕上戴上铁制或金制的腕环。(5)佩短剑(Kripan)﹕从前锡克教徒每人身上挂有一把三尺长的刀子,现在仅以一寸长的短剑作为象征而已。

锡克教唯一正典是由五代祖师阿尔琼(Arjan)于公元1604年编纂成的『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格兰特是书籍的意思),又称『格兰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经』。全部经典是一些歌颂神明、劝人为善、阐明教义的作品,记载历代祖师的赞歌及生平事迹,也有印度教和回教方面的演说与言论内容。此部经典一直都存放在锡克教最大寺庙,也是锡克教徒圣地及活动中心的金寺内。

锡克教在印度什么水平(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4)

锡克教徒的全民皆兵与现况

由于锡克教希望融合印回二教,遂引起回教徒的不满,自始祖纳拿克起就不断受到回教徒的迫害,第五代与第九代祖师甚至还被当时回教统治者处死。为了抵抗回教徒的逼迫,第六代祖师郭温达(Guru Govind)下令锡克教徒全部武装起来,到了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更是加强信徒皆兵主义,并宣称每位信徒都是狮子,使其与敌人交战时,更显得勇猛。

锡克教徒长期不断地和回教统治势力交战,十九世纪初叶,被称为旁遮普狮子的锡克教徒兰奇达(Ranjit Singh)联合锡克各部族首领,在旁遮普省的拉合尔建都,成立锡克帝国,但最终仍敌不过大英帝国的势力,被英国纳入版图。二次大战后印度独立,旁遮普省也成为印度的一省。

根据1995年资料,全印度约有一千七百多万锡克教徒,他们大多分布在旁遮普省,占该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强,锡克教徒的大本营 - 金寺,亦座落在此。除了印度外,美国、英国、加拿大、东非、东南亚等地也有锡克教徒的踪迹,但为数并不多。

由于锡克教徒实行人人皆兵,目前印度军队中有百分之十是锡克教徒,印度前总理辛格也是锡克教徒。为了能在旁遮普省享有更多的自治权,甚至希望脱离印度政府成立独立的锡克教国家,锡克教极端份子与印度政府仍时有冲突。较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1984年,当时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下令袭击锡克教大本营金寺,金寺被印度军队攻占,锡克教徒死亡人数高达一千二百多人,但随即不久,甘地夫人就被她的锡克教徒卫士暗杀身亡。现今锡克教激进份子仍因旁遮普省的自治问题与印度政府处于敌对状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