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怎样才能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

《史记.刺客列传》中共记载了五个刺客,他们分别是曹沫、挟持齐桓公;专诸、刺杀吴王僚;豫让、刺杀赵襄子;聂政刺杀侠累;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史记.刺客列传》中,最为悲壮、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

荆轲,战国时期朝歌(今河南鹤壁)人。作为荆轲的老乡,我今天为大家讲一讲,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能成功?

荆轲刺秦王怎样才能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1)

司马迁把五个人列在了刺客列传中,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歧义。因为刺客二字很容易让现代人跟职业杀手联系起来。杀手给人的印象是冷血、无情,为金钱卖命。然而《史记》中的刺客跟杀手截然不同,他们不畏强权、重情重义、信守诺言、不怕牺牲。他们之所以千百年来为老百姓津津乐道,是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的是侠客精神。

荆轲自幼喜好读书击剑,武功高强,为人慷慨侠义。但他为什么刺秦王没有成功呢?因为自始至终荆轲就没计划要杀秦王。

燕太子丹的计划是胁迫秦王,劫持秦王,逼迫他交还占领的土地。我们现在看这个计划是不是太疯狂、太幼稚了。毕竟秦人给六国的印象就是对土地贪婪成性、出尔反尔、阴险狡诈。秦国答应给楚国的六百里土地到最后都能变成六里,气得楚怀王差点吐血。秦国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呢?

荆轲刺秦王怎样才能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2)

太子丹剧照

燕太子丹之所以有那样疯狂的想法,是因为有前人的示范效应。这个前人就是五大刺客中的第一个曹沫。《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刺秦王怎样才能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3)

齐国和鲁国打仗,鲁国派曹沫出战,结果曹沫打了三次败了三次,还为此丢了许多土地。曹沫无地自容,觉得对不起鲁庄公的信任,曹沫想死的心都有了。但鲁庄公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安慰曹沫,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鲁庄公决定向齐国求和,谈判的时候曹沫突然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的左右都吓傻了,谁也不敢上前。曹沫说齐强鲁弱,你们齐国屡屡欺负我们鲁国,四处占领我们的土地。现在鲁国任何一处城墙塌了,倒下的地方都是你们齐国的地方了。我们还有容身之处吗?齐桓公被迫答应归还之前侵占的所有的鲁国土地。

齐桓公当然也可以毁约。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不被情绪所左右,他能听进去良言相劝,管仲所说的不可图一时痛快、贪图小利,而失信与天下。他认为有道理,真的把鲁国的土地归还了。

可以说曹沫劫持齐桓公,两个人都是人生赢家。鲁国赢回了土地,后人对齐桓公的诚信也是交口称赞。

有曹沫的榜样示范效应,燕太子丹就想让那一幕重现。太子丹的这种想法,可不是我杜撰的,在《资治通鉴》中是有真实记载的。(原文如下: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于齐桓公,则大善矣;)

然而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在戒备森严的宫殿之上,与秦王隔着桌子,在秦王的眼皮底下从地图中抽出一把短匕首(地图决定了他的长度),去劫持而非一击毙命,难度太大了。所以荆轲在第一时间,没能实现对秦王的锁喉,他只是抓住了秦王的衣袖。身强体壮的嬴政把衣袖挣断后就跑掉了。嬴政跑掉后,燕太子丹的计划其实就彻底失败了。荆轲追秦王的途中,嬴政拔出了身上的长剑(一寸长一寸强,这是真实的历史,不是武侠剧),砍断了荆轲的左腿。剧痛之下,荆轲投出匕首,却没能刺中秦王。

轰轰烈烈的荆轲刺秦王计划,彻底宣告失败。燕国也因此被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