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爱好不可深交(人无癖不可交)
人无癖,不可交。
世人总说
余生,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其实早在约四百年前
明代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便说: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那什么是癖好
有人纵情声色犬马
有人痴情灯红酒绿
这都是对低级趣味的追逐
癖好是对高级趣味的回归
它绝不是对消极事物的沉迷
人因有癖,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
它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
也是一场认知自我的修行
癖好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愉悦
先人游戏笔墨,寄情清雅
先人林泉高隐,纵情自然
先人放浪形骸,寻找真我
人生不易,有点癖好是安慰
人无癖,则不可交也
有趣的人
才能找到生命中的源头活水
无趣的人
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槁木枯灰
人活在趣味中
生活才有价值
宋代诗人林和靖有诗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绿竹琳琅,竹篱绕庐,清风随人来
而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心怀清趣的人
一类是心怀浊念的人
如果说后者是俗人
那前者就是生活的艺术家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心中有趣,生活有癖
就是装着一种生活方式
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个人癖好因人的趣味而异
趣味也有清雅与低俗是之分
人所定义的价值
并非事物本身的特质
但往往是一种普遍的积极认知
而评判体系的形成
也与自身的修养有关
先人谈修养
有先“居于仁”
而后“游于艺”之说
仁可以养性
艺可以养心
一个人的心性即体现在癖好之物
如稽康之锻也
如陆羽之茶也
如陶潜之菊也
皆以僻好寄其磊落俊逸之气
人有一癖,趣味远胜于人
▲明 仇英 扇面 解马弯弓图
▲明 仇英 扇面 山水人物
癖有至性,才是真性情
痴有至境,方可入法门
文人痴嗜之物
除了书房中笔墨纸砚诸般器物
还有园林池鱼,花鸟酒茶
唐人白居易:“人皆有一癖,我癖在书章”
宋人释行海:“此生书剑学无成,癖爱林泉梦亦清”
明人屠隆:“生平有烟霞之癖,日夜不忘丘壑间 ”
世人在林总万千的癖好之中
寄寓着至真至纯的性情
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正是有此等“闲癖”
才生发出中国文化中
闪耀的艺术与审美之光
也正因为此等“闲癖”
华夏的文化从遥远的源流
奔向江河湖泽
浸润着华夏广袤的土地
我们的文化变得鲜活有趣
人因为有癖好
面目才不至于落入俗套
文人的癖好不仅仅是世俗生活的体现
还是艺术领域审美的愉悦
生活是物质享乐之怡
而艺术则是超然之境
当物质化为精神
当生活成为艺术
便能找到自我的真性情
远者如东坡之竹、米芾之石、林逋之梅
近者如齐白石之虾、徐悲鸿之马、张大千之仕女
这于无形之中显得与众不同
与中国“君子慎独”的精神不谋而合
人因有癖,才能知行合一
人因有癖,才能格物致知
世间所有的深情
都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因为执着,所以抵达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
人若无癖,自然俗气
▲宋 佚名 竹石图
世人着意于物,其一往情深
“小则成痴,大则成癖”
人们的兴趣癖好
有时不能简单地归于物质
更不能简单地归于精神
它有时候跨越了物质和精神层面
它所流露的是世人对生命的热爱
还有对生活至高的真诚和留恋
古人将“癖”提升为生命必需之物
正是不成疯魔不成活
世间万物,款款深情
人不可以无癖
正如“花不可以无蝶”
正如“山不可以无泉”
亦如“石不可以无苔”
一个人的癖好
映照的正是内心最深情之意
若人无癖好
便如袁宏道所谓:
“余观世上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
人生不易,有点癖好是安慰
◎本文转载自“谁最中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