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寺庙故事(新乡故事九峰禅寺)

关注卫辉慢生活,美好人生从慢生活开始

读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历史上寺庙故事(新乡故事九峰禅寺)(1)

□青山

深山藏古寺,这是古人说的。卫辉市的九峰禅寺就坐落在深山里。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古时要到达九峰禅寺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才有了“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只能当做故事来听了。通往九峰禅寺,宽敞的砂石路尽管高低不平,给人的感觉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也少了古人游历山水的雅兴。车行半山腰那气势恢宏的大殿时,对轻松的到来有些许遗憾。

严格说,九峰禅寺已不能算是古寺了。古迹被铲除殆尽,连凄凉的残垣断壁也不能寻觅,只能从一块块的碎石碑上寻找痕迹。古迹荡然无存,就少了顾虑,不用像城市建设一样,不大拆大建显不出气势,大拆大建赔偿不起。铲平的山包尽管破坏了原生态,却出现了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现代化佛寺。吉祥、端庄的如来佛祖和文殊、普贤及观音菩萨都带着慈祥的微笑,我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在建家园是相当的满意。

据残碑记载,明朝和清朝早期,那是一座享誉豫北的寺院,单僧侣就达200余人,卫辉府寺监(专司寺院管理的官员)勒石为记。到了清朝中期,不仅寺院被毁,卫辉府志也剔除了该院的痕迹,不免让人浮想联翩,猜想重重。最被人乐道的是寺院和清朝的顺治皇帝接上了关系。顺治皇帝的死因和出家地一直是个迷,残碑上断断续续的不完全的记载,让人把他和九峰禅寺连在了一起,说九峰禅寺就是顺治皇帝的出家地或骨灰埋葬地之一,当时满清贵族还捐了八斤重的金碗,九斤重的金盆。十几年前,二十几个南方人在残破的院落里研究古碑,找寻线索,硬是在当地人圈羊的山洞里挖开了套洞,盗走了财宝。山包上一块“古轩辕墓”的石碑,不是记录墓主人的信息,而是一块功德碑,也让人摸不着头脑。据当地传说,九峰禅寺的兴、毁都与顺治皇帝有关。顺治皇帝与九峰禅寺结缘后,九峰禅寺的老方丈把他作为炫耀的资本,到处吹嘘,到处散播,以至于惹恼了后来的康熙帝,康熙帝觉得丢了皇家的人,派人赶跑了和尚,铲平了寺院。一个让皇帝动怒的寺院,谁还敢记录在案,这可能就是这个寺院信息资料失传的原因之一吧。

历史上寺庙故事(新乡故事九峰禅寺)(2)

寺院方丈承接着凡人与仙界交流沟通的大任,应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最少也应该很明白事理,很懂人情世故,可这个方丈偏偏不晓事,想借皇家抬高自己,结果毁了寺院,灭了自己,没修炼到家呀。现实生活里,感觉与市长、局长关系不错,到处传扬今天请市长在家吃饭了,明天局长在家做客了的人,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可能就是拜的九峰禅寺老方丈为师,爱炫耀真不一定就是好事,不“铲平”你,剔除你却是应当的。

寺院对面山体滑落,露出一巨大的人面像,有人将他和寺院的古轩辕墓碑连在一起,说那就是轩辕帝的神像,我也一直向往着能一睹圣颜。通过朋友再三指点,我怎么也找不到轩辕帝的眉目,同去的朋友看了都说像,还能找出哪是鼻子哪是嘴。我用相机拍下来看,还真的传神呢。可抬头自己去找,又不知哪儿是哪儿了。看来我与轩辕帝无缘,他不肯露真面目给我,但我还是相信他就是轩辕帝,就是我敬重的上古帝王。

山坡上的积雪正在消融,滴滴水珠无声地滑落,润物细无声。这儿古时水量应该是充沛的,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钟乳岩即可作证。已经干涸的钟乳岩,仍给人以湿漉漉的感觉,让人觉得它是那么的润滑,那么的异彩纷呈。我们把香敬在天然的钟乳岩香炉时,感觉到了大山里固有的灵气。

弯弯曲曲的小河细细水流,喜鹊飞上飞下,小山羊爬高上低,尽管有这么多生灵,可没有潺潺声响,没有叽叽喳喳,也没有哞哞乱叫。汽车发动机的震颤,煽动着空气,告诉神祇这里即将喧闹。

古老的村庄,也就是二十几座房屋,袅袅炊烟,悠悠地攀升,散失在山野的静寂里,洁净的天空,没留下它们任何痕迹。我知道,这是一座即将荒芜的村庄。在日月沧桑里,它有过怎样的辉煌,有过怎样的落魄,又有过怎样的凄凉都已经不重要了。盘山小路留下他们主人挑担、驮货的身影,记录了创建家园的心酸。独特的石凳记录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山体前伸,由钟乳形成巨伞似的长舌,阻断了他们上山的捷径,要想进入他们开垦的土地,2米多高的石凳就是连接上下的纽带。他们通过光滑的石凳,挑粪上去,担粮食下来。我为了体验一下,颤巍巍地爬了上去。站在石凳上,刚想继续攀登,就感觉到了胆怯,至今我不敢想象他们挑担上下石凳技能是怎么修炼的。当他们练成了这样的绝技,当他们的生活正在丰富多彩,当修建的坦途穿过村庄,当他们有了物资享受时,他们下山了,走出了大山,融入都市的繁华里,空留下寂静的山村。

人常说征服自然,其实自然是征服不了的。物竞天择,适应才是硬道理。景区的绝壁上,挺直壁立的青石,连缝隙都不见,却在同一水平线上,且等距离分布了六颗一样粗细、一样高矮的柏树,让我觉得是个奇观。下车观察,又见几颗新生的柏树错落有致地与其作伴,若干年后,将成为画家写生推崇的对象。

景点的开发,庙宇的兴建,最终的落脚点必然在经济上。投入是为了产出,但愿景点借九峰禅寺的灵气而兴,九峰禅寺借景点经济而旺,给大家留个相对洁净的空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