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世人皆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王阳明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谆谆教育子弟立志勤学,以圣贤自期,以修身养心、致良知为人生根本,而不以读书做官谋取功名利禄为人生目标,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家教思想,培育了优秀的家风传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世人皆知知行合一)

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王阳明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谆谆教育子弟立志勤学,以圣贤自期,以修身养心、致良知为人生根本,而不以读书做官谋取功名利禄为人生目标,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家教思想,培育了优秀的家风传统。

- 曾高度评价了王阳明的历史贡献

度阴山编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创始人,明朝一哥,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人不胜其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稻盛和夫等等都是他的忠实拥趸。而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切都足以显示出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对一个人的伟大产生影响,甚至可以使一个国家走向强大。

历史上儒家有两个半大圣人,一位叫孔子、一位叫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能跟孔子相提并论的学者真不多,可见王阳明的历史地位有多高!只是受限于当时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和当时的学术环境所迫,王阳明的心学受到了冷落。

王阳明的心学对于工作和生活有着特别现实的指导意义,看王阳明一生的大起大落,领悟他的思想带来的心灵升华,继而在你人生低谷、大起大落之际,看破得失宠辱,最终走向“知行合一”。

01龙场悟道,从此知行合一,看透悲欢离合、宠辱得失。

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其实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核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圣贤之道,心中有善恶,有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遵循内心的良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换句话说,真正的大圣人,都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怎么才能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努力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己,最终一步步实现心中所想、心中所望,成为自己的主人。

世界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

世界著名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刚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曾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每天的忙碌是为了什么,当他读了王阳明的传记之后豁然开朗,不再随波逐流,想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的主人,继而开始奋发图强,找准方向,最终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一代企业家的典范。

可见心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心学的伟大之处不同于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可以直接拿来实践的手段,没有任何试错成本,你读了懂了,直接去悟自己的“道”,静思自己的心灵,支配自己的行动,继而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开启了自己开挂的人生,一介书生,却可以多次兵不血刃的打败悍匪和叛军,并不是他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王阳明的心学的确有厉害之处: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很清楚知道敌方的弱点,利用自己的优势,直接克制对方的弱势,这比未卜先知更加厉害,因为未卜先知有种玄学和不可控性,而心学却是可预判,打个比方:周瑜之所以可以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更多的是靠诸葛亮的借东风,但其实诸葛亮懂天文地理,能预判出何时来东风,而草船借箭就像王阳明的心学一样,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知道曹操的性格弱点,所以高枕无忧的在曹军家门口借了十几万的箭。

02心学升华,开场布道,弘扬“道法”。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明朝那些事儿》

知行合一是王大圣人的核心思想,但是有很多人对这句话理解都不是很确切,例如在《明朝那些事》中是这么解释“知行合一”: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可惜的是这并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正涵义。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非“实践出真知”,因为“实践出真知”算不上理论,仅仅是一个常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都认为实践出真知,实践很重要,这句话其实并不错,但这只是常识,而非理论,就好比:打雷刮风要下雨,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谈不上理论而已!王阳明曾举例:屎难吃,不需要实践!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正常人会这样:看到美女就会喜欢上她,在“看”和“喜欢”之间没有实践和思考,这是本能的下意识。闻到臭味,马上就会厌恶,“闻”和“厌恶”之间也没有实践和思考,同样是条件反射的本能。为什么这是本能?很简单,这是心中所想和所判断:喜欢美好的实物,厌恶丑恶的实物,这是与生俱来的,无需证明,更加无法更改,不需要实践。

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最好解释,痛了会疼、寒了会冷。疼和冷是知,刺痛了和冻着了这是行,没有先后之分,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举个例子饿了要吃饭,知道如何吃是知,吃了就是行,明明饿了,但是不吃,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没有遵循内心。

热播电视剧《猎狐》

明明知道贪赃枉法是错的,是违背内心的,但却肆意敛财,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就像《猎狐》中公安局长杨建群,明知道帮助妹妹隐瞒就是违法,但是顾念亲情,最后落得锒铛入狱。而王凯扮演的夏远却很好地做到了知行合一,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他内心的信仰和良知,所以当他得知自己的前女友小卉犯法后,忍痛逮捕她,虽然自己内心很受伤,但是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必须这么做。同样的,自己敬仰的师傅杨建群顾念亲情放走犯罪分子王柏林,自己得知真相后没有选择蒙蔽内心,而是遵循内心,抓捕自己的师傅,很多人觉得他有点不近人情,其实他是在感情和良知面前,选择了遵循内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走在前列;又要结合实践,干在实处。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又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201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这段指导意义更加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伟大之处,很多人是口号巨人,行动弱者,就是因为没有遵循自己的内心,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最终误己误人。空谈误国也就是这个意思。

03心学的终极版本:致良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所以你就是个潜在的圣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圣人;勉强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贤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虽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却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贤就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圣愚的良知是一样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王阳明的《传习录》

这是王大圣人心学的高潮期,更加诠释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依凭良知判定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

那要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提出在内心要“诚意”、“谨独”、“立志”,更需要“事上磨练”。 也就是说王学解决修养论的方法不但“唯心”,还要求“事功”,没有与“外物”的交涉,不经过一番苦难挫折,依旧是无法体认“良知”,从而也无法体认“天理”的。

而一旦真正体会了“良知”、“天理”,就自然“知行合一”了。

朱熹认为: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去实践中寻找真理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完全不一样,朱熹认为:“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王阳明认为:“真理已经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最终目的是磨练我的心灵。一切的良知都在我的心里,不需外求。”这也能看出二者观点的大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珍惜生命是人的本能,面对今年的疫情,人的本能是远离和躲避,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就告诉我们,疫情很危险,躲避是本能,但是比本能更崇高的是良知,你需要做到的是根据良知做出最好的行动,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的“最美逆行人”,明知道有危险,却去疫情重灾区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血。如果明知道危险,还要什么防护设施都不佩戴,去实践,那么就是违背了“致良知”。

王阳明用身边的一个例子更好的诠释了“何谓致良知和如何致良知”:王阳明的一位弟子陆澄收到一封家信,得知自己儿子病危,由于鞭长莫及,所以终日郁郁寡欢,王阳明问他:你这样忧愁,对你儿子的病有什么帮助吗?

答曰:当然没有帮助。

王阳明于是说:那你应该快乐一点。

这乍一听觉得王阳明是不是疯了,孩子都病危了,却劝人家要快乐,这人岂不是狼心狗肺吗?

王阳明最终解释说:“父爱子,是良知,良知认为对的就是天理。一旦过了就是私心,就是人欲,就不符合天理了。忧伤哀愁是心理的通病,如果不影响健康,就是掌握了度,但不能因为忧伤而病倒。过犹不及,不能过分的忧伤而失去本心。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不过度,心就会正,一切也就坦然处之了。

王阳明的致良知通俗的讲就是:通过自己的“正天性”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而更好的“知行合一”

“致良知”三个字,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含义却博大精深,很多人究其一生也很难真正领悟到真信笃行,知行合一!更难做到去恶存善,更不要说做到“致良知”了。

04如何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广教学子,他提出从四个点来领悟和学习“心学”,做到知行合一。

1.立志。对于某些自己期望达到的事情、愿望,打定主意,下定决心,例如,我要戒烟,锻炼身体,那么就要立下期望。坚持这个主意。

2.勤学。既然立下了愿望,那么就需要去实现,知行合一,讲究的就是要统一前行,勤奋地坚持下去,努力地完成既定目标。

3.改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不姑息,例如下雨了,就不想锻炼身体了,就错了,既然已经定下了计划和初心,就不能无缘无故的改变,需要坚持。

4.责善。这句话是朋友之间以责备的方式劝善,发现朋友做错,就应该及时的劝诫,互相监督。

这是早期的学习方法,随着王阳明对于心学的领悟力提升,整个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升级。通过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几个方向去修炼心学:

1.我是自己的上帝,只听从内心的声音。

人生来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不是别人的上帝,任何人也不可能也没有资格去掌控别人,这个世界,只有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主导,上帝在心中,做任何事情、任何决定,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要你遵循那颗良知的心,去行动,在事儿上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勤学,你就是“圣人”。

2.去心中贼之私情,去心中贼之私欲。

人有七情六欲,国外认为是“七宗罪”。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坏心情在所难免,王阳明的心学也无法避免,只是他在倡导“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个度”,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就好。

贪婪是最大的原罪,很多人死于贪婪,很多人违背自己的良知得到名利权势,这会不断的扰乱自己的内心,总是害怕失去或者想要得到更多,久而久之,蒙蔽了良知,从而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破除私情私欲,去心中贼,才能做到“自然”。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去心中贼,并不是佛教说的“无色无相”,而是掌握火候,只要你争取名利富贵的时候,凭良知而行,不要被欲望所控,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理合法的发家致富,就是符合天理的。

识破、看透、取舍,方能让心透彻明亮,行动方可行云流水。

心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说出了一个“道”,很容易实现,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天才还是像曾国藩一样的“一般人”,只要你明白你自己想要的,并且想要的东西是“良知”,那么剩下的就是要坚持,不断勤学苦练,最终都会到达你想要的,成就你想成就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自己的意见,作为心学的初学者,很多地方没有参透,也希望与大家交流、成长!】

欢迎关注@一茗讲故事,优质情感作者,专注影评书评。每日推送奇闻趣事,讲述身边的故事。如果喜欢,就请关注、点赞、收藏吧!非常感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