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历史故事(贾谊与晁错王佐之才)

贾谊与晁错,成名于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时期。"文景之治"如一园子的鲜花,贾谊和晁错就如两棵参天大树,这两棵大树粗壮挺拔,一棵招展儒家风范,正气浩然,一棵延续法家刚正,凜不可犯。

但是这二位优秀政治家的遭遇,却与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格格不入:贾谊郁郁而终、英年早逝;晁错一心为国,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身着官服被当街斩杀。

贾谊的历史故事(贾谊与晁错王佐之才)(1)

贾谊:天才少年,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贾谊是洛阳人。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才子也是天下一绝,贾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汉文帝年间,贾谊是才中魁首,文中牡丹。贾谊18就以背诵《诗》《书》,撰写文章而闻名洛阳,《过秦论》更是无人不知。河南郡守吴公将贾谊招于门下,并对他宠爱有加。公元前179年,刚登基的刘恒听说河南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于是提拔河南郡守吴公为廷尉。吴公惜才爱才,向汉文帝举荐了贾谊,刘恒便封贾谊为博士。这位时年二十的青年人很快以自己的才华获得了皇帝的青睐(《资治通鉴·汉纪五》):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

三年后,出于对贾谊才华的欣赏,汉文帝计划授予其公卿职位,但却遭到了执政大臣们的反对(《资治通鉴·汉纪六》):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有人会觉得奇怪:汉文帝贵为天子,为何这么轻易被大臣左右?大臣们为何排斥贾谊?

第一,汉文帝登上帝位,有赖于这些大臣。公元前180年,朝廷勋贵们除掉吕氏后,挑选了时为代王的刘恒进京登基,这就是汉文帝。此时的他羽翼未丰满,还需要这些“老人”们的支持,不可能为了一个后起之秀而显得自己“忘恩负义”。

第二,贾谊提出更改国家法令,让列侯们回封国养老。老臣回封地,既能消减长安开支,又能驱逐不喜欢的功臣,刘恒很乐意,于是让周勃带头回封国。贾谊被破格提拔,老臣们本已愤愤不平,现在贾谊又要驱逐他们,于是周勃、灌婴、冯敬等老臣联名上书,说贾谊专欲擅权,刘恒害怕,日渐疏远贾谊。

第三,刘恒没有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只求守好祖上基业,让天下百姓温饱。贾谊的在刘恒的政治生涯中,是为可有可无的人,所以,见周勃等老臣反对甚烈,就选择牺牲贾谊,以稳朝纲。

就这样,贾谊失去了步入权力核心的机会,被改任为长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爷的老师。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写出了有名的《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他认为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诸侯王强大难治,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政权的安危。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力抗匈奴,重农抑商,倡导礼仪教化。贾谊建议刘恒对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也就是把原本划给某个诸侯王的大块土地,分散给无数个小诸侯,直到依靠朝廷保护为止。

他的这一思想,成了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论依据,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汉王朝消灭了封国制、完完全全变成了郡县制,大一统政权得以稳固;不仅如此,后世许多王朝也遵照了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则分封诸侯王。

贾谊提出的治国战略远不止此,但在他短暂的余生中,一直围绕着解决诸侯割据这一当务之急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但谨慎的后者只是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后,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贾谊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时年33岁。

贾谊死了,那是生在夹缝中人的死法:愁苦而死,郁郁而终。

贾谊的历史故事(贾谊与晁错王佐之才)(2)

晁错:一心为国,刚正不阿,反被牺牲

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在汉文帝时期,晁错担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辩,被太子视为智囊。与贾谊一样,他对危害政权稳定的藩王割据深恶痛绝;而且他开出的药方更为极端:直接把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归中央。当然,对这种激进的意见,汉文帝更不会搭理。

除了削藩,晁错对于应对北方的匈奴边患也颇为关切,他给出了“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的著名论断,他提出“以蛮夷攻蛮夷”之策,要求培养一支与匈奴的作战习性相同的军队,以此鼓励朝廷对匈奴用兵。不过他最大的贡献,是协助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把削藩落到实处。

汉景帝即位后,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错为内史,后来又提拔为御史大夫。晁错为人耿直,嫉恶如仇,视国事为己任,不惜得罪权贵。晁错削藩不同于贾谊的软削,他作风强硬,开始查找诸侯王的过错,借惩过之名,中央直接收回诸侯王的封地。

在得知晁错决意推进削藩后,他的父亲服毒自杀。在这之前,父子间还有一番对话(《资治通鉴·汉纪八》):错父...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晁父说: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这种有离间刘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会招人嫉恨,你究竟想干什么?晁错答道:确实如此,然而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天子难安、宗庙不稳啊!晁错的回答只表达一个意思:我愿为此舍身。晁父叹息:刘家是安稳了,我们家可就完了。其后服毒自杀。

果然在晁父死后十几天,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声称自己是无辜的,要求除掉晁错这个误导皇帝、破坏大局的罪魁祸首。

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但却给了晁错的仇人一个除去他的机会。袁盎和晁错的仇类似世仇,有晁错的地方就不会有袁盎,有袁盎的地方就不会有晁错。面对着七国联合叛乱的局面,袁盎为汉景帝刘启献策:七国叛乱的口号是“清君侧,诛晁错”,只有先斩晁错,再归还诸侯的封地,才能消弭战祸。数天后,丞相、中尉、和廷尉等高官一起弹劾晁错,说他削藩引起吴楚造反。

景帝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中尉传晁错上朝见刘启。晁错随中尉坐车,刚到长安闹市,就被踢下车,刽子手大刀砍落,晁错的身体由腰部被斩为两段。(《资治通鉴·汉纪八》):上使中尉召错,谪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死后,吴王等人自然不会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汉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舆论优势、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大举平叛。只是可怜的晁错,到死都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务多年的太子、皇帝,会没有一丝犹豫地把自己视为弃子,更连累了自己的父亲共赴黄泉。

贾谊不受重用,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司马迁认为“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晁错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间悲剧,他被自己最效忠的汉景帝牺牲掉。贾谊是刘恒的智囊,晁错是刘启的智囊,两父子都好智囊,但两位智囊都因他父子而死。

晁错、贾谊作为西汉前期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他们提出的政治主张有诸多共同点,也有不同,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怀着忧国为民的心,提出了对当时和以后社会有着重大贡献的主张,有些当时虽未实现,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的主张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