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

讲述人:周老师 心理医生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1)

她叫晓茹,是一名高一学生。她说,这次月考刚过去几天,她又特别盼望考试,如果几天不考试就觉得烦躁、空虚。而且这次月考,她考了班级第六名,感觉自己很失败,以前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名的。

班主任老师说,晓茹学习非常用功,也注意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经常考全班第一名,但她对此很不满意,经常发誓一定要考全年级第一,甚至全市第一。听说同学们给她起了个雅号叫“学霸姐”。

晓茹妈妈说:“晓茹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特别是中考之前,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一点多,早上五点多就起床读英语了。我劝她注意休息,但怎么劝都没用,她太爱学习了,不这样做她就非常焦虑。孩子爱学习是好事,而且初三学习紧张是正常的,所以我也没太在意孩子的做法。

没想到上了高一之后,她还如此拼命,甚至中考之后放假她也不出去玩,她说要‘快鸟先飞’,趁假期先把高一的知识学好,保证自己在学校取得好成绩。

当时我就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是她爸说,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哪有因为孩子爱学习找医生的?我因此也打消这个念头,没想到这孩子越学越入迷。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2)

到了高一之后,她要求自己每天必须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放学的路上与同学交流的也是学习问题。她还只与比她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目的不是为了互相帮助,而是千方百计打探别人的学习方法,想办法超过别人。

她现在学习几乎达到了亢奋状态,连走路、吃饭、上厕所都不想浪费时间,口袋里装着速记本,不是背英语单词,就是背公式、定理。她的身体也越来越瘦弱,我真怕她有一天会垮掉,但是我没法阻止她学习啊!”

晓茹告诉我,她现在感觉生活的意义在于学习和考试,生存的价值在于考出好成绩,赢得父母、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羡慕。如果没有考试,就感觉生活是灰暗的、空虚的、无聊的,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3)

我判断晓茹得了“嗜考症”,正值豆蔻年华的晓茹,在应试教育的极大压力下,不仅没有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反而考试上瘾,仿佛被恶魔控制了心灵。我决定从晓茹生长的家庭里找根源,否则她将为考试牺牲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晓茹的爸爸是电力公司一名普通的维修工,妈妈是邮电局的一名临时工,夫妻两人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对聪明伶俐的女儿寄予了很大希望。从入学开始,晓茹在家里啥事都不用做,她唯一的“任务”就是取得好成绩,有了好成绩,爸爸妈妈会给她各种各样的奖励。

不仅如此,晓茹的好成绩还是维持这个家的最重要支柱。她的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也闹过离婚,但是只要晓茹成绩进步,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开心,起码会有一段时间不吵架。相反,如果晓茹的成绩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出现倒退,爸爸妈妈的关系就会随之恶化。

在这双重压力下,晓茹不仅要为自己好好学习,还要为维持父母的关系而努力学习,因此,她的忧患意识很强。只是,她的成绩已经够出色了,为了在全班名列前茅,她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再提高谈何容易?所以,她只能用时间去比拼。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4)

晓茹“嗜考症”的关键原因在于,考试能给她带来快乐、自信和掌控感。对于晓茹来说,取得好成绩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她想要的一切,而且让她当上家庭的“救世主”,这都是对她的“过度奖励”。

通过咨询我还了解到,晓茹的父母因为忙于生计,在晓茹八个月时将她送给奶奶带,直到6岁上小学才把晓茹接到身边。因此,晓茹的安全感差,尤其是与母亲的母婴依恋关系较差。她时常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而好的学习成绩是消除恐惧感、增强安全感的唯一手段。

同时,她通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可以让父母维持完整的家庭,她因此得到一种可以掌握家庭局势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可以主宰家庭命运的“掌控感”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动因,并且容易形成心理惯性,让她更加把学习成绩看成头等大事。由此,晓茹考试成瘾就不难理解了。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5)

同时,晓茹的父母把考试成绩作为孩子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如果考好了,她会得到极大的奖励;在其他方面,无论她做得多么好,都得不到这种奖励,甚至根本就得不到奖励。例如,上初二下学期的一天下午,晓茹的同桌把钱包弄丢了,晓茹陪她在校园里找了很久才找到,结果回家晚了半小时。妈妈听晓茹说明原因之后,不仅没有肯定她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还抱怨她耽误学习、让家长等得心急……唠叨个没完。相反,如果晓茹考砸了,妈妈就会给她很严厉的惩罚,这也是催生晓茹考试上瘾的重要因素。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6)

我对晓茹非常担忧,因为从她当前的表现来看,她有点向强迫症发展的倾向。她虽然拼命地学习,可是学习效率却越来越低。尤其是她这次的月考成绩从第一名下降到第六名之后,让她更加焦虑不安。她一方面期盼着下次考试,希望赢得好成绩,给自己找回信心;另一方面,她又产生了考试焦虑。这种心理冲突越来越严重,以致让她白天高度紧张、焦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晚上整夜失眠,第二天没有精神,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我告诉晓茹妈妈:“考试上瘾的危害不亚于迷恋网吧,是对心理机能的严重破坏,就仿佛是一个恶魔控制她的心灵,让她完全做不到趋利避害。过度迷恋网络,需要心理干预;考试严重成瘾,更需要心理干预。如果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她最后有可能会成为强迫症或偏执型人格障碍,成绩将成为她生活中的唯一支柱,这个支柱一旦坍塌,她就有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晓茹妈妈明白了利害关系之后,表示愿意说服丈夫,共同配合我做好孩子的心理矫正工作。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7)

再来咨询时,是晓茹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的,他们都为女儿的未来担忧,但又无计可施。我告诉他们,我会给晓茹做专门的心理辅导,但是家长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结合晓茹的情况,我给他们提出五条建议:

一、调整对女儿的期望值。

不要把孩子的成绩看得太重要,而要把孩子的快乐放在第一位,要鼓励女儿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仅仅追求考试成绩带来的结果。享受知识是天然的快乐,是一种内部评价体系,让他们非常独立、自信,长大以后会更独立、更有创造力。考试上瘾的孩子,快乐掌握在别人手中,追求的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她的学习动力全来自比较,即“我一定要比别人得到的更多”。如果别人比自己考得更好,她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就会痛苦、焦虑。因此,家长要降低对孩子成绩的期待,不与别人比较,多看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遵照本心学习和生活。

二、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罚孩子。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快乐,但不必给予他很高的奖励。因为外部奖励太频繁,会夺走孩子内在的喜悦。对孩子而言,考试成绩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如果他爱学习知识,那么这就是他对学习知识的认可,这会带给他内在的喜悦。这种内在的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如果频繁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内在喜悦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取代,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变得不单纯了。

三、孩子考砸时,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

晓茹患“嗜考症”的原因之一在于父母对她的学习要求相当苛刻,考好了,其他问题都可以不追究;考砸了,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认可。甚至有一次晓茹考了全班第一,妈妈对她说:“有什么好得意的,这点成绩就翘尾巴了?你考了全校第一才算有本事呢!”这种行为方式,父母必须要及时调整,否则贻害无穷。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如何有效沟通(别人家都是为孩子不学习发愁)(8)

四、要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在晓茹父母眼里,学习成了女儿的唯一任务。妈妈对晓茹照顾得无微不至,晓茹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没有洗过自己的内衣内裤,拖地刷碗之类的活儿晓茹也从来没有机会做。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她只有把成绩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建议晓茹妈以后多给女儿做家务活的机会,甚至可以让她到农村体验生活。在农村,15岁的女孩可以做全家人的饭、洗全家人的衣服,能够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了。

五、鼓励女儿有其他爱好。

从谈话中,我了解到晓茹从小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因为买不起乐器和怕耽误学习,不得不把这个爱好先“藏起来”。12岁生日时,她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口琴,心情烦躁时就吹一会儿。可是妈妈说她不务正业,所以她只能趁妈妈不在家时吹,或者默默地把玩着口琴想心事。我建议父母今后多鼓励女儿学音乐,女儿吹口琴时,多夸她,同时不要让女儿把爱好当作任务,否则爱好就变成压力了。

通过三个月的心理辅导,加上她父母积极的配合,晓茹的心理状态有了明显改变。首先是焦虑、烦躁的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于学习了。她找到了学习之外的乐趣,除了吹口琴,她还学会了吹笛箫。她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和谐了许多,她感受到了友谊、亲情等比学习成绩更有价值的东西,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领悟。

又经过两个多月的巩固,晓茹已经完全摆脱了“嗜考症”控制的痛苦,充满青春朝气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的学习成绩仍然很优秀,但她在享受知识带给她快乐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快乐的源泉。

结语

中国作为考试大国,热衷考试的学生足以海量计,却很少有家长或老师认为这有何不妥。如果把极端热爱考试称为“嗜考症”并加以思考,就会发现,“嗜考症”也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应引起重视和干预。只是个体的病可以治,造成“嗜考症”的外部环境该怎么治呢?

“嗜考症”其实是一个价值追求问题。社会对“嗜考症”这个概念不太熟悉,但其反映出不同考试表现学生之间的隔阂,说明了极端热爱考试的学生在价值追求上的“唯考试至上”,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要通过分数证明自身价值。这种表现实则是让学习的本义扭曲。学习是为了探究知识和智慧,要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嗜考症”则是让学习异化为“通过碾压别人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时代有“嗜考症”的人,进入社会,没有了让自己感到成就感的“参照对象”,便不能再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许多“高考状元”走出学校,失去了“嗜考”的动力,而不再继续学习而变得泯然众矣。学习是因为发展自身需要的兴趣,或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学习才可持续,为了虚荣心而学习,不但可持续性有限,而且是一种错误的学习价值观。

“嗜考族”的问题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社会上崇尚“学霸文化”,导致患有“嗜考症”的学生沾沾自喜;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学习上一招鲜的学生“奇货可居”;家庭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和奖罚机制造成孩子成为“成绩控”。这样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扼杀了太多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天才。唯分数论、唯学霸好,只会让“嗜考症”越来越泛滥。

期待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孩子们共同营造绽放各自生命姿态的成长氛围,别让“唯考试至上”成为孩子的价值追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