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旧弊守正出新(守正出新)

革除旧弊守正出新(守正出新)(1)

只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

——2015年5月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

“守正出新”语出老子《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此后演化为“守正出奇”,后来又有人改“奇”为“新”,用来表达恪守正道、坚持原则,却又不固守常规,能突破思维、推陈出新的意思。“守正出新”传承自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是古之圣贤立身兴业、治国安邦所推崇的要领,也是我们现在所需要坚持和弘扬的精神品质。笔者认为,要对这句话进行理解,首先应该从“守正”“出新”两个方面来剖析。

“守正”讲的是恪守正道,这其中的正道在古人眼中具有多层含义,从治国理政上来讲,可以理解为“王道”“仁政”等,从修身齐家上来看又可以解释为德、仁、义、礼、法等多方面的内涵,但是总的来说可以用正确的言和行来概括。因此,古时候的先贤圣人十分看重“守正”这门修养,对后世之人也多有指点。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曰:“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荀子则曰:“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些讲的都是坚持正确的治国方法对执政者的重要意义。《汉书·刘向传》中说:“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柳宗元云:“守正为心,疾恶不惧。”朱熹说:“守正直而佩仁义。”这些又从个人层面向我们述说了正己守道的重要意义和内涵。也许是古人认为这样还不足以让我们牢记“守正”的重要作用,他们又将守正的道理进行提炼归纳,为我们留下了守正不移、守文持正、守正不阿、守正不回、守正不挠等成语,勉励后进在为人处世、格物致知过程中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奉行正确的处世方法,把握客观规律,坚守到底,百折不挠。

“出新”的意思是旧有的事物得到新的发展,其要旨在于创新求变。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创新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之魂。《礼记》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法,告诉人们每天都要讲求创新,不断发展进步;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旨在通过“青”“蓝”的对比,突出创新求变之后事物的发展;刘禹锡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说的是要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以每天创新作为途径;徐悲鸿的“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能否创新攸关生死存亡,让人不得不引起重视。前人的谆谆教诲时刻都在告诉我们创新求变的珍贵,勉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创新,他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写好这部创新史,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人。”

其实,要真正理解“守正出新”这个词,不仅要将其一分为二地分析,更需要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说,“守正”是“出新”的根本,而“出新”则是“守正”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补。

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如果在“出新”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出奇出新、标新立异,缺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正道的坚守,那么就必然会丧失我们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从而走上歧路。古人的诸多言论也都提到了这一点。“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这句话便是扬雄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过程中得出的关于“因”“革”关系的比较系统的概括,这里的“因”指的是事物的传承关系,而“革”指的是事物的创新变革,这句话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变化表现在因、革交替上,在继承过程中存在创新,而创新过程也离不开继承。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创作出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称的《史记》,是因为有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坚持;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摆脱汉魏笔风,成就“书圣”之名,是因为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后世儒学之所以能够峰回路转、屡开新境,发展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派,也是因为能够不忘经典、薪火相传。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风雨,时至今日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归根到底正是兼顾了“守正”和“出新”的哲学。在历史变革和时代变迁中,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墨守成规、陷于僵化,也没有盲目创新、不讲传承,而是能够在坚守正道、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善于变通。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守正出新”这一关键。曾经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便是我们所要长期坚守的正道,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谢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