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与姓的区别(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

说到姓氏,很多人把它归结到“姓”的概念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姓和氏在以前的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我们来详细谈一谈!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

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有了姓,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姓氏与姓的区别(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1)

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就是“氏”产生了。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姓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城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所以,上边咱们讲过的以地名为姓的,其实确切讲应当叫以地名、官名为氏。如这个人本姓姬,到蒋地,他的氏就是蒋氏,或说这人姓姬氏蒋。

姓氏与姓的区别(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2)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姓氏的产生,给人类的群体生活打上了一个标志,一个姓就是一个小集团、一个族的标志。姓氏不断繁衍,其子孙辈分越来越多,姓氏也越来越壮大,就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势力。

一旦这种家族势力形成后,姓氏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也就形成了。在我国一些自然村屯中,如张庄、李村、赵家店之类的名称不会少见。

这种村屯的名称的由来一般都是因该姓在村中占优势而得名的,而一般来讲,村中有权力或有威望的人物也一定是该村中这个大姓中的某某人。

姓氏与姓的区别(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3)

这就是姓氏的集权性。以同一个姓氏来形成集团力量后,就可以排斤敌对势力了。有时,几个大姓又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势力范围。

如儒家,以孔、孟、晏、曾四大家族为儒学门派,代表着儒家学说。又如新中国成立前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他们集政治、经济于一个大集团内,供他们利用和操纵。

随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姓氏内部开始有了分支,有了姓氏的主要负责人。一个人不管生了多少个儿子,只有他的大儿子才是他的掌门人,才有权参与家族经济、政治的决策。

而这个大儿子的后代,也只能是他的长子才有权接替他的日后决策。这在中国民间形成了长子、长孙的沿袭权力制度。

大姓氏的集团力量形成后,对那些小姓氏的经济地位构成了威胁,往往排挤小姓氏,抢占势力范围。而那些小姓氏也伺机反击或向大姓氏献媚。

姓氏与姓的区别(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4)

发生在山东曲阜孔子故乡的故事就很有说服力。

孔子死后,一些皇帝借孔子的名望来扩大自己的威望,不断地给孔子的后代封加产业。由于孔子的后代衣食丰厚,对同姓的人也就多有施舍。

当一些不姓孔的人得知姓孔可以有优待后,就偷偷改姓孔。然后来到曲阜伺机得到孔府的恩典。

孔府连仆人都姓孔,有的仆人比孔府主人辈分还高。若按辈分论,有的主人得管仆人叫奶奶、太爷之类的呢。

这些仆人中其实有真姓孔的。也有后改姓孔的。由于后改姓孔的人总想伺机形成气候。便不断制造事端。后来发生了不少流血事件。

孔府开始整顿,强迫一些人改姓,不许他们姓孔。尤其排斥曲阜之外的孔姓,并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战,历史上叫做“内孔外孔之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