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要挽联(曾国藩病逝后收到上千副挽联)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2岁。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曾国藩身后的哀荣,在清朝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朝廷闻讯,辍朝三日。慈禧太后亲自赐谥号“文正”——这是一个文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等级谥号。整个清朝近300年历史,连曾国藩在内,也只有区区8个人获得。
曾国藩的湘军系官员,遍布全国。当时总督、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中,除了两广总督瑞麟、云南巡抚岑毓英与曾国藩没有什么渊源,其余人等,要么做过曾国藩的部属,要么是曾国藩的门生,要么是曾国藩的好友。所以,曾国藩的丧事正在轰轰烈烈举办时,从外地来的专差,也将挽联雪片一样送过来。
粗略计算一下,曾国藩病逝后,共计收到了上千副挽联。在这些挽联中,只有两副最精彩。
第一副挽联,是曾国藩门生李鸿章所送。
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他闻讯派督标中军副将史济源送来一副挽联,以及2000两银子的赙仪。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按照父亲的遗命,收下挽联,不受赙仪。
李鸿章这副挽联写的什么呢?上联是:“师事三十年,火尽薪传,筑室忝为门生长。”下联是:“威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在上联里,李鸿章以门生的口吻,自视为曾国藩的衣钵传人。事实上,曾国藩的确有意将李鸿章栽培为自己的接班人。李鸿章后来与曾国藩一样,拜相封侯,无愧于李鸿章的接班人称号。
在下联里,李鸿章站在国家的角度,给曾国藩作了一个评价。他写尽曾国藩的丰功伟绩,却不给人吹嘘的感觉。“旷世难逢天下才”一句话,是为苍生惜斯人,很契合作者李鸿章的地位和身份。
第二副挽联,是陕甘总督左宗棠所送。
左宗棠和曾国藩早年时是朋友,他们本可以成为和衷共济的良师益友。可是,他们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坊间甚至传出一副对联,上联是曾国藩攻击左宗棠:“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大相左。”下联是左宗棠反击曾国藩:“藩臣多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虽说是戏言,但足见左宗棠和曾国藩关系不和,已闹得满城风雨。
左宗棠和曾国藩不和,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也有人说他们是在配合演戏,故意唱一出“将相不和”的大戏,唱给慈禧太后看,以消除她对汉人的疑心。姑妄听之吧。
曾国藩病逝后,很快就有人从陕甘带来了左宗棠的挽联。曾国藩家属打开挽联之前,还颇为担心左宗棠故意说几句过头的话,让场面变得难堪。不过,他们很快就感到欣慰了。
左宗棠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上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下联是:“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上联里的“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左宗棠早已在奏折里用过。那是因为左宗棠用兵陕甘,急需大将,曾国藩派得力干将刘松山前去效力,成为左宗棠的得力助手。所以左宗棠在奏折上说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这次,左宗棠加上“自愧不如元辅”六字,足见倾服之意。
下联里,左宗棠承认了他们过去不和之事,曾经互相批评过。可是,大家都是公忠体国,各行其志,磕磕碰碰自然免不了。总之,这是君子之争,并不妨碍私人友谊。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左宗棠在挽联中自称“晚生”,以晚辈的名义送上挽联。在这之前,左宗棠与曾国藩一直以平辈交往。能让以“今亮”自居的左宗棠低下头来,的确不容易,因此左宗棠这副挽联,比李鸿章那副挽联的流传度更广。
【参考资料:《左文襄公全集·文集》《晚清中兴名臣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微妙情谊》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