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话扭捏咋说(大同话愣仡侃脀)
王端大同人形容某人傻了吧唧,做事不动脑子,鲁莽愚痴,常说这人“愣七砍正”这基本上是记音,因为除了“愣”能对上,其他三个字,完全不知所以网络上的写法千奇百怪,也不足为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同话扭捏咋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同话扭捏咋说
王端
大同人形容某人傻了吧唧,做事不动脑子,鲁莽愚痴,常说这人“愣七砍正”。这基本上是记音,因为除了“愣”能对上,其他三个字,完全不知所以。网络上的写法千奇百怪,也不足为奇。
我的基本看法是,“愣七砍正”应作“愣仡侃脀(怔)”。
这是一组同义词、近义词的组合。语言学上有聚合规则,自然、社会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相反的词语,经常以成双成对的方式呈现,小学生天天都做这样的作业。关系稍远一点,但组合时常常搭伴,为提高交流效率,也以简省的方式搭伴,像“马大哈”,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简省组合,三组词是同义近义关系。“喜大普奔”是
“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相似相类组合。形容矿工常用“傻大黑粗”,形容工作常用“急难险重”“摸爬滚打”。这些与“愣仡侃脀”有相同的生成原理。
“愣”,愣子、愣头青、愣汉、愣神、愣头愣脑,用这字确凿无疑。
“仡”,先按下暂停。
“侃”,刚直义。许多时候,所谓的愣子并不是真傻,不聪明,而是激于义愤,人格高尚,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真正的勇烈之辈。国学大师黄侃,字季刚,一辈子就跟各路好汉互怼,绝不退让。
“脀读“zheng”(一声),现在一般的解释是盛放在俎上的祭肉。但《说文解字》最初的解释是“騃也”。“騃”,两个读音,一读“si”(四声),表马儿勇壮,如“马行仡仡”。一读“ai”(二声),与呆头呆脑、呆子、呆傻的“呆”是异体字,过去读“ai”(二声),现在读“dai”(一声)(呆板,过去读aiban,现在读daiban)。这字还有个异体字“獃”,从犬,就是刚生下的一窝小狗,呆萌可爱、傻傻分不清的样子。
段玉裁对这些表呆傻的字很感兴趣,说“騃取壮义,凡肥者多痴,故方言曰痴騃”。这“痴騃”就是“痴呆”。我们现在说痴呆,一是拿动物出气,如笨猪、蠢驴、傻狗、木鸡。一是拿胖子开涮,如傻大黑粗、肥猪、脑满肠肥等。
但“脀”字的后续发展并不好,宋朝编《广韵》,还说“脀”是“痴貌”。后来,这个字几乎成为死字。到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这字就被“怔”代替。
“怔”,读一声时,表惊恐,如怔忡、怔忪等。读四声时,就是发愣、发呆。“我一看诊断书,顿时怔住了,不敢对他明说”。双音词有“怔怔”,如“怔怔地站着”。“愣怔”,表发呆地直视,发愣,如“愣怔着眼睛”。考虑到语言文字的现实发展,“愣仡侃脀”可写作“愣仡侃怔”
现在放开暂停键,说“仡”。
“仡”,两个读音,“ge”音无关。读“yi”(四声),从人,表人很勇壮。与“騃”音义接近,故“騃”的原义就是“马行仡仡也”。“仡仡”,就是马或人,高大、强壮、勇敢,用现代话说,就是“杠杠的”。外形上的勇壮,与“侃”内在的“刚直”自然相随。
最后一个问题,大同话读的是“愣七砍正”,“仡”,意思对,音不对。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原因。秀才先生教近义词“愣、仡、侃、脀(怔)”时自己没有读对标准音,读了半边,毕竟“仡”字从“乞”或从“气”,方音读“qi”并不稀奇。二是普通人跟着误读,或不认识瞎读。三是受“七、八”成语、惯用语的影响。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零八落、七拼八凑、横七竖八,这些含“七、八”的,意思大多不好。大同话虽然不说“愣七八脀(怔)”,但说“愣七八圪脀(怔)”。这“七、八”是填充“愣怔”的。这虽然不是主流,但毕竟对“愣仡侃脀(怔)”读音有牵引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