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春秋经典语句(在巴金家春秋中)
文坛巨匠巴金:成也《家春秋》,“败”也《家春秋》
本文接上次的话题继续探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以下简称《激流》)。总结之前的论述,我想表达的是《激流》虽然蕴含了异常广阔的思想内容,但总体上说,教化性大于文学性。或如古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精神贯穿全书。当然,这是有其特殊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因素的。如冰心所说:“巴金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激流》和《红楼梦》一样,都记录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因而许多读者会将其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关于这个问题,深入研究后便不难发现,民国作家借鉴《红楼梦》创作长篇小说并非孤立现象。比较典型的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但是,前者为为章回小说;《京华烟云》又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因此,唯独一部《激流》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长篇小说。
无论是否出于主观,《激流》中的确有不少《红楼梦》的影子。所以我们不妨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分析二者的异同。
一、叙事方式《激流》与《红楼梦》的叙事方式采用的都是立体“网状”结构。《红楼梦》是包罗万象的一张大网,人物众多,事件纷繁,经线、纬线纵横交错又井然有序。
《激流》的“网络”相对简单,“网格”比《红楼梦》要大,经纬线的数量相对少一些。因此,《激流》所记录事件和人物数量都不如《红楼梦》多。
再看总字数,《激流》83万字。而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80回本《红楼梦》仅61万字,程高本也不过96万字。
这说明什么?《红楼梦》的叙事语言更为简练,情节更集中,节奏也更紧凑。当然,《激流》中主要还穿插了作者为数不少的陈述和旁白,以及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是针对觉新的。
二、内容与主旨《红楼梦》主要记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族的兴衰,期间穿插宝黛爱情以及金陵十二钗等诸多女子的悲剧。至于所反映的主旨命意是什么?一百多年以来争论不休。人们往往根据自身或所处时代的需要,将一部表面上“大旨谈情”的小说,解读为蕴含着各种离奇命意的作品。
如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写道: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其中“反封建”几乎更是普遍性认识。但我也曾读一篇很早前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的论文,对此提出质疑。即《红楼梦》只正面描写了贾府一大家族的衰落,是否就反映着清王朝的必然衰落,甚至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必然崩溃呢?
当然,这并不妨碍阅读者的自行解读。毕竟,文学艺术本就应该具备开放性的特点,留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心中何尝不可以有一千本《红楼梦》?
所以我想,《激流》的写作,也必然是先将《红楼梦》理解为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小说,而在此基础上的借鉴与模仿。
所不同的是,《红楼梦》的反封建意识,只是读者根据其内容的自行理解,书中从未表明此类主旨。《激流》则既没有“真事隐去”,也无需“假语村言”,主题就在情节、语言及旁白中直接和盘托出。全篇直抒胸臆,甚至大声疾呼:我就是要反封建、反礼教、要人性解放。
并且在《探索集》后记中巴金明确指出:“我写 《家》 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
三、人物与情节人物和故事情节,是最容易引发读者将《激流》与《红楼梦》相互关联比照的地方。
①人物
有的人将觉新、觉慧二人对应宝玉,瑞珏对应宝钗,鸣凤对应晴雯或鸳鸯等,我以为这种关联都过于牵强。如此的话,似乎所有小说人物都可以在其它地方找到“镜像”。
但是,《激流》在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塑造方面也的确与《红楼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如《激流》中的高老太爷,其地位就相当于《红楼梦》中的贾母史太君。然二者在形象和性格特点上的差异又是极大的。
高老太爷与贾母的屏幕形象
贾母是乐观豁达、精明睿智,又不失慈祥仁爱的封建家长形象,并且在处理儿孙问题时会表现出开明与体谅的一面。
高老太爷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则是专横与冷酷。他是封建家长制和礼教的人格化代表。在其临终发善,原谅觉民的一幕情节中,又体现出其性格复杂与矛盾的一面,显示了巴金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高明之处。
要论两部小说中最典型的相似人物,自然就是《激流》中的梅表姐(钱梅芬)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了。二者无论在形象气质、性格特征、悲剧遭遇和结局上都极其相似。
更为难得的是:1987年的电视剧《家春秋》中梅表姐的扮演者,就是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剧中,梅表姐的形象被陈晓旭演绎得如同林黛玉一样的忧郁、敏感,一样的病态、美丽。可见,将梅表姐对应林黛玉是读者们少有争议且不约而同的共识。
同为陈晓旭饰演的黛玉与梅表姐
然,二者之间也有着诸多不同。在性格方面,林黛玉比梅表姐的表现更为叛逆、任性;梅表姐则是典型的封建礼教牺牲品,也缺乏反抗意识。
人物经历方面,林黛玉寄养在贾府,和宝玉一样受贾母等长辈的宠爱,最终因爱情未能如愿,于悲病交加之下泪尽而逝。
而自幼同觉新青梅竹马的梅表姐,则是在父母包办的婚姻之下嫁了他人。丈夫死后重遇觉新,因而引发伤痛,在忧郁、悲苦之中憔悴而死。
②情节
情节方面,《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事务繁杂,暴露了许多封建阶级的腐朽和封建人物奢侈糜烂的生活。比如作者借焦大之口醉骂贾府是“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激流》同样写了不少类似情节。如封建家长们的生活荒淫无度,有的开小公馆养姨太太,有的与戏子小旦狎昵,甚至计划着卖掉老房子来满足他们的挥霍。但在儿孙晚辈面前,他们却又是另一幅道貌岸然的嘴脸。
《红楼梦》中描绘了不少小人物的悲剧,如被王夫人赶走后跳井的金钏、病死的晴雯,因与表哥私通被发现后殉情的司琪,以及贾母死后不甘被贾赦逼迫做小妾而自杀的鸳鸯等。
电视剧《家春秋》中的鸣凤
《激流》中鸣凤的形象便是此类典型,她原本憧憬着与二少爷觉慧的爱情,却被高老太爷强行安排给冯乐山做小。在鸣凤绝望自杀后,另一个丫鬟婉儿代替她嫁给冯乐山做小。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清明节当日,管事的婆子撞见梨香院的藕官在大观园里为她的好友、死去的菂官烧纸。恰逢宝玉也从此经过,与婆子巧言帮助藕官解了围。
《激流》中有极其相似的情节。《家》第29章,觉慧在花园撞见四房的丫头倩儿蹲在地上烧纸钱。原来那日是鸣凤的头七,倩儿说“想起她死得可怜,偷偷买点钱纸给她烧,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场。”不同的是,倩儿还将纸钱分作两堆来烧。在觉慧的询问下,她道出原委。原来还有一堆是烧给婉儿的。因为代替鸣凤嫁给冯乐山的婉儿,临走时曾交代倩儿只当自己死了,给鸣凤烧纸的时候也给她烧些。
《激流》的情节更加令人触目惊心。毕竟巴金的写作目的是明确的。如他在《家》的序中说的那样:“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
四、小说结局《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结尾只是宣布了“树倒猢狲散”,一个家族的落幕。悲剧的爱情、婚姻及亲人离散;十二钗中薄命司女儿更是魂归离恨天。如第五回原文昭示: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激流》同样具有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族的解体和人物命运上。但它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更表现抗争与拼搏。所以在结局上,《激流》不是悲剧!而是树立起人性解放的旗帜,昭示光明与希望。
如觉慧坚持理想与信念,并且将其付诸于行动,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觉民和琴的自由爱情最终也因身边人的共同努力而走向幸福;觉新娶了翠环,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巴金
结语:最大的不同《激流》与《红楼梦》的确可以找到诸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可以看出巴金对于经典的致敬。在表现手法及语言等方面,不得不承认《红楼梦》更胜一筹。经典也以此显示出她的不可超越性。
两部小说,一部为古代经典。一部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二个十年中卓有成就的长篇小说。在我看来,两者最大的不同更在于表现手法上。
《红楼梦》所擅长的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作者很少参与情节的发展,不去主观评判任何一个人物,而是通过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展现性格,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而《激流》则刚好相反,处处有作者参与,抒情性极强。并且小说中对于悲剧情节的渲染,以及悲剧人物命运走向的安排,也明显体现出深入主题的目的性。一切都是为了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并细数它们的累累血债,也通过大家族的没落为其敲响丧钟。
应当说,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叶绍钧的《倪焕之》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又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尤其在同时代横向对比,更是无可挑剔。
长篇小说借鉴《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是民国作家常有,也是当代作家们仍会去做的学习与尝试,本无可厚非。今天评论巴金作品的出发点同样旨在学习与探索,是建立在对先辈满怀敬意的前提之下的尝试性分析。更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鸣,实乃为文学者之幸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