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孟浩然之间是什么关系(李白爱着孟浩然)
1928年为《新月》杂志所写的《杜甫》一文中,闻一多先生这样说:
“我们当对此大书特书。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假如他们真是见过面的话),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那就像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这两人,指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大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这对并称为“李杜”的诗坛双子星第一次见面,地点则是在东都洛阳。
这个时候的李白44岁,杜甫也有33岁了,尽管他们的见面在后世被大加赞扬,被称为太阳遇见月亮。但是老实说,在当时也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因为在见面的时候,两个人的地位差异很大。
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而这个时候的杜甫,还是初出茅庐,正在寻找做官的机会,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晚生后辈。
杜甫被人们所熟知,成为唐诗大家,是在他去世后。
一直到杜甫去世40多年后,唐宪宗的时候,杜甫的后人委托中唐诗人元稹,让他给杜甫重新写一个墓志铭,在此期间,元稹认真阅读了杜甫写的诗歌,才知道杜甫这么有才华,还总拿李白与杜甫做对比,正是元稹对杜甫的多加宣传,这才让杜甫名声大噪。
但是回到公元744年,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两个人身份差异很大。李白已经是国民偶像般的存在,杜甫对他高山仰止,再加上杜甫要比李白小11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杜甫还只是算是李白的一个“小迷弟”。
那么,这两个人是怎么见面的呢?见面以后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公元744年,当时李白在朝廷里惹恼了唐玄宗,结果唐玄宗大笔一挥,把他赶出了长安,但是送给他一笔遣送费。失去官职的李白,浪迹着来到了洛阳;杜甫也从家乡出来,到洛阳求官,在洛阳待两年了,对他的所闻所见,在官场看到的蝇营狗苟感到厌烦。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杜甫《赠李白》
此时都在洛阳的杜甫和李白,就这样相遇了。一个对官场不满,一个仕途不顺,两个人产生了共鸣。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两人坎坷的经历,让他们一见如故,有了共同的话题。
随后,两人干脆先放下功名,寄情于山水。
他们离开洛阳,渡过黄河,来到河南济源的王屋山顶,拜访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又同游山东曲阜,游览孔孟之乡的山水景色。
随着了解的加深,李杜二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杜甫称李白为“李十二白”,李白唤杜甫作“杜二甫”。
特别是对于杜甫来说,曾经远在天边的偶像,如今近在眼前,激动之余,写了首诗以作纪念: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在诗里写到,他和李白晚上喝高了就在同一张榻上睡觉,扯着同一张被子,白天还拉着小手一同游玩。
读了这首诗以后,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杜甫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幸福感,仿佛他是在用写诗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他和李白的伟大友谊!
对杜甫来说,那是一段非常珍贵的旅程,一向性情平稳的杜甫,变得豪气冲天,他甚至模仿着李白不羁的口吻,写出了这样狂傲的诗句: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遣怀》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与李白在山东临清分别。李白随后南下江东,继续逍遥自在,寻仙问道。
杜甫则去济南,拜访了济南郡太守李邕(yōng),此时的李邕已经是70岁的老者,他是一位大文学家,以善于提携年轻人闻名,被年轻人称为伯乐,李邕对杜甫很是欣赏,杜甫在与他交谈后,重拾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信心。
这一年的秋天,杜甫与李白在山东兖(yǎn)州重逢,杜甫对李白说,他对未来有了新的打算: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
杜甫说:“到秋天了,一年又快过去了,我还是没啥长进,天天除了痛饮狂歌,没干一点儿正经事,这样下去可不行啊!”
于是杜甫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而李白则继续逍遥人生,“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是两人最后的道别。
实际上,李白与杜甫携手同游的时间非常短暂,此后的日子里,李白继续云游四方,走走停停,他的交际圈子非常广泛,一路上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而杜甫的名字,不再在李白的诗句中出现。
可是,杜甫作为李白的“迷弟”,在后半生里,不停地怀念着这位朋友,不断地给李白写诗。
春天的时候,想起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 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冬天到了,想念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冬日有怀李白》
晚上做梦,梦到了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梦李白》
天气转冷了,不知道李白近况如何: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天末怀李白》
想念李白令人赞叹的才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其一
当然,杜甫也并非单相思,李白也是有给他回赠过诗的,李白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只不过,历史上,杜甫写了15首诗来表达对李白的崇敬、赞赏和思念之情,奈何李白回赠杜甫的诗歌,把存疑的放进去,一共也就4首。
那么,李白把他的爱意给了谁呢?
2.
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开篇第一句就非常大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我爱孟浩然”,如此直白,如此坦率,即使是现代人也不一定说得出口,不禁心疼杜甫一秒……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一生未曾做过官,因为隐居在鹿门山,又被称为“孟山人”。
在唐朝,人人都爱孟浩然,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位社交牛叉症患者。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学业初成,在春夏之交,李白仗剑出蜀,开始了漫游的旅程。
李白坐船从老家四川出来,沿长江顺流而下,这段时间,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游侠时光,结交好友无数,不到一年时间,花光了带来的三十余万钱。但是李白却毫不在乎,于是写下了我们熟悉的这首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种年少轻狂的自信。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来到湖北这一带,寻求入仕的机会。
经过襄阳的时候,他听说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便停船拜访。此时孟浩然已经因为一首《春晓》而名扬天下,就是那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李白来到鹿门山,将自己写的诗给孟浩然看,孟浩然大赞,二人十分投缘,孟浩然热情招待李白,于是李白在鹿门山住了十天,鹿门山风景优美,孟浩然的生活恬淡安逸,二人每天游玩畅谈好不快活,迅速结为好友。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的前辈,一生没有做过官,漫游山水,隐居终老,性格洒脱。
李白一生狂傲不羁,浓烈如火,他欣赏孟浩然那种茶酒一杯淡然山水间的生活,也向往孟浩然隐逸的心性,平静的人生,李白几乎喜欢孟浩然的一切,包括他的诗作、人品、爱好、气质,李白统统都欣赏。在李白心中,认为孟浩然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的品格像巍峨高山,令人难以仰望,只好在此向他清高的人品致敬。
三年后,这个时候李白大约27岁,孟浩然都快40岁了,在一个烟花烂漫的春季,孟浩然打算去繁华的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非常欣赏的前辈饯行,两个人的心情虽然因为离别有那么一点儿小惆怅、小感伤,但主要是温暖的。
孟浩然走了之后,李白就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的“故人”指的就是孟浩然,此时李白与孟浩然已经是非常熟悉的挚友了,看着孟浩然从黄鹤楼下面的码头上船,李白非常的不舍。
特别是最后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到孟浩然乘坐的小船离岸,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下面的长江边上的码头上,久久地目送,一直到孟浩然乘坐的船只在他的视线当中慢慢地消失。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的牵挂。
此后半生,他们各自沉浮,难得一见,但是李白走到哪儿都会想念孟浩然。
春日里,他想起孟浩然: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下雪的时候,他想起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又想起孟浩然:
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
梅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郢中,即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
此情此景,不知道杜甫看了会有什么感想,不过,杜甫其实也不用太过伤心,毕竟李白还回了他几首诗。而作为李白的偶像,孟浩然一首诗都木有回给李白啊!孟浩然:“对不起,我爱的是王维。”
3.
王维与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两个代表诗人,并称为“王孟”。
实际上,两人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王维温润如玉,孟浩然潇洒义气。
两人也有着别样的人生,王维年少成名,高中状元,在官场起起落落;孟浩然任性洒脱,到了不惑之年,仍然屡试不中,一介布衣却也乐得快活。
两个不尽相同的人,却因诗相识,因诗相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份难得的默契,就像孟浩然在诗中写道“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世上能够像王维这样懂我的人,又有几个呢?
王维与孟浩然是怎么认识的?是通过一次科举考试。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冬天,40岁的孟浩然离开襄阳,前往京都,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孟浩然很有意思,年少时,旁人忙着考取功名,他却不慌不忙地过起了隐居生活,整日不问世事,游山玩水,活成了无数人艳羡向往的样子。又因其才华横溢,写了很多诗,比如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年纪轻轻便已举世闻名。一直到了40岁的时候,孟浩然才想起来去进京赶考,结果来到长安,参加考试,却进士不第,没有考上。
不过他认识了一个朋友,这就是王维。王维读了孟浩然的五言诗,像是“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维非常欣赏,而且王维惊喜地发现,这个孟浩然写的诗跟自己的风格非常相近,再一聊天,发现两人又性情相投,于是结为挚友。
因为没有考中科举,带来的盘缠快用光了,孟浩然想要回老家襄阳。王维听说孟浩然要走,邀请他到自己的府上去坐坐,一起喝喝茶,聊聊诗歌。
正在两人聊天的时候,忽然有人报:“皇上驾到!”原来唐玄宗李隆基从附近经过,兴之所至,要来找王维聊聊诗歌和音乐,当时王维在朝廷里做官,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很受皇帝器重。
可是,孟浩然作为一介布衣,按规矩是不能面见皇上的,他匆忙之下,竟然钻到王维家床底下躲避。
唐玄宗一进门,就看到有两杯冒着热气的茶,看向王维,不敢欺君的王维如实报告了情况后,唐玄宗把孟浩然从床底下叫了出来,唐玄宗对他很感兴趣,听说他很会作诗,让他当面吟诗一首。
机会呀,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来了!
谁知,在唐玄宗和王维的期待眼神中, 孟浩然颤抖的嘴唇,哆哆嗦嗦地念出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结果,里面这句“不才明主弃”惹恼了唐玄宗,让唐玄宗的脸上出现了怒色:“这叫什么诗!通篇都是牢骚话,你说被皇帝抛弃,可是我见过你吗?为什么要污蔑寡人!”
就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被孟浩然挥霍掉了。
王维气的要命:“你那么多名满天下的诗,你随便念一首都行,为什么选了这一首啊?”可是孟浩然性格内敛,他羞于自夸,所以面对皇帝一时失智。
这件故事是《新唐书》里记载的,看得出孟浩然这种很难在官场中生存的个性,倒是在唐朝众所周知的。
看来孟浩然确实没有做官的命,他准备离开长安回老家襄阳了。临行前,为表示对王维的感谢,孟浩然写下一首《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说“知音世所稀”,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听起来有些辛酸的意味,但是又真挚动人。
孟浩然将王维视为自己唯一的知己,但是对于王维来说,他的知己又是谁呢?
4.
王维说,他最爱的不是某个人,他最爱的还是“修佛”。
王维好佛,其实很显而易见,从他名字可以看出来,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连在一起便是维摩诘,因为佛教有个菩萨就叫维摩诘,还有部佛学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将自己的禅学思想熔铸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使得诗歌极具禅理意趣,因此被世人称为“诗佛”。
所以我们读王维的诗作时,总是能感受到一股禅意。比如这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又比如这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一生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华,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他最终选择远离世俗,归隐田园,潜心修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也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遇到问题不要慌张,静下心来寻找办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王维“诗佛”之名,当然是实至名归。
小结:
在盛唐时期可能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而且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怪圈”:杜甫崇拜李白,为李白写下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的诗句。
而李白爱孟浩然,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表白。
孟浩然又视王维为知己,写下“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而王维不倾心、仰慕任何人,他超脱世俗,寄心禅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