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长平之战秦王之死(大秦帝国之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包围歼灭战。

秦赵两个军事大国在山西省长治市高平县腹地,展开了一场历时3年的消耗战,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此战极大的影响了先秦的历史走向,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大秦帝国长平之战秦王之死(大秦帝国之长平之战)(1)

背景

公元前356年,孝公重用卫人商鞅,进行了一场中国历史上首次最为重大的革命:废除实行了几千年的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实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的郡县制、军功制、土地私有制、赋税制、度量衡制。特别是军功爵制和税赋制的实行,再加上张仪的连横破纵和范雎的远交近攻等外交政治战略,秦国富国强兵,屯粮千万,富甲天下,虎狼之师,无人可敌,山东六国闻秦色变,皆仰视之。经过孝公、惠文王、武王百余年的积累,至秦昭襄王时期,已是春耕夏长,摘果之秋。强秦面前,韩魏势弱无阻,荆楚自顾不暇,东齐坐山观望,北燕无足轻重。唯有赵国,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势稍盛,军力较强,加上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勇谋无双的悍将,是强秦东进路上必须要攻克的强敌。

大秦帝国长平之战秦王之死(大秦帝国之长平之战)(2)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军伐韩野王(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恐慌,欲献上党以息秦兵,上党郡守冯亭无意降秦,遂派使者献上党与赵,赵王听平原君赵胜之议,欣然接受并派赵胜收上党(据考证,战国时期上党郡的郡治在今高平县北部的长子县)。秦王震怒,命秦军一路东出函谷关,沿黄河向东进攻韩国缑氏(河南偃师),直逼荥阳,威慑韩国和魏国不使两国北上救援上党;同时命左庶长王龁率军经风陵渡北渡黄河,沿蒲州一路向东北行进,经闻喜进入太岳山脉后,沿沁水一路向东进入长平。

赵王则命廉颇率军20万赴援,与冯亭约5万韩军合并一处,依托西部南北走向的空仓岭构筑“西垒壁”;并在丹水上游,空仓岭和丹朱岭之间的山谷加固“长平关”;东部在羊头山和关岭山之间的谷底加固“故关”,以堵截秦军北上进入长治盆地。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赵军西部空仓岭防线(西垒壁),高平关被突破,空仓岭陷落。赵军在丹水南岸筑垒抵御,但又被秦军突破。

大秦帝国长平之战秦王之死(大秦帝国之长平之战)(3)

长平之战第二阶段

丹水南岸防线被突破,赵军只好退守丹水北岸的长平邑(今高平县城西北的长平村),在丹水北岸构筑防线。秦军几次强渡丹水,试图突破赵军的丹水防线,始终没有成功。廉颇沉稳,以善守闻名,他在丹水北部山区设防,西以长平关、东故关为两个据点,以丹朱岭、羊头山、关岭山东西走向的山势为依托,用山石在山顶垒起了将近一百里长的百里石长城,从东西两个方向阻断秦军北上东进。几十万秦军与赵军以丹水为界,隔河相望,廉颇在丹水以北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一目了然。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双方陷入2年半的僵持状态。

大秦帝国长平之战秦王之死(大秦帝国之长平之战)(4)

赵国国小,不像秦国拜商鞅改革之利,国富兵强,秦国又极具战略纵深,既有关中八百里沃野,又有蜀汉天富之地。赵国西跨太行山脉,东部平原土地狭小,所产粮食捉襟见肘,前线25万韩赵联军消耗巨大,僵持2年半的时间,几乎使赵国国力耗光。赵国已无力支撑持久战,恰逢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于是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而秦国则密遣白起赴长平代替王王龁指挥秦军。

长平之战第三阶段

赵括深知赵国国力穷蹙,已无力支撑,必须举45万赵军全军之力,一举挫败秦军。一方是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将的赵军,一方是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白起为主将的秦军,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僵局和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向着利于秦而不利于赵的方向急转直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赵括下令全线渡过丹水,全力攻击秦军在丹水南岸的秦军壁垒,“秦军佯败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白起一路秦军佯败后撤,把赵括及其几十万赵军注意力吸引到丹水以南,放松了丹水以北的戒备;另一路秦军纵深阵地加固设防以必万一;同时派遣了两路奇兵,从东西两侧分别来了个大迂回,包抄赵军后路。

大秦帝国长平之战秦王之死(大秦帝国之长平之战)(5)

这两路奇兵的路线:西部左路军的25000人从端氏镇出发,向东北沿固县河越过固县,直插长平关和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长平关和百里石长城反而成了秦军居高临下,袭击赵军的天堑;东部右路军另以5000骑兵强行突破已经放松了戒备的泫氏(今高平县城),然后向东北直插小东仓河河谷一线,目标直取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后路的西路军部队会师,从而将赵军彻底包围在丹水河谷中,并切断赵军大粮山的军粮和辎重补给。

白起担心小小5000骑兵不足以取下故关,又派25000奇兵走大东仓河谷,大粮山以东直奔故关,支援5000骑兵拿下故关。另外秦国河内援军走太行道,截断赵国援军和粮道,以图彻底困死赵军。赵军主力被秦军主力和奇兵包围在以韩王山为中心,泫氏-长平关-故关的周长约六十公里范围内的三角地带,赵军南线部队被秦军包围。赵军主力部队兵多却无粮草;南线部队有大量粮草而缺兵少将。赵军战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无奈“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但又被秦河内援军部队彻底隔断了可能来自邯郸的一切后援。

赵军限于绝境仍英勇抵抗,坚持了46天,甚至到了“内阴相杀食”的地步。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主将既殁,“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长平之战遂告结束。

长平之战,即使换成李牧,赵国也必输无疑

长平之战规模之庞大,杀伤程度之惨烈,历数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争,无出其右者。长平之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战后山东六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进程只是个时间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是由赵国贪图上党而引起,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换下廉颇,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其实上党对于秦国来说是攻打赵国的必经之路,无论赵国要不要上党,秦国必须要占据上党。而赵国捷足先登,秦国恰好有了打击赵国的理由,长平之战不触也发。

但长平之战不能让赵括一个人背锅,赵括需要承担30%的责任。而廉颇要承担40%的责任,从开战初期的连连失利,到之后持续了2年半的消耗战,赵国国力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消耗,耗不起的时候就需要一场决定胜负的总决战,赵括这才背了2300年的黑锅。

剩余30%的责任要归咎于历史,因为实在是不知道怪谁了,赵王和赵国做了所有该做的事情,只能说是历史选择了赵国的惨败,秦国的惨胜。即使换成和廉颇一样善守善谋的李牧,结果也是一样,同样需要面对消耗战,面对强悍的秦军,失败是赵国唯一的结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