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说了些什么(红楼梦到底在说什么)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楼梦说了些什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说了些什么(红楼梦到底在说什么)

红楼梦说了些什么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这似乎不算是个问题,稍微有点常识的朋友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句废话,不是曹雪芹难道还是李雪琴?

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告诉你《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的呢?

绝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作者就一直是个谜,我们现在认定的比如罗贯中、施耐庵等等,全是民国或更晚时期才被考证出来的。

在明朝人看来,写小说属于下三滥,要是被人发现,那这辈子都别想再参加科举做官了。于是作者们大多会编个名字应付,当时叫别署,比如兰陵笑笑生、洪都百炼生之类的。

这就是我国的作家都要起个笔名的来历,外国人没这讲究。

鲁迅用过一百四十多个笔名,各有深意,其中最搞笑的大概是宴之敖者。

话说当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闹矛盾,兄弟俩分家另过。搬完家后,鲁迅就用新笔名宴之敖者发表了包括《眉间尺》在内的一系列作品。

大家都挺莫名其妙的,有好事者翻开《说文解字》:宴字,从家从日从女。敖字,从出从放。宴之敖者四个字连起来的意思是: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有文化的幽默感,大抵如此。

还有些作者们甚至连笔名都不留,反正当时没有版税,也没有盗版的概念。明朝的读者们也不在乎书作者是谁,就像吃鸡蛋的不关心这蛋是哪只母鸡下的。

而且文人难免要发发牢骚,一高兴或者一不高兴就会写出来太多针砭时弊、妄议国事之类的碍语,很可能会带来不可描述的笔墨官司。

尤其是清朝,别说是写小说讽刺隐喻时政,象清风诗案和赦不加息案等等,写诗用错一个字都会被满门抄斩!

而《红楼梦》正是在不可描述最惨烈的乾隆时期流传开来的,谁敢留下真姓大名?别说作者,就连批注、传抄、收藏者的姓名都不敢留。

按照红楼梦的起名原则,比如第十四回接连出现的四个人名: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出自百家姓里的冯陈褚卫。

还有贾家的媳妇秦可卿、尤氏、许氏,也是出自百家姓的朱秦尤许。没有褚和朱的问题,下面另说。

红楼梦开头写道:东鲁孔梅溪题作《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先孔后曹,同样出自百家姓里的孔曹严华。

所以曹雪芹很大可能不是真实的姓名,而是作者杜撰出来类似于别署的笔名。既然是笔名,那就很好理解了。

曹是主语,雪是状语,芹是谓语。

曹专指我们,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自唐朝以来的古诗词里大量使用过这个词,不多累述。

至于有人说天水方言中,曹通我,刘通你,是三国时代蜀汉和曹魏的拉锯战遗留下来的说法,这就属于想当然的胡说八道。

雪中献芹是古文中很常用的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杨朱篇: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后来用献芹谦称礼品菲薄,也被引申为谦称自己的作品很浅陋。

比如高适: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再比如苏轼:虽白雪阳春,莫致天颜之一笑,而献芹负日,各尽野人之寸心。

还有明杂剧《精忠记》中的戏词:野老献芹,聊表微意。

红楼梦的批语里也多次提到作者自称献芹之人,套用到红楼梦的序言中就很贴切:我们很艰苦才写成了这个浅陋的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

那么究竟是谁认定曹雪芹确有其人,而且就是《红楼梦》作者的呢?

胡适!

上世纪二十年代,时年二十八岁的胡适先生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刚好他的老师蔡元培老先生正在研究《红楼梦》,胡适对此很不以为然。

于是他从乾隆以来的清人笔记里寻找到一些线索,推断出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还顺便考证出了《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前后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胡适的学说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对红楼梦的研究也自此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大派别: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以胡适为代表的考据派。

索隐派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对满人统治,抒发汉族亡国之恨的影射之作。研究方向主要以拆字猜谜和意有所指的方法,从明末清初的正史和野史中寻找联系。

考据派把红楼梦理解成曹雪芹的自传,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贾府就是曹家,研究方向主要是对曹雪芹家史和家谱的解读。

后来诸多红学家的推波助澜下,胡适的考据派逐渐成为主流。刘心武先生更是在2006年于《百家讲坛》上大谈揭秘,煞有其事地把书中人物考证出所谓曹家人的原型。

在考据派的说法中,曹雪芹从小锦衣玉食,后来家族卷入政治斗争,他流落到北京西山后贫困潦倒,举家食粥酒常赊。从三十岁开始写红楼梦,到四十岁只写完了前八十回,五十岁左右去世

可问题是一个从来没有过任何作品的落魄公子,怎么就突然变成了文学大师、戏曲大师、园林大师、医药大师、服装大师、礼仪大师、风水大师的呢?

而且还精通科考吏治、官场机构,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通。

古代社会信息流通闭塞,科技水平低下,对平民百姓来说想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地方都没有,个人产能非常有限。

想要精通任何一个领域,就算有人教少说都要耗费数十年的精力,连饭都吃不上的曹雪芹怎么可能样样都会呢?

最矛盾的是,和他同时代的李渔写本菜谱都青史留名了,曹雪芹却连别的只言片语都没有留存下来。

考据派对此的解释是曹雪芹是一代奇人,但细究之下,这种说法何止奇人,简直气人,太侮辱围观群众的智商了。

索隐派稍微好点,2015年,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李希凡先生宣布说,红学界研究出的《红楼梦》作者已达到65人之多。现在更多,最新统计数字是133位。

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无疑都是有名有姓确实存在的人物,这些人里有没有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我不敢妄言,但是我敢肯定哪一个都比曹雪芹靠谱。他们要是写不出来红楼梦,曹雪芹更写不出来,红楼梦绝对不会是一个缺衣少食的人能写出来的东西。

既然考据派不靠谱,那么索隐派就一定对吗?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资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你想要,没什么犄角旮旯搜不到的。于是支持索隐派的红学家越来越多,通过网络,他们也有了许多很大的突破。

比如魏忠贤和王熙凤之间,就有很多的联系。

王熙风的判词中画有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把抄家的清单写成《冰山录》交给崇祯皇帝。意思是贪污数额巨大,抄出来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后来还编成了类似《人民的名义》那样的反腐倡廉戏曲,到处传唱。

巧合还有很多,王熙凤不认字,魏忠贤也是有名的文盲。王熙凤老公的叫贾琏,魏忠贤的死对头叫杨涟。王熙凤爱认干女儿,魏忠贤也爱给人当干爹。王熙凤玩弄权术,魏忠贤也大权独揽。更巧的是王熙凤最后上吊自尽,魏忠贤也是上吊了结了自己。

如果说一个巧合可能是事有凑巧,那么一大堆巧合聚集在一起会不会预示了什么必然呢,是不是有种真相就在眼前的感觉呢?

红楼梦里的确有许多关于明朝的暗示,但这并不说明任何问题,

贾家共传五代:

第一代: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第二代:贾代化、贾代善、贾代儒;第三代:贾敷(早夭)、贾敬、贾赦、贾政;第四代:贾珍、贾珠、贾琏、贾环、贾宝玉、等等;第五代:贾蓉、贾蔷、贾兰、等等;

这个简单的名单,实际非常复杂,它不但影射了明朝,同样也影射了清朝。

朱元璋给老朱家定了个规矩,后世子孙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必须要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比如炆、棣、炽、基、镇、钰、深、樘、钧、洛、校、检。后来朱家人太多就发明了许多新字,以至于现在还有人调侃是朱元璋翻译了《元素周期表》。

贾家虽然不是按照五行来取名,但套路却是一样的,同一辈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部首,朱家是五行轮回,贾家正好也是五代!

像这种就属于明写,暗写的也有。

红楼梦主要讲到贾家第三代和第四代。

第三代有四位,老大贾敷死的早,没有故事情节。

第四代准确的说有八位,其中戏份最多的是贾宝玉、贾珍、贾珠、贾琏,别人都是大名,唯独贾宝玉是小名,他的大名叫贾瑛。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瑛,美玉、玉的光彩。宝玉衔玉而生,前身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第四十八回里,宝玉、黛玉、探春在潇湘馆内和香菱聊诗,因说到大家作诗都只是玩罢了,而贾宝玉却说: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因为觉得闺阁内的诗歌外泄非常荒唐,都忙问道:这是真话么?

宝玉笑道:说谎的是那架上的鹦哥。

架(贾)上的鹦哥(瑛哥)可不就是贾瑛吗?对于探春、黛玉这样的贾府中人来说,通常称呼贾环为环哥、称呼贾兰为兰哥,称呼贾瑛肯定也是瑛哥。

既然有大名,为什么一直叫小名呢?

回到第三代暗写的贾敷,四个人的名字连起来就是:敷、敬、赦、政,福晋摄政。

第四代暗写的贾瑛,四个主要人物名字连起来:瑛、珍、珠、琏,胤禛株连。

福晋摄政,胤禛株连,指的是清朝历史上一起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

胤禛就是大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史称雍正皇帝,他是康熙皇四子,乾隆皇帝的父亲。

雍正即位充满了神秘感,有人说康熙遗诏中传位于四皇子是矫诏,原文应该是传位十四皇子。雍正收买了传旨的太监,把十字添了两笔成了于,这才登上了原本不属于他的皇位。

这种说法都是现代人的意淫,按清朝的写法于繁体字是於,而且圣旨还有满汉蒙藏回的副本,根本改不了。

话说康熙弥留之际,大福晋孝懿皇后的弟弟隆科多在宫中顾命,传出遗诏说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于是雍正继位。

但是胤禛也是没有亲子的孝懿皇后的养子,所以民间传说这是孝懿皇后摄政,阴谋传位于胤禛,而隆科多靠裙带关系成为朝廷重臣,故称之为福晋摄政事件。

雍正夺嫡篡位后,严惩政敌,太子胤礽、阿哥胤禩都因为夺位之争受到株连,不但涉及怡亲王、庄亲王、平郡王、隆科多等等皇亲国戚,甚至许多民间人士包括红楼梦的作者在内,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红楼梦的作者留下福晋摄政,胤禛株连八个字,暗示了雍正继位的不正当性,以及自己全家遭受株连所蒙受的不白之冤。

前后文中出现的其它谐音,比如祸起谗言、应怜逢冤、原应叹息、假史枉雪,都是对这八个字的注解,

贾敬去世那一章的题目就叫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说的很清楚贾敬死于炼丹。而雍正皇帝也喜好炼丹。他驾崩当晚,爱新觉罗·弘历把宫内所有的道士都紧急秘密遣散,说明雍正极有可能和贾敬一样,也是吃仙丹吃死的。

同样的,贾敬也可以影射嘉靖,同样爱炼丹,同样死于炼丹,连名字都一模一样,说好的草蛇灰线呢?就这么明摆出来,难道不怕被株连?

还有经常被红学家们引用的,第五十二回里那外国美人的诗: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这两句诗的意思很明显:昨天是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却是在满清统治的国家里了。

于是索隐派非常肯定,《红楼梦》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旧梦!

有位叫陈子龙的抗清志士写过这样的诗句: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同样的暗示还很多,比如闹书堂那章,贾宝玉的小厮茗烟破口大骂道:姓金(清)的你是个什么东西,动一下你茗(明)大爷试试?

但作者真的是忌讳到不敢说褚和朱的明朝遗民吗?也不尽然,再仔细看看红楼梦里的描述:

白骨如山忘姓氏、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从头到尾弥漫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悲情,而是真正的末世来临。这绝对不是某个家族被抄家流放所能造就的悲剧,只能是改朝换代的战争动乱才会如此惨烈。

明朝末年差不多还有一亿人口,但清朝入关南明灭亡后,居然只剩到不到两千万人,当时也确确实实可以称得上汉人的末世。

扬州十日发生在农历四月二十五日,黛玉葬花的日期点明写着四月二十六日,黛玉又是扬州人,可以说《葬花吟》就是对扬州大屠杀最后的挽歌。

但是!

这些悲痛的往事都发生在公元1663年左右。

红楼梦六十二回中,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时宪书就是时宪历,是清朝立国之初颁布的官方历书。乾隆即位后,为了避他的名字弘历的讳,改名《时宪书》。

也就是说《时宪书》这个专有名词是乾隆元年才有的,红楼梦不可能成书于公元1736年乾隆继位之前!

还有刘姥姥看见的摆钟1657年才被发明出来,明末的人没见过。贾宝玉玩的珐琅彩鼻烟壶,最起码是康熙后期才有。还有他的俄罗斯皮大衣,必须要等到雍正年间恰克图贸易后才有。

红楼梦确实说到了很多明朝的往事,但作者对于这个早已逝去过七十三年的腐朽王朝究竟有多少留恋之情呢?

恐怕也不多,用抄家时探春的一段话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明朝末年时值小冰河期,连福建、广东这样的南方地区都暴雪不断,夏天更是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然后是京师鼠疫瘟疫蔓延,各地农民起义。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又降了清军,让清兵入关坐收渔翁之利。这才是内里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

即便如此,李自成和皇太极都提出过和大明议和的构想,也有朝臣提出迁都到金陵的提议,都在东林党的把持下都没有通过。

李自成围城后,有个太监说:(魏)忠贤在,必不至于此。崇祯皇帝默然无语,下令重新厚葬了魏忠贤,自缢前还说文臣个个该杀。

事实也是如此,东林党中很多都投降了满清,钱谦益说了一句头皮痒甚就剃了发,更是在装摸做样的投湖时说水好冰不想死了,投降后还帮着蛮夷修订明史。

是不是和李纨的判词如冰好水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很像?

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已经对七十三年前的侵略者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对明朝也没多少好感,反清复明之类的更是远远谈不到。

那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他究竟想说些什么呢?

太长写不完了,下回再接着说吧~

顺祝各位小年快乐,万事如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