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名著经典(17本伦理学名著)
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
——斯宾诺莎《伦理学》
善的本质是什么?
对人来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
面对生活中的艰辛,我们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亚里士多德曾说,“凡是涉及道德德性的地方,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懂得它是什么,而是它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并不希望懂得什么是勇敢,但我们希望成为勇敢的人。”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伦理学始终思索着两个基本问题:善和应当。什么是善?何谓良好生活?如何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今天小编分享17本伦理学名著(第1期),一起读点伦理学。
-
《尼各马可伦理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廖申白 译注
西方哲学的基本经典
西方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开山之作
被公认是西方人教养的基本来源之一
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每个人都会生气,都会给钱或花钱,这很容易,但是要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程度、在适当的时间、出于适当的理由、以适当的方式做这些事,就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或容易做得到的。
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
幸福不是品质。因为如果它是,一个一生都在睡觉、过着植物般的生活的人,或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也可以算是幸福的了。
没有人会像称赞公正的行为那样称赞幸福。幸福是受崇敬的、完善的事物,对幸福要体味,更要敬畏。
《尼各马可伦理学》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后遂传遍西欧。全书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2.《爱比克泰德论说集》
[古希腊] 爱比克泰德 著,王文华 译
善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法则是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与逆境作斗争?
对人来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
面对生活中的艰辛,我们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哲学应许了我们什么?
如何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本性?
什么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什么不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
爱比克泰德是罗马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该书是其传世名作,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该书包括《论说集》和《道德手册》,全面阐述了爱比克泰德的生活哲学思想。身为斯多葛主义者,爱比克泰德接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倡导依照自然规律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并将这门学说发展成为一门指引生活的哲学。他崇尚依照自然秩序过一种自制的生活,并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美德而非反抗或坚持己见;是过一种朴实为家庭和社会服务的生活而非去操纵自然或控制人类。
3.斯宾诺莎《伦理学》
[荷兰]斯宾诺莎 著;贺麟 译
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法”写的《伦理学》
他的哲学思想基本都表述在书中
由于爱自己而将自己看得太高就是骄傲。
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荣誉是为我们想象着我们的某种行为受人称赞的观念所伴随着的快乐。
耻辱是为我们想象着我们的某种行为受人指责的观念所伴随着的痛苦。
——斯宾诺莎
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
——黑格尔
斯宾诺莎和王阳明两人都算作是“致良知”的哲学家,不过一个偏重道德的致良知,一个偏重科学的致良知。
——贺麟
斯宾诺莎和比他稍早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一样,认为只有像几何学一样,凭理性的能力从最初几个由直观获得的定义和公理推论出来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因此,他写作《伦理学》时,就把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等等也当做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一样来研究,先提出定义和公理,然后加以证明,进而作出绎理。斯宾诺莎比笛卡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理性主义的精神,他否认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学说,只永认天赋的知识能力,他肯定世界是可知的。
4.《人性论》
[英] 休谟 著,关文运 译
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印象是指初次呈现于心灵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具有较多的力量,比较猛烈。
习惯就是人生的伟大导师。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
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我想一个认真致力于说明灵魂的最终原则的哲学家,不会自命对于他想要说明的人性科学是一位大师,或是自称对心灵自然地感到满意的事理知道得很多。
《人性论》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
5.《道德情操论》
[英]亚当·斯密 著;蒋自强 钦北愚 等译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道德情操论》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也是现代意义上的优秀经济学著作。在维多利亚时代到来前,即使是《国富论》也没有超越它的影响力。
——詹姆斯·布坎
《道德情操论》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
亚当·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论》看得远比《国富论》重得多。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第一版到1790年他去世前几个月第6版交最终定稿,亚当·斯密历经40年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过5次修改,而《国富论》恰恰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完成的。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传世佳作之一,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斯密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
6.《实践理性批判》
[德] 康德 著;韩水法 译
《实践理性批判》是《 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7.《伦理学体系》
[德]费希特 著;梁志学 李理 译
有所感受的我与进行思维的我、受冲动的我与靠自由意志作出决断的我,其实是同一个我。
本书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以知识学原理为基础,从自我演绎出伦理原则及其适用性,详细地探讨了伦理原则的应用,规定了人们的道德职责。本书在近代欧洲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功利主义》
[英] 约翰·穆勒 著;徐大建 译
看过这本书的人会觉得:“相见恨晚”。
如何正确理解“功利主义”伦理学?
“功利主义”并不是“利己主义”,“功利”代表的是快乐、免除痛苦。
“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评价一个行为好不好,要看它的结果能不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
幸福是一种善。每个人的幸福对他自己而言是一种善,普遍幸福则是所有人整体上的一种善。事实上,幸福已经被广泛认可为行为的一种目的,并因此而成为道德的标准之一。
美德便是这样一种善。人们并没有对它产生原始的渴望或动机,它纯粹是有益于让人得到快乐,驱除痛苦。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也是功利主义的经典总结,不仅阐明了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而且澄清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功利主义的经典答案。本书也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能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给出了哲学上的证明,最后论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9.《伦理学方法》
[英]亨利·西季威克 著;廖申白 译
伦理学的目的是把多数人对于行为的正当性或合理性——无论行为被视为本身即正当的还是为达到某种公认为最终合理的目的的手段——的明确认识系统化,并排除其中的错误。这些认识在正常情况下伴有各种被叫作“道德情操”的情感。
西季威克认为,作为一门研究(而不是一门科学),伦理学是研究“应当”(而不是研究“是”)的。
西季威克一再申明他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人们据以得出结论的那些方法,而不是其结论上。
亨利·西季威克(Herry Sidgwick)的《伦理学方法》(Methods of Ethics)也许是贯通了两个世纪的道德哲学研究的唯一一本著作。一方面,它对于以往的主要道德哲学体系作了经典的研究,尤其是,它对于上一世纪在英美社会影响极大的、由边沁和密尔所建立的古典功利主义观点作了最系统、最清晰、也许迄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结论以及批评者们对它所表达的思想的反叛又肇发了20世纪的伦理学研究。
10.《论道德的谱系》
[德] 尼采 著,赵千帆 译
人类是在何种条件下为自己发明那些善恶价值判断的?
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呢?
它们迄今为止是阻阨还是促进了人类的繁荣呢?
它们是生命之窘困、贫乏和蜕变的标志吗?
或者相反,这些价值透露出生命之饱满、力量和意志,生之勇气,生之笃信,生之未来?
——对此,我在自己这里发现并冒险尝试了若干答案。
我们还不认识自己,我们这些认识者,自己还不认识自己:这里面大有原因。我们从来不去寻找我们自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呢,我们竟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
《论道德的谱系》论述了道德观念产生的自然、社会、生理甚至病理条件,发掘了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创造不同价值判断的共同的原始动力,以重估一切旧的价值,确立未来道德哲学的标准。尼采说此书是“一个心理学家为重估一切价值而做的三篇关键性的预备之作”。
11.《伦理学体系》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 著;何怀宏 廖申白 译
伦理学入门的好教材。
花了很多天细读了这本书,收获还是很大的。
伦理学很难成体系,因为它研究的就是非体系的人文伦理,这本书已经算是很有条理了。
——网友评论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在书中倡导一种自我实现的伦理观,其思想源流仍属康德主义伦理学,然而在许多问题上已转向目的论观点,并对康德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这使该书在许多方面具有调和传统伦理学中义务论和目的论的矛盾的倾向。本书是在德国哲学和古典文化的气氛下使伦理学体系化的一个尝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亦不乏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同时,因其成于新旧世纪之交,其中也深刻反应着传统伦理学与新的伦理学思想的抗争。
12.《伦理学》
[美]约翰·杜威 [美]詹姆斯·H.塔夫斯 著;方永 译
只有当个人认识到权利或者自由地选择善、真诚地追求它的实现并且追求一个在其中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将共同享有这样的权利的渐进的社会发展时,完全的道德才被触及。
因此,进步,就必须:
(1)用某种理性的确立标准和形成价值的方法,取代习惯性的消极接受;
(2)保护自愿的和个人的选择,取代对群体利益的无意识的认同或对群体需要的出于本能的习惯性的回应;
(3)与此同时,鼓励个人的发展以及所有人在这种发展中都应共享的那种需要,即个人的以及每个人的价值和幸福。
作为杜威与塔夫斯合著的《伦理学》的最终修订版,《伦理学》集中体现了他们以实验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在他们看来,在人类处理道德问题时,反思性思考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促成这样一种深入思考、正视个人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全部意义及其后果的习惯,并把思考的工具和方法教给学生。所谓工具,指的是道德在其中表现自己的过程以及道德意识藉之而得到解释的某些重要的观念。所谓方法,指的是对新的价值观以及那些被经验检验过的价值观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努力地分析和探究,直到背后的原则或假设被找到和被审查。
13.《伦理学原理》
[英]G.E.摩尔 著;陈德中 译
“‘善’是什么意思?”
“什么东西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
“什么是正当或应当的行为?”
摩尔说,“善”是一种不可定义的,仅凭直觉认知的非自然属性;而“正当的行为”完全取决于其结果的善的大小。至于“什么是善的”,摩尔则给出了审美鉴赏和人格的热爱(personal affections)。
本书为元伦理学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经典之一。摩尔在本书中通过精细的分析,揭示了传统伦理学的种种“自然主义的谬误”,开启了伦理学中对善的“直觉主义”理解。
14.《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德]马克斯·舍勒 著;倪梁康 译
笔者在本书中一分钟也没有考虑过将伦理学奠基于某种关于神的本质和此在、观念和意愿的前提之上。笔者今天和当时都认为,伦理学对于每一门绝对存在的形而上学来说都是事关重要的,但形而上学对于伦理学的论证来说却并不重要。
马克斯·舍勒很早就受到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的影响,关注康德的伦理学,后来又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并且第一个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于伦理学的研究中,这一研究的结晶就是《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一书。
马克斯·舍勒在书中分析并批评康德的伦理学,认为康德的伦理学是空洞的伦理学,是“形式主义伦理学”,想要打破康德意义上的先天形式和后天质料的对立,并论证伦理学上的先天质料(即价值内涵)的可能性。
15.朋霍费尔《伦理学》
[德]朋霍费尔 著;胡其鼎 译
奴隶必须得到自由,没有权利的人必须得到他的权利,忍饥挨饿的人必须得到面包。
本书是朋霍费尔被纳粹囚禁前写作的毕生的代表作,最终由后人编辑完成。
朋霍费尔《伦理学》的写作充满了现实感、使命感,他在“伦理学”的论题下,从神学家的立场深入思考了现代的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问题。其论题涵盖面和思想尖锐性使得本书的重要性超过了朋霍费尔生前出版的主要论著,坚实地奠定了朋霍费尔作为二十世纪神学大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16.《伦理学简史》
[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著;龚群 译
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使用的伦理学史书
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
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
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
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麦金太尔不仅带着你在伦理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而且处处磨砺你自己的哲学素能,使你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变得更敏锐、更富有哲学判断和分析能力。
他带着你领略西方理性思考的处处胜境: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霍布斯、卢梭、洛克、摩尔等等,而在描绘一幅幅哲学观点的瑰丽图景的同时,麦金太尔又以非凡的哲学才智,高人一着地指出这些图景在逻辑架构上的破绽,使你在把握历史思想的同时,又得到新的哲学思考的启迪;因而在使你获得清晰的历史思绪的同时,又将你的思辨能力升腾到一片新的理性高空。
17.《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英]B.威廉斯 著;陈嘉映 译
不管什么样的哲学,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重建伦理生活?
我将尝试表明,哲学至少能帮助我们理解伦理生活。
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
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
end
每日一书
《书话坪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