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

一提起"兵",我们会想到什么?是"兵不厌诈",还是冷血无情?是《三十六计》,还是《孙子兵法》?是莽夫,还是儒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想到太多,从典故到著作,从大将到大战。或许,我们还能想到孙膑和庞涓。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1)

在初识“膑”字时,“孙膑”经常被拿来举例。甚至很多人都是因为他才接触到了这个字。

《汉书·刑罚志》载“髕罚之属五百”。“髕”即“膑”,本指一种刑罚,故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的便是"孙子膑脚"。这自然不是太史公分不清孙膑和"孙子",而是因为孙膑曾遭受了膑刑。而让他遭此折磨的,正是此后死在他手中的同门师兄庞涓。

孙膑、庞涓,这俩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人物。而能将二人收为弟子,向他们传授知识的,是更有能力的鬼谷子。只可惜鬼谷子教授了二人如何用兵,如何在乱世之中有所成,却没能教会庞涓德行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2)

庞涓与孙膑曾为同窗,但他比孙膑更早离开鬼谷子,下山谋出路。

等庞涓好不容易在魏国安定下来,谋得一官半职之后,他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同门会抢了自己的风头。尽管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个相对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大概是比不过孙膑的。

他做出了一件错误的事,那就是将孙膑骗到魏国软禁,并滥用膑刑和黔刑两大酷刑。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3)

庞涓希望通过这样的折磨,让孙膑失去出人头地的机会,以保证自己前路通畅。可是他这样的偏激举动,反而吸引了当时出使魏国的齐国使者的注意。孙膑的才能得到了齐国使者的认可。

为了不损失这个人才,齐国使者将孙膑从庞涓的控制之下解救了出来,把他带去了齐国。

其实孙膑也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不然他也不会在帮助田忌赢得赛马的时候,采取的是愿意放弃一场胜利的对策。可庞涓不念往日同窗之谊,仅仅是因为怀疑自己有一天可能成就在他之上,就欺骗自己,更对自己施以酷刑,希望以此断人后路,让孙膑实在是无法就此罢休。

庞涓为魏国效力,孙膑为齐国谋划。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阵营,再加上自身的纠葛,便在往后有了两次大的对抗。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4)

第一次是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此役最初是因为赵国攻打魏国的同盟卫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魏国便出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一看家门有难,自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将求援之手伸向了齐国和楚国。

赵国陷入困境,齐国有人是一心想作壁上观的。但齐威王最终决定出兵救赵,希望一箭双雕,让魏国和赵国都实力受损。而此次出征,孙膑就在前去营救邯郸的队伍之中。而这一去,孙膑便和庞涓对上了。

当孙膑一行人还在行军的时候,庞涓已经率领众人拿下了邯郸。所以当齐军到达齐、魏边境时,庞涓已经在茬丘对卫国摆出了攻击之势。鉴于此,齐军主将田忌心急地提出直接与魏军对峙,而孙膑则提议,对于主力耗于外,老弱疲于内的魏军,可采取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策略,先佯装攻打魏国平陵。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5)

不得不说,虽然庞涓不念旧情,但孙膑对自己的这个同门还是十分了解的。庞涓自大地认定是齐国将帅无能,才在平陵一带一通瞎指挥。结果庞涓这一大意,就落得个随后在杜陵被孙膑生擒的下场。

不过此次孙膑还未报复当年庞涓的残害,就遇上了几国休战。

周显王十八年(前351),赵与魏在漳河河畔"握手言和",庞涓也就被释放回魏。庞涓这一走,孙膑和庞涓再一次对抗就是近十年后。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韩国因魏国的进攻向齐国求救。在一番权衡之后,齐国再次出征,而孙膑在其中任军师。

吃一堑长一智,庞涓这次也察觉出了孙膑打算用围魏救赵的老伎俩,便急匆匆带着魏军撤退回国。

但此时齐军已经向西进发,所以两军很快就又对上了。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6)

虽然庞涓已经对孙膑加强了提防,但孙膑确实比庞涓更高明。

整个魏国军队被孙膑抓住了自恃其勇的把柄,所以庞涓避开了"声东击西",却没避开"猪队友"的拖后腿。

孙膑利用魏军的自大心理,设局诱骗庞涓带领一队精锐只身深入马陵追击齐军。而在马陵,孙膑最终报了庞涓当日残害之仇。

在庞涓一行人进入马陵狭窄的山谷之前,孙膑命人剥去了山谷里一颗大树的树皮,并在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等到庞涓一行人进入山谷,果然被这颗剥了皮的书吸引。他下马上前查看。可齐军接到命令,山谷中一出现火光就放箭。堂堂一位魏国大将,就此在乱箭之中丧生。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了什么字(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7)

身为将帅,却死得如此"窝囊",这便是孙膑对庞涓的报复。

当年同窗,这本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关系。可庞涓却因为一己私利,让两人走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也可恨。对于孙膑而言,若未受刑,那他的未来可能更加光明。而对于庞涓而言,这几十年,倒有丝荒唐瞎折腾的味道。

(古今事特邀作者文踪旅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