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历史人物(史记钩沉折戟沉沙)

史记钩沉

——折戟沉沙李陵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的这首《陇西行》读完之后,让人沉思良久,无情的战争只能制造更多的孤儿寡母、增加更多的税负、加深更大的仇恨,因此我一直认为宋朝对辽、金的边境政策是最优的选择,因为在军事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和平与发展才是永久的主题,如今也是这样的。

或许是冥冥中的注定,毕业后几经辗转,最后来到了无定河畔,河畔高台之上便是赫连勃勃修筑的统万城,阳光之下耀眼夺目,如同盐堆雪砌一般,当地人呼做白城子。我已记不清匈奴人曾经放牧游猎的无定河畔,不知被我用脚步丈量过了多少次;我也不知我曾在白城子那残垣断壁之上躺过的地方,千年之前是否也有个匈奴人躺过。下班后,我喜欢一个人沿着河畔静静地走,想着"逝者如斯夫",想着"浪花淘尽英雄",想着"大漠孤烟直",想着"塞下秋来风景异",想着"醉卧沙场君莫笑",想着"一夜征人尽望乡",想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等等,或哀婉或豪迈,或与此景契合或与心境吻合,走着走着,便不自主的走到了白城子,刀光剑影早已被历史淹没,亭台楼阁也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和残垣底下默默吃草的羊群。

史记历史人物(史记钩沉折戟沉沙)(1)

五千貂锦,无定河畔。望着眼前慢慢流淌的无定河水,思绪不自主的穿越过明清隋唐,直抵公元前99年,中国的西汉王朝。这一年有个年轻的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卒,血战八昼夜,力挫匈奴主力八万余人,让匈奴大单于差点放弃这次合围,这个年轻的将领叫做李陵,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同样在这一年,西汉王朝的朝堂之上,有个以晋董狐为榜样的文官,为这个交情不深的年轻将领说了几句公道话,被下了狱,这个文官叫做司马迁。一年多以后,这个年轻将领被灭族,这个文官被处以腐刑,就这样,历史上这两个交情不深的人的命运却永远的捆绑在了一起,看起来有点荒诞。

说起李陵,必然得先说李广,或许是命运吧,李广和李陵在军事上犯了同样一个错误,那就是抗命。在漠北决战时,李广部本来归属于大将军卫青辖制,可当卫青军团和匈奴主力鏖战之时,李广却迷路了,迟迟不到,致使匈奴大单于带着几百精骑突围而逃,而作为偏将的李广和赵食其却未按规定时间抵达战场,试想一下,如果李广和赵食其部能按计划到达战场,匈奴大单于很可能会被俘虏,这样的失误,大家可以想一下后果,依汉律是当斩的。所以李广自杀时,有不愿面对刀笔吏的磊落,我想应该还有几分愧疚在里面吧。李氏一门像是受了诅咒一样,李广自杀后,李广的儿子李敢怪罪于卫青,把卫青给刺伤了,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知道后,在一次狩猎时给射杀了。而李广还有两个儿子,李当户和李椒,不过都先李广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也够心痛的。好在李当户有个遗腹子,这就是李陵,李广的孙子。

史记历史人物(史记钩沉折戟沉沙)(2)

李陵,这个将门虎子,本身又爱戴士卒,颇有李广遗风,悲催的是他也继承了李广的命运与性格。在公元前99年的一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中,汉武帝为了让自己的大舅哥李广利攻击匈奴建功立业,以便封侯,可这个李广利真不是个将帅之才,被卫青霍去病打的苟延残喘败退漠北的匈奴,他愣是打不赢。汉武帝便让李陵给李广利打助攻,担任粮草输送任务,也就是说让李陵担任后勤部队确保主力部队的辎重粮草,甚至必要时可以分兵匈奴。但年轻气盛的李陵不甘于打助攻,上书汉武帝要当前锋,当年李广就是被卫青从前锋调开了(汉武帝暗中给的诏令),李广气愤不过把部队撤走,在决战时又没能按期合围,最后自杀。汉武帝可能是为了磨砺李陵的性子吧,便说没有多余的骑兵分派给他,李陵倒好,说自己只需率领自己的五千步卒便能扫荡匈奴王庭(这是《汉书》中的记载,我认为不实,李陵绝对算得上名将,但是在草原上想用五千步兵去扫荡匈奴的王庭,李陵不会这么蠢的)。此时此刻,汉武帝或许心中一热,在他身上看到了冠军候霍去病的影子,这下,汉武帝能说啥呢。结果大家都知道,被命运诅咒的李陵碰到了匈奴主力八万余人,同样的命运又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和当年自己的祖父样,不同的是李广被俘后夺马逃了回来,而李陵选择了主动投降。后世的历史学家对李陵是真降还是假降一直莫衷一是,但有个事实是,在当时投降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罪名,就算是死罪还能用金钱赎罪,像苏建、张骞、公孙敖等人都曾在军事上犯下死罪,后来花钱赎罪,有点类似今天的美国大兵,真是生命诚可贵。还有像赵破奴以前就投降过,后来又跑回来了,照样当将领。而将军赵信,被汉军抓住后降了汉军,后来又回归了匈奴,还被匈奴封为自此王。

史记历史人物(史记钩沉折戟沉沙)(3)

然而,我的关注点却不是李陵是否是真的投降匈奴,我更在乎的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何会这样处理这件事情。其实当初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非常震怒,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才在盛怒之下把替李陵说话的司马迁给下了狱,当怒气平息下来之后,还专门派人去慰劳突围回来的那些李陵的步卒。汉武帝心中还是非常爱惜李陵这个骁勇果敢的年轻将领的,毕竟自己的大舅哥李广利实在是带不动。于是一年多以后,让公孙敖去边境查看,让他深入匈奴腹地趁机把李陵给接回来,不过这个公孙敖比较怂(真枉费了大将军卫青当年的提携之恩),连匈奴腹地都不敢深入,只是从边境上捕获一个俘虏,从俘虏口中打探得李陵在为匈奴人操练士兵,于是他也未仔细辨别就给汉武帝上奏了,这下真把汉武帝给惹毛了,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彻底的叛国汉奸行为了,这下没什么好说的了,于是把李陵全家给灭了族,殃及池鱼的司马迁也难逃一劫,因为寒酸没有赎金,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腐刑。

因此上从整个事件来看,汉武帝并不是立即处死李陵全家的,而是经过调查后才做出的决定,只是负责调查真相的公孙敖太怂了,并没有进行实地取证,只听信一个俘虏的一面之词便草草的上奏,酿成了历史悲剧。而李陵自投降匈奴后的一年多时间中,行动肯定是受限的,想想后来苏武的遭遇便知,所以他根本不可能给西汉朝廷写书信进行辩解,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等待时机,可这个时机因为一个俘虏的片面之词,他永远的失去了。帮匈奴操练士卒的人叫做李绪,也是投降匈奴的汉人都尉,得知事情经过的李陵悲愤交加,于是他找到一个时机,派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震怒,要杀了李陵,但匈奴大单于却壮其英勇,把他给藏了起来,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封其为右校王。如果说在这个事件中,李陵是受害者,那么司马迁公比他更无辜了。出于民族气节,在兵败被俘时,汉武帝希望他能战死,甚至杀身成仁,如校尉韩延年样,在和李陵突围时,力战而死,为此汉武帝还专门叫来相面的人,相看李陵的母亲及妻子,看李陵是否战死。《汉书》上记载: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

更加讽刺的还在后面,当年随大将军卫青、冠军候霍去病出征的将领,在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祸和权力之争,好多人都被处死了,李氏一门在李陵兵败一年之后便被屠杀殆尽,而此刻报国无门回家无望的李陵,却不得不背负着愧疚,屈辱的活着,大单于给与他的地位越尊贵,他就越愧疚。其实客观的说,匈奴人更加包容,他们的性格是用马蹄踏出来的,他们的胸襟如茫茫的大草原样,坦荡无私,包容着一切甚至是曾经的敌人。而受礼教文化熏陶的汉朝廷,似乎更加注重于名节,一旦名节受损,不惜用生命去洗刷,像周亚夫和李广样,宁死也不受辱。匈奴人乘着快马追风,追求的是热烈和自由,而我们汉人,捧着竹简提着笔,追求的是完美人格和青史留名。巨大的文化差异和风俗差异,使得双方对待同一件事情,其结果很是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李陵,说什么都显得多余,汉武帝没有错,李陵也没错,司马迁更没错,可把这种错误归结于那个被公孙敖抓住的俘虏,是否过于荒诞了。汉武帝驾崩后,昭帝继位,派人去游说李陵,可李陵的家早已被汉武帝给灭族了,他已无家可归,再说他已在匈奴娶妻生子,匈奴大单于对他可谓是恩厚如山,如后世曹孟德对关云长般,因此他婉拒了汉使,说出了他内心的理由:丈夫不能再辱。是的,投降已是大辱,再背恩的话,和三姓吕布何异?后来苏武被匈奴人扣押,驱逐至北海牧羊,李陵与其有过几次接触,深感苏武矢志不移,更为自己的行为而深感愧疚。后来苏武归汉时,李陵前去送别,两人做了长谈,李陵也第一次打开了内心隐藏多年的心结,为自己当年的投降做了解释,不过,这一别便是永远。

史记历史人物(史记钩沉折戟沉沙)(4)

相比于司马迁,李陵的内心更加的煎熬,司马迁还可以把自己所受的耻辱倾诉于竹简,可李陵呢?本身作为武将,本就不善言语,五千兄弟大多已成为鬼魂,他如今想报仇,仇人是谁?想报恩,报谁的恩?他们两人当时都面对着同一个选择,是自杀保全名节,还是忍辱负重洗去耻辱?最后他两都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忍辱负重,苏子在《留侯论》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可这样的路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或许某天深夜,他们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一个人嚎啕大哭甚至想过自杀,可此时再选择自杀又有何意义呢?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向前……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几年,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病死。

径万里兮度沙幕,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