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

这是一个神奇的汉字,作为一个生僻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被用到的几率几乎为零,但是我们很多人却能够知道它用法。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看着电视长大人,几乎对它到了耳熟能详地步。而它,除了拥有强大观众基础这个后天优势外,还有着至高无上的贵族基因,它出现的地方,代表着权力,象征着地位。它就是古代皇帝的自称——“朕”。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1)

看到它时,你是不是还发现了它另外一大神奇的功能——画面感极强,看到这个字或者听到这个读音,是不是立马有无数个版本“皇上”在我们眼前翻飞?其实在我们看过的海量宫廷剧中,皇帝的自称还有“孤”和“寡人”这些,但论资排辈起来,“朕”一定是No.1。一方面是它被用的的确多,另一方面,它是四声,读出来朗朗上口,掷地有声,很符合皇上的气质。

今天,就让我们来步步揭开"朕"这位“汉字王者”的神秘面纱。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2)

一、“朕”从哪里来?

1.对于一个字的研究,我们一般都是从字形开始。看它的偏旁部首,看它的笔画结构。

朕字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字形“朕”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有区别,这个字形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左边是条船(舟),右边是两只手捧着一个竖立的工具。

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认为这个工具是“密缝之具”,即弥补船上漏缝的工具;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也认为“像两手奉器治舟之形”;还有人认为双手上面那一竖就是表示船缝。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3)

甲骨文:朕

2.看完字形,我们再来看字的含义

说到对古汉字解释,必须绕不开我们这方面最权威的典籍《说文解字》。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历近三十年时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中华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朕的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清代文字学家戴震给《说文解字》注释时解释说:“舟之缝理曰朕,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札续”即用捆绑、缠绕的方法续补上去。戴震的意思是说:“朕”的本义就是舟缝,引申为可以“札续”的一切缝隙都称“朕”。上古时期,造船最主要的困难之一就是防止木板拼合处漏水。

1978 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战国葬船坑中有五艘战国木船残体,船板之间遗留有麻布、油灰,专家们认为极似用来将铅皮塞缝的材料。“朕”这个字就是对这种艌缝工艺的形象写照。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4)

二、“朕”被怎么用?

在我古典国浪漫主义巅峰诗作《楚辞 • 离骚》的开篇,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吟咏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是高阳氏颛顼的后代,我已故的父亲字伯庸。这里的“朕”即屈原的自称。

“朕”的本义是“舟之缝理”,那么又是怎样变成第一人称代词的呢?古今中外大多数学者的意见都认为“朕”字像“我”字一样,仍然属于假借或借用其音的假借法。《说文解字》中对于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一字多意,转注是一意多字,借原有的字表达新的意思。

古文字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就说:“古人自称曰朕,犹后世自称曰侬。”这个假借过程,大概是因为朕所表达的缝隙极为细小,在生活中慢慢用在人的身上,类似表达“再细微也是瑕疵,再完美也有缺点”的自谦之意。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5)

清代的《说文解字》注释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其中《释诂》篇中解释说:“朕,我也。”《说文解字》中也说:“朕,我也。”但仔细读《离骚》中和“朕”有关的诗句时,我们会发现,如果仅仅只是“我”,上下文的意思就没有那么通顺。

比如“朕皇考曰伯庸”一句,翻译过来是:我的父亲叫伯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朕”的确切意思应该是:我的。所以,至少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朕”是作为形容词的。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6)

三、“朕”一步登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春秋战国的纷乱暂时都要归于大统。秦始皇在规定好帝国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文字之后,开始思考怎么样让自己的身份称谓能区别于普通人。

据《史记 • 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秦始皇和大臣们商议要更改天子的各种名号。比如“皇帝”的称谓就是取天皇、地皇、泰皇之“皇”,再采纳上古的“帝”位号,合称“皇帝”,因此秦始皇方才号称“始皇帝”。制定好皇帝的专用名词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大臣“昧死上尊号”,请求“天子自称曰‘朕’”。

秦始皇欣然采纳了这个称号,自此之后,“朕”即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就此,朕的地位和使用范围被严格规定,成为了皇家御用词。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7)

但从后世的一些史料文献记载中看,“朕”的使用,其实是在清朝皇帝们的身上达到了顶峰。魏晋,唐宋,元明等时代,皇帝们在书面文件中用“朕”多点,生活日常中依然习惯用“吾”,甚至很多时候用的是和我们现代一样的“我”字。

这一点其实纵观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不难得出结论。到了清朝,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达到顶峰,皇权空前加强,皇帝开始在无论是生活还是诏书中都自称“朕”,皇帝自称“朕”,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用语,是君主至高权威的象征。也就是说,在满清时代,普通人的人权被束缚到了极端程度,再也没人能够挑战皇权了。

古代汉字的代表形体(是汉字中的绝对王者)(8)

参考资料: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司马迁《史记 • 秦始皇本纪》

许慎《说文解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