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历史事件概括(挑开三国演义的神秘面纱)
诸葛亮的形象,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在民间变得近乎神人,就连鲁迅先生都有:"状诸葛而近妖"的评价。可,《三国演义》虽然以东汉末年的历史作为背景,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毕竟是历史小说,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上真正的人物形象,并不能划等号。诸葛亮的形象也不例外。
《三国演义》的写作方法,让诸葛亮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有出入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其历史背景宏大。但是,胡适对它的评价是: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也就是说,它虽然取材于真实历史,但是,只算是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讲义类小说,不能将它的内容看作真正的历史,历史事件是这样,历史人物也是这样。因为小说难免会掺杂作者本人的喜恶,为了作品情节的发展,难民会使用写作手法故作悬疑,清代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写作方法就有评价:"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而正是这"七实三虚"的手法,让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有了出入。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做的一些经典事迹:隆中对、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事件,都与历史不符。
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之后刘备集团的行政总纲领。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大败,投奔了荆州,依附刘表。因为司安徽的一句:"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就对诸葛亮有了很大的兴趣。公元207年,因为徐庶的引见前往拜见。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它的内容:"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而他的这些建议,在之后刘备集团的行事纲领中都有对应。
因为隆中对的内容,设计了诸葛亮集团之后的内政方针:内修政理;外交政策:北据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联合东吴;军事路线: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跨荆、益二州,以此作为据点。很详细的为刘备描绘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政治蓝图。而此建议是对当时局势的具体分析。刘备集团争夺天下的路线也是按照此方案实施,最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但是,隆中对的思想虽好,却绝非诸葛亮一人有此见解。和他同时期的鲁肃,也曾和孙权提过同样的建议,《三国志》中记载:"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其中,也提到不可妄动曹操;依据江东,和诸葛亮的"跨荆、益二州"一样,都是建立据点的意思;攻打刘表更是和诸葛亮的意见一致,可见,隆中对虽好,却绝非诸葛亮一人的独创。
火烧赤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代表刘备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与周瑜合作但斗智斗勇,还火烧赤壁,甚至周瑜还想要加害他,结果被他料到周瑜的小气和善妒。但是,这同样和历史不符。首先,在史书上的周瑜,是一个气量非常宏大的人,《三国志》中记录了蒋干对他的评价: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意思是说周瑜这个人的气度,不能用言语来表现出了,如此之人,怎么嫉妒诸葛亮?甚至还会被诸葛亮一席话给气死?
其次,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诸葛亮设计火烧赤壁。可是,如果来看史书中的记载会发现,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的高光时刻。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之后,曹操大军直逼孙权。孙权询问属下该如何应对,原本大家忌惮曹操的大军,很多人提出议和,甚至出现了秦松、张昭这样想要让孙权直接投降的人。这样的危急时刻,是周瑜和孙权分析曹军和己方的优劣势对比,说曹军擅长陆战,加上天气寒冷,和他对战,并非没有胜算,这才解脱了孙权的顾虑,坚定了他对战的决心。
之后,周瑜担任了对战曹军的主将,在赤壁两军对垒之时,果然被周瑜猜对了,曹操生病,曹军不熟悉水性,第一战曹军就打了败仗。之后,周瑜出奇计,采用黄盖的建议,让黄盖假意投降曹操,最后用火攻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向隆中对所讲的那样,用外交的方式促成了孙刘两军联合,对战之功不是他的,而是周瑜的。
草船借箭、空城计
而草船借箭一事,才是最符合鲁迅先生评价的,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掐指一算,就得出天象,跟鬼怪一样,严重缺乏科学依据。其次,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站在城楼上,带着一张琴,两个书童,琴音都传到了敌军军中,如此距离敌军都不放箭,实在是将对手塑造的过于愚蠢,更何况当时司马懿人都不在此地,可见空城计实在是谬论。
诸葛亮贡献
而历史上,诸葛亮本人的主要成就主要是政绩。比如,他非常擅长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但是治军不是打仗,更多的是"政委"之类的工作,夸的是他治军有方。其中,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是他的主要治军手段。
在外交上,采用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公元223年,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另外,他还组织了南征,击败孟获,到达西南边境,平定了四周的其他部落,奠定了蜀汉的西南边境版图和边境政策。《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可见,诸葛亮此人,虽然是当时的出色人才,其功绩奠定了当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用出色的外交手段结合孙权,还善于治军,推行仁治,对蜀汉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劳。但是,绝非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玄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