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道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治国方针,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虚己纳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是知人善任,增强国政的执行力;三是仁政爱民,平复隋末唐初的战乱创伤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使用,“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就是李世民发出的深深感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道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道理
李世民治国方针,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虚己纳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是知人善任,增强国政的执行力;三是仁政爱民,平复隋末唐初的战乱创伤。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使用,“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就是李世民发出的深深感慨。
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做秦王的时候有十八学士,登基称帝后在贞观17年建造凌烟阁,命大画家闫立本绘制24位功臣的画像悬挂其间,经常登临观赏,以示恩宠、怀念。也使他们的勋德“永贻于后昆”,此后,凌烟阁一词成为人臣功成名就的标志。后来的诗人李贺诗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复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和盛唐时期各位诗人彼此赠诗唱和不一样,李世民给大臣的赠诗不多,《全唐诗》收录李世民的诗作一卷,粗略算来,赐大臣的是只有四、五首,其中赐给萧瑀的最为知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知劲草”一句,并不是李世民的原创,出自南北朝是宋朝史学家范晔著的《后汉书王霸传》,是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不仅是死去,也有流离的意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板荡一词,出自《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和《荡》,诗的内容是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来“板荡”一词引申为政局变乱。
以上两句是赞美萧瑀,像疾风中强健挺拔的草一样,在动荡的时局里始终忠诚坚贞。
后两句没有用典,继续夸赞萧瑀,匹夫之勇的人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您是智勇双全的人才,是心怀仁德的智者。
“怀仁”一词除了“心怀仁德”之外,还有一种解释,是“归服于仁德”(“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礼记·礼器》)。这首诗上下联系也可以理解为您终究会被我的仁德感怀,意思是您对我“忠”,我一定会对您“仁”。
萧瑀为什么能被李世民如此推崇,原因很简单:身份高贵,品德高洁。
说身份高贵,就从一首打油诗说起。
有次太宗夜宴群臣,气氛比较融洽,君臣尽欢。在气氛达到高潮的时候,李世民劝酒,突然提议:“自知一座最贵者,先把酒。”当时大家不知太宗的用意,正在暗自评估自己是不是满座大臣中最高贵的时候,也各自犹豫是当仁不让还是温良恭俭的时候,萧瑀从容举杯。李世民笑着问他何以自身最贵,萧瑀用一首打油诗回答:
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
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
太宗拍手大笑,满朝文武无不叹服。
南朝的梁是取代南齐而立国,接受齐和帝禅让的是开国皇帝萧衍(464年-549年)。这位梁武帝也是一位传奇皇帝,在位48年,活了86岁,寿命在历代皇帝里排第二,第一位是十全老人乾隆。不过萧衍是被自己收留的白眼狼侯景软禁后饿死的,如果不是这种死于非命,还不好说谁是长寿冠军。
在囚禁萧衍期间,侯景立过一个皇帝,是萧衍的侄子萧正德。萧衍在未登帝位之前,一直没生儿子,就把侄子萧正德过继过来当了嗣子(继承香火),结果后来又生下了八个儿子。称帝后册立了自己的亲儿子萧统为太子,就是著名的昭明太子,主编过能够与《古文观止》并驾齐驱的《昭明文选》。后来萧统早亡,又立了三子萧纲为太子,还是没给这个义子萧正德,萧正德怀恨在心,在侯景起兵的时候就做为内应。侯景立他为皇帝,年号为正平,在位整整一年,不过在侯景饿死萧衍的时候,连他一块杀了。但是历代史学家不承认萧正德是皇帝。
正式的第二任皇帝是萧衍的第三子简文帝萧纲。549年即位,是个傀儡皇帝,在位2年后被侯景害死,时年49岁。
杀死简文帝萧纲的侯景又拥立了萧栋为帝,4个月后,又被侯景杀死。同样,这个萧栋也不被历代史学家所承认,他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孙子,萧欢的儿子。萧统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察)、萧譬、萧鉴。这是侯景杀死的第四个梁朝皇帝(两个被承认的,两个不被承认的),侯景杀完皇帝后,自己想做做皇帝,于是就没有再拥立傀儡,而是自己称帝。国号为汉,改元太始。
正式的第三任皇帝是梁元帝萧绎。他是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梁武帝萧衍共8个儿子),被封为湘东王,封地在江陵(现在湖北的荆州)。萧衍被侯景囚禁的时候,曾经秘密派出使者,授予他“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担负起拯救梁朝的重任。他看到自己的父亲、三哥、侄孙子都被侯景杀害,现在侯景又自立为帝,民心丧失,于是派王僧辩率和陈霸先(这位陈霸先后来成为了南陈的开国皇帝)出兵消灭侯景。侯景在做了4个月皇帝后被杀,首级送回江陵,双手送给了当时北齐的皇帝高洋,因为侯景是高洋的皇帝老爸高欢原来的叛臣。其余身体的部分被深受其害的南京人民给吃了。
平定侯景之后,552年,萧绎在江陵称帝,中间打败并杀死了自立为帝的八弟萧纪(这个皇帝也没有被历史学家认可),两年后的554年,被当时的西魏打败,领兵的大将正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萧绎投降了西魏,西魏的君臣饶了他的性命,可惜却被自己三哥(昭明太子)的三儿子萧詧用土袋子闷死。那个时候的萧詧已经投向了西魏。
正式的第四任皇帝梁敬帝萧方智。他是萧绎的第九个儿子,在他称帝之前,还有一个不被史学家承认的皇帝萧渊明,这个是北齐看好的。554年,西魏攻破江陵后,北齐把萧渊明送回南梁,王僧辩被迫拥立萧渊明为皇帝,以萧方智为太子,改元天成。就在当年,陈霸先诛杀王僧辩,拥立萧方智即位。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陈开国,南梁灭亡。558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时年十六岁,谥号敬皇帝。
不过南梁在南陈成立后,还有一位流亡的皇帝萧庄,在北齐的支持下,于郢州(现在的武汉武昌)称帝,据有长江中上游地区,和陈霸先创立的南陈持续对抗过几年。560年彻底被打败,逃亡北齐,北齐封他为梁王,允诺帮他复兴梁朝,随着北周灭北齐,577年,萧庄在邺被杀。后来起兵反隋的萧铣追谥他为烈宗思皇帝。这位皇帝,史学家也不怎么感冒。
南梁灭亡了,但是前面讲到杀死自己嫡亲叔叔的萧詧,在西魏的支持下建立了西梁,西魏借给他江陵一个州立国,做为西魏的藩国,奉西魏正朔。西梁和南梁(也有叫后梁的),在历史上笼统的都称为梁朝。
萧岿是西梁的第二位皇帝。他和隋朝的关系一直不错,女儿嫁给了杨广,就是后来的萧皇后,而萧瑀正是这位皇帝的王子,是萧皇后的弟弟。
这就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一句的来历。
西梁的第三位皇帝叫萧琮,是萧岿的儿子。开皇五年(585年),萧琮继位,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征召萧琮入朝,萧琮的叔父萧岩和弟弟萧瓛反叛投降陈国。隋文帝于是废黜梁国,任命萧琮为上柱国,封莒国公。大业三年(607年),萧琮去世。隋炀帝执政的大业末年,萧琮的侄子萧铣起兵反隋兴梁,称帝后,追谥萧琮为靖皇帝,庙号惠宗。
从梁武帝萧衍到起兵称帝的萧铣,再算上中间不被史学家认可的那些位皇帝,外加一个自立的侯景,梁朝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皇帝有14位,几乎个个死于非命,看来,皇帝真是一个高危的职业。
说完身份高贵,再说品德高洁。
萧瑀是跟着姐姐萧皇后来到长安的,由于他生性仁孝,工于书法,喜好读书,还精通佛法,跟他接触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孤独皇后尤其喜爱,就把自己的一个娘家侄女嫁给了萧瑀。
隋炀帝即位之后,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加上是自己的小舅子,被隋炀帝委以机要事务,官至内史侍郎,即中书侍郎,算是中书省的二把手,勉强可以称之为副宰相。但是他虽然出身高贵,却对隋炀帝的骄奢淫欲非常不赞成,经常犯颜直谏,隋炀帝虽然内心不满,但是碍于是自己的小舅子,倒是一直没有发作他。
但是,这种亲情,不能一直维系政见的冲突。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北巡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在雁门关,坚守之际为了稳定军心和民心,萧瑀建议昭告天下,不再进行第四次征伐高丽。隋炀帝当时为了保命,无奈答应,等脱困回到洛阳之后,迁怒于萧瑀,免去萧瑀内史侍郎之职,贬至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北)太守,并且要他立即离开都城赴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萧瑀不再担任内史省的副职长官,并且离开了隋炀帝和姐姐萧皇后的身边,否则,在隋炀帝南巡江都的时候,他必定要随行,极有可能死在乱军的刀下。冥冥之中,姐夫杨广的贬职诏书,成了萧瑀的再生符。
在河池做了两年太守之后,李渊起兵攻陷长安,并且和西秦霸王薛举为了西北统治者的地位兵戎相见。当时的萧瑀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中间力量,哪方能获得他的投靠,就会实力大增。他毫不犹豫投向了李渊,并且非常彻底:收拾行囊带领全家奔向长安,把地盘和兵马全部交给了接受大使李世民。也是这次接触,使他和李世民擦出了友谊的火花。李渊也没有亏待他,授萧瑀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任职礼部尚书。
在李世民培植势力和李建成争储的时候,他并没有突出的表现,但是在武德九年,李渊对李世民动了杀心的时候,他和陈叔达竭力劝谏李渊慎重,并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后,从政局稳定出发,劝李渊顺势而为,使政权能平稳交接,没有出现动荡。
李世民登基后,萧瑀荣宠不衰,但由于他直爽率真的性子,还有从前面说到的饮酒赋诗就能一窥端倪的不知收敛低调的处事之道,自然受同僚的嫉恨,经常被人进谗言。加之他坚持原则,屡逆忤李世民的意思,在贞观年间六次拜相,却也六次罢相。最后一次罢相是在贞观二十年,本来李世民是想让他自行辞职,以保全双方的颜面,结果他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无错,假装不懂暗示,拒不提交辞呈,最终是李世民大怒,亲笔写下诏书,罢免他的全部职务和爵位,追回封邑,也就是一撸到底,并且逐出都城。
这个时候,他的姐姐萧皇后,早已经是李世民的昭容,也就是李世民众多老婆之一,他也从李世民的表姨夫,降格成了李世民的小舅子。萧皇后年已80,知道自己这个70多岁的弟弟下场如此悲惨,忧思成疾,最终去世。
萧瑀送走了萧皇后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后的一个亲人之后,也情绪消沉,身患重病,李世民此刻也身体状况不佳。他恢复了萧瑀除相位实职之外的其他爵位,并且让萧瑀和自己一起住到玉华宫修养。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没能挽救心灰意冷的萧瑀,他在自己的姐姐去世三个月后,追随这位饱经沧桑的传奇女子而去。死于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终年74岁。
纵观萧瑀一生,不唯上敢于坚持原则的品格,既使他受到信任,功成名显,也是他宦海沉浮,最终落寞逝世的原因。
李世民曾经评价他:“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
正是出于对萧瑀的推崇,是在贞观初年,就拜萧瑀为尚书省左仆射,并把自己的女儿襄城公主下嫁给萧瑀的长子,这也正是“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一句的来历。尽管萧瑀宦海浮沉,不是十分得意,在李世民的心中,也不是一位尽善尽美的大臣,但是还是在贞观众臣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修建凌烟阁的时候,萧瑀光荣上榜,并位列第九。要知道凌烟阁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画来的,那是以李世民的倚重程度排列的。
不过李世民也不仅仅是对萧瑀这种出身的人才欣赏,李世民启用的人才覆盖面非常广。
首先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萧瑀这样的前朝皇室;有樊子盖这样的前朝将相贵族;还有李绩(徐世绩)这样的义军降将;更有马周为代表的平民布衣。其次是接纳了各个来源,有他在征伐过程中收服的降将,例如尉迟恭、秦琼、程知节;有他从李渊手中继承的大臣,例如萧瑀;还有他在政敌李建成阵营感召的部属,例如魏征、王珪、薛万彻。
早在李世民没有登基之前,就非常注重各个层面人才的发掘和拉拢。历来皇室的传统,也给李世民创造了条件。
太子要陪伴在君主身边,及时传授治国之道,也是防范太子“自立中央”的需要。要发动关系重大的军事行动而对领兵的大臣有所防范的时候,多是派非太子的儿子充当统帅。甚至可以君主御驾亲征,也要留下太子监国,留守京师。这就是所谓的“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隋朝平南陈的时候就是延续这种旧例,所以时任晋王的杨广才作为最高统帅。唐朝在开国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作为“双子星座”,都曾率兵征讨四方,只是在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才不再统兵在外,更多的统兵机会留给了李世民,他才有了汲引人才,培植私党的条件。
唐朝建国后,李世民在担任统帅的几次大战中收揽众多人才:
武德元年八月薛举死后,任元帅西征举子薛仁杲,十一月破降仁杲,平陇右。“俘其精兵万馀人”然后李世民如何对待这下俘虏呢?“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武德元年十二月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长春宫,关东兵马并受节度,开始担负经略山东地区的重任。武德二年十月到三年四月破刘武周、宋金刚,平并州。在此期间,收刘武周大将尉迟恭,李世民“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
武德三年七月至五月攻略洛阳,擒窦建德、王世充,尽取山东地区,十月,加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在此期间,秦叔宝、程知节本从李密,后归王世充,又在阵前归降。秦叔宝“事秦府”、“寻授秦王右三统军”,程知节“授秦王府左三统军”。那位不让李世民占卜的张公谨,当时还是王世充的洧州长史,“以州城归国,乃引入幕府”。刘师立“初为王世充将军”,“洛阳平,当诛,太宗惜其才,特除之,为左亲卫”。
在招纳降将的时候,本来应该由朝廷颁布的恩德,都由李世民出面落了人情,才有这些将领在玄武门事变期间,不知道有皇帝,只知道有秦王。
除了直接招小弟之外,在这些年间,直接归李世民指挥的有
段志玄、公孙武达、屈突通、宇文士及、萧瑀、封德彝、李安远等等,这些人在和李世民长期交往,建立了两军阵前生死患难的友情,成为了支持李世民夺嫡甚至赤膊上阵杀进玄武门的主要力量,最不济也非常同情他,在朝堂上尽力维护李世民。
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李世民登基之后,曾经让大臣封德彝推荐人才,结果很久都没有回应。李世民就责备封德彝办事不力,封德彝答复说并非自己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什么人才。他这句话就不如后来玄宗时期的李林甫,唐玄宗也曾经让李林甫选拔人才,人家李林甫回答说当世的人才都进入朝堂之上,目前是“野无遗才”,这话跟封德彝的一比,天壤之别。果然,李世民对这个答复非常不满,批评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正是李世民独特的用人之道,在李世民眼里,每个人皆有长处,要充分发挥。“明君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暇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李世民还把大臣推荐人才作为考查大臣功绩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批评过封德彝,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也提出了要求:“公为仆射,应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关词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意思是说,你们只是埋头办公,批阅文件,哪能为我发现贤才啊!
不过,房玄龄应该后来做得不错,因为李世民专门赠给他一首诗,表扬他在推荐人才方面的工作成果:
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汉唐的宫城内都有人工的湖,名为太液,泛舟其上的休闲在当时是很高大上的,迥是远的意思。西园是汉朝上林苑的别名,此处代指皇城之内的百官办公场所,在全唐诗上是用的隐字,到后来的一些选本中,用的多是“引”字,应该是引荐,推荐的意思。这句“太液仙舟迥,西园隐(引)上才”是称赞房玄龄无暇游乐,远离太液湖上的游船,一心为国荐贤。
那么房玄龄的这种辛苦有什么回报的呢,取得了什么效果呢?后面两句做了交代——天还没有破晓,不远千里的人才就向长安聚集,而各处的关卡也都早早开放,迎接各处贤人。
“未晓征车度”中征车是指远行人乘的车,鸡鸣关一词是引用了《史记·孟尝君传》关于描写函谷关鸡鸣始开的典故,当时的长安关河四塞,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扼守进入关中平原的四方。诗中的“关”并不限于函谷关,是泛指的唐朝关城。
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话,是太宗望着从科举考场走出来的人群,欣喜之下,对周围的大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