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志俊大师学太极拳故事(读曹树伟先生的太极拳秘奥剖析)

跟张志俊大师学太极拳故事(读曹树伟先生的太极拳秘奥剖析)(1)

曹树伟老师是叶大密先生的弟子中“一大三小”的小曹。叶大密先生据曹树伟介绍,是田兆麟和杨澄甫和李景林先生的弟子,又得义兄孙存周的指点。而据三小之中金仁霖先生的弟子考证,叶大密先生其实真正的拜师只是李景林先生。(见网文《叶大密的师承》)。他的拳博采各个名家的长处,而自成一家。金仁霖先生说:“伯龄先生(叶大密先生字伯龄)的拳,是孙家拳的内劲、杨式太极拳的技术和由李景林武当剑悟出的用法,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曹树伟老师自幼跟随叶大密先生学拳,而对这些细节模糊,可见当时两代人学拳的师徒间的一些情况。 书中介绍曹先生自己拳架时候,提到两个个有趣的故事。有位非常欣赏曹先生前辈转告,叶大密先生的功夫超过田兆麟先生。而且这是田兆麟先生亲口所说。再,公园中一般练叶大密先生所传的拳的师兄弟在转腰划手,曹先生与其师两人见到会心一笑,以为没有拳意,不是叶家拳。前一故事里,师生的功夫高低问题的有趣在于,功夫是什么?打,还是拳理的理解,还是境界?有趣还在于,这个故事把太极拳田兆麟们一辈的神话给冲淡了——田兆麟是职业拳家,而叶大密更像是研究者。当然,这个故事也许不能当真。有时候,老人风趣一下,反讽一下也有。武林传说不能尽信。后一个故事,不禁让人有些疑问,书中开头说,叶大密先生是“那个时代最开明、不保守的好师父,他教我们练习拳、剑等,并为之详细讲解其中的道理。”假如真是这样的好老师,怎么会只教会几个人,而其余不能呢?再拳意是什么?书中不是也说转腰是关键之一,怎么这里的转腰就不能入人法眼呢?故事归故事。曹树伟先生的《太极拳秘奥剖析》是一本好书!现在人讲拳道理很多,但是多缺乏完满逻辑,很多想当然,很多以讹传讹;最主要是不跟平常的练拳一致。曹老师的书,如书名,给出了几个基本的太极拳原则,最主要的是简洁明了!一中线。“中”很重要,有人说杨澄甫先生大儿子字守中,可见重要性!很多说拳人,就把“中”说的很神秘。但是曹先生的讲解很是明白清楚。中,中线,三点一线,百会丹田和涌泉。涌泉穴,在两脚分立时候,指的是两脚连线中点。曹先生的练法也给指明,全身放松状态下,气到涌泉,甚至涌泉下地层深处。再偶尔想百会,再偶尔想丹田。渐渐三点一线,由粗变细,越来越集中。火候也指明,是“偶尔”。他说,“经过长久的气沉丹田——气沉涌泉,而又身躯真正”中正安舒“的练习,就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有一股细长的气慢慢升向头顶的百会穴。”中线的问题,其实,王培生先生有个著名的“三田合一”即“乾三连”的功法。他的功法的练习是会阴丹田和百会。在练拳时候,也是涌泉百会一线的。三田合一的练法的功效可以达到一种忘我的舒适的境界,曹树伟先生称为“无极”。对这个“中”,王培生先生传有多种练法。他的《健身祛病小功法》和他弟子张耀忠先生有书介绍。中线的问题,曹树伟先生讲解虽然很简明扼要。但是对于认真地练习者,还是有很多问题。第一,气。“气沉丹田,气沉涌泉”的气,是什么?气来自哪里?第二,气沉下来,又“自然而然的反应——有一股细长的气慢慢升向头顶的百会穴”,气是怎样运转运行的呢?第三,三点一线,在练拳中怎么保持呢?练拳中会弓步,坐步等等。这些问题,在魏树人先生所编写的汪永泉先生传授的老六路太极拳中谈到,开胸张肘塞腰与三道气圈的形成,是“意想”“小石子坠下,丹田内如静水投石”,内气有一定的线路,再形成这一系列的身法。不知道这与曹树伟老师的东西,是不是一样?而魏树人先生的“身中垂直线”是落在两脚距离分五点后的第二和第四点上。二 蹬腿意识和上下相随。上下相随,曹老师以为是“太极完整一气”——一个圆球的竖圆。他用蹬腿的“气”的传递来达成上下相随。具体做法是,“先由丹田(腰胯甚或膝脚)的稍微一沉,然后再九个关节逐节顺序地进行节节贯穿的“上下相随”。”在剖析搂膝拗步和白鹤亮翅的过程中,大概是不断有蹬实腿­(搂膝拗步,是一直蹬实腿,即便重心转换到虚腿后也是)——其根在脚——的意识,将“气”传递到手指。蹬腿的道理简单,就是上坡推车最容易体会。但是假如上身中正,就会发现,力的传导在胯部会不顺利,因为折了。另外,两脚分开虚实后,力的传导容易变得不完整,分散开。这是实践中的问题。但是曹树伟老师给出了一个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值得对所有套路练习中的动作的内在线路进行研究分析。曹树伟先生还给出两个要点,一个是“不断地做着其根在脚的意念运动”第二,“要身体内的中心轴线经常自然地保持”,这样才能,“意识才能很快地连通人体内这九点成一很集中的完整线”。第一点,读者可能要深一步问,意识和力的传导的关系是什么呢?因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而后一点,读者自然有问题,南派吴氏太极拳身子是斜的,那么他们的九点怎么集中呢?三转腰和左右相连。左右相连大致指的是:“练习太极拳式时,在保持中正安舒的轴心线、转腰带动下,两手两脚互相合理的连络和配合。”什么东西连络和配合呢?是意气。连络的目的是形成平面圈。曹老师用“右捋”一式来演示,双手的意气怎样转换,连络。用搂膝拗步的重心转移来说明双脚之间的相连。这里的问题是,意气是什么?跟力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这样的连络外在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平面圈,是不是就是一般太极拳的合抱的无极桩的功能?四逢转必沉。沉,曹老师的解释是松沉,是东西沉如水中之“沉”。它的作用是,蓄劲。二是为转腰做基础。“正因腰的内部丹田中心点是很小的,所以逢转必沉事先打好基础,既不会令练拳的人出现大多数易犯的双重之病,又可达到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转变灵活自如的目的。”怎么松沉?是个问题。身体的沉下来不就越来越矮吗?下肢还能轻灵吗?——《十三势行功心诀》不是说:“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而蓄劲,看起来很动听,但是劲是什么,怎么蓄呢?实践上,这些好听的文字其实做起来不一定明确。曹先生同门师侄林健老师说,“前进、后退胯均需有向下运动的弧线,两腿撑蹬感明显。”解释了部分疑问。据说,逢转必沉是个大秘诀,不知道它的内涵还有多大?曹树伟先生的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练的一套拳。这些介绍中,藏着另外两个很大的太极拳的秘密。一是丹田。前面介绍中可知,经常动的开始是丹田气一沉。曹树伟先生在太极起势中介绍,“丹田内气微微一沉、一合(集中)带动两手臂自转式的向内微转些些。同时,在丹田和身体极微鼓荡向前的推动下,两手臂缓慢地朝正前方弧圆型地挥出、升起。”人的动作无非是重心移动,转动,和四肢躯体的伸缩而已。太极拳起势中,手的升起,曹树伟先生用“丹田内气”和微微的身体鼓荡来带起。这里,可以看出,丹田内气的生成和丹田内气的运化,是太极拳身体四肢动作的最关键的因素。曹先生用蹬腿和转腰等来解释太极拳,到了要点时候,仍然用的是“气”!遗憾的是,曹树伟先生没有展开讲。但这也许是太极拳是所谓内家拳的关键秘密。二气到涌泉,气到地底。几乎每个式子,曹先生的拳都要求,气集中到实腿的涌泉,到涌泉下的地底。气在自己身体内运转之外,还要到地底下。这是个需要解释的问题。曹树伟先生显然避开将这个问题讲清楚。曹树伟先生同门金仁霖先生有篇很著名的《里开外合》文章,讲解了内气的运行,讲解了关节的撑拔,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内家拳的身法和大周天的练法。但是内气的产生和内气与周围的交换的说明仍然是付之阙如。曹树伟先生自序和介绍叶大密先生的文中说到,叶大密先生在要曹先生写作《太极行功式》时候说,“我之早时的不愿写书,是怕自己对拳论的理解不够而误人子弟。现经半个多实际的反复实践、研究,知道这个研究方向基本上是不会有错了,所以才要你帮我写出来。”而他自己写作此书将近十年多次修改。这两件事要说明一个道理,练武者最可贵的品质是“一言九鼎”!现在的书多,但是信口开河的也多;武林故事虚夸谣传还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讲的武术练法,不经实践,没有传承,却装模作样道来。真是害人不浅!说者废话一句,而练者花费多年心血。白练多年还是事小,而练坏身体真是作孽!曹树伟先生的书,思路清晰,逻辑圆满,简洁明了,让人可以懂,可以练。他介绍他的拳是百分之十是叶大密先生的,百分之九十是杨澄甫先生。这个百分比应该是指外形吧,内在拳理应该都是其师所传的总结吧。据说他还跟其师一起写作一本五十七个辅助功法的《太极行功式》,希望曹树伟先生早日出版,造福后人!传播其师的功名德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