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三部曲(晚晴残照-尴尬的丝绸)

晚晴三部曲(晚晴残照-尴尬的丝绸)(1)

在分析近代中国丝绸外贸破溃的文章里,我读过最匪夷所思的一篇叫《蚕的福利,中国近代战败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严重怀疑这哥们同时从佛教协会、绿色和平组织、外务省和灯塔国等处都有拿津贴,才写得出这么篇“了不起”的雄文。

文章大抵的思路是这样的:中国近代生丝出口没干过日本,是因为中国认为西方新的缫丝技术是用烘箱杀死蚕宝宝的,而我们,遵从儒家和佛教熏陶所养成的道德观,重视生命,觉得杀生不仁,在缫丝的过程中尽量不杀死蚕蛹。于是不但是增加了生丝的成本,而且生产出的生丝质量也不好。结果,日本超越中国生丝的出口因而获得了大量资金,有了实力发展军事,在甲午战争中给了中国屈辱一击。何以中国?我们中国人在道德感和社会发展矛盾时,总是有更高的道德标准……

这篇“雄文”说的日本生丝行业的崛起还真是触到了问题,但是,说的似是而非,引申得更加莫名其妙。让人悚然而惊的不只是这个,而是在网上,我还读过与之高度类似类似文章。《大科技(百科新说)》2009年03期发表的《要命的蚕宝宝》,同时被知网收录了,还是高考命题作文的背景材料!?——幸好,只是某一年的高考模拟试题库里面的基础材料,否则……

为了避免过度阅读导致谬误进一步增加大家的印象,我就不贴全文,仅把这篇名为《幸运的蚕宝宝》的部分内容贴上。

晚晴三部曲(晚晴残照-尴尬的丝绸)(2)

中国传统的缫丝技术什么时候已经做到了“不会杀死蚕宝宝而缫丝”的地步了?

考古证明,中国传统的缫丝工艺在新石器时代曾有过用常温水浸泡蚕茧的做法。但是,常温浸泡的方式并不能确保生丝之间的丝胶有效溶解,这个对缫丝效率以及产出有很大影响。所以到西汉时期,工匠已经采取“沸水煮茧”的方法了,千年以来缫丝技术一步步发展,工艺更加精细。缫丝,对包括水温的控制在内的所有工序,已经成为精细化、有严格工序和标准的生产流程。简单说就是从选什么水,用什么木柴烧火,水煮到多少度,均有明确的要求。让水温在稳定在80度而不是100度,史料称“把水加温至出现‘蟹眼泡’时为佳”。同时,边上还用炭火将丝加热烘干,随缫随干,这样能更有利于进行下一步丝织工序,丝线色泽也更加亮白。南宋陈旉所著的《农书》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面,都有相关记载。

但是,不管80度还是100度的沸水煮茧,传统缫丝工艺Vs西方新工艺,对蚕宝宝而言,不是生与死的差别,只是“几成熟”的差异。文中所举出的“道德困境”压根儿就不存在:传统缫丝的沸水煮茧与西方的烘箱烤茧在本质上区别不大——煮地瓜和烤地瓜的区别而已。我相信,蚕宝宝自己也不会把“水煮而死的传统缫丝法”当成什么福利的。

晚晴三部曲(晚晴残照-尴尬的丝绸)(3)

而且,事实上日本的生丝出口在1905年全面压制中国的时候,缫丝技术也并没有采用什么“不道德”的西方新技术,和中国传统缫丝技术一样——沸水煮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