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孟达是一流武将吗 搅动三国末年大局
孟达自子度,关中扶风郡人。建安初年和法正等人一起入蜀,依附当时的益州牧刘璋。据三国志记载,孟达才辩过人,足智多谋。建安十六年,刘璋为了抵御汉中张鲁,派遣法正、孟达各领兵2000,迎接荆州的刘备,孟达流而不返,从此跟随刘备。建安十九年,刘备入蜀,孟达被任命为宜城太守。刘备虽然欣赏孟达的才能,但相较于法正等没有兵权的谋士,拥有军权的孟达并不属于刘备的嫡系,所以刘备对孟达并不完全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奉命攻打房陵郡,杀了房陵太守蒯琦,随后乘胜进攻上庸,刘备这时表现出了对孟达实力快速壮大的不安,立刻加派养子刘封从汉中郡率军顺着绵水直下至上庸,统领孟达的军队。客观来看,刘备的顾虑可以理解,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处在曹魏、蜀汉、孙吴交界地带,地形极为复杂,相互通过山脉和水路连接,其间还分布着诸多山地部族聚落,进可攻,退可守,又可割据自保,是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被蜀汉称为东三郡。由于东三郡地理位置敏感重要,如果完全由外人掌握,始终存在隐患。为了平衡孟达的势力,刘备在孟达攻打上庸郡的途中,临时换上义子刘封,统领孟达所部。临阵换将的做法本身就代表了对孟达的不信任。而拿下上庸、西城两郡,迫降申氏兄弟后,刘备拔擢刘封为副军将军,对孟达未有任何封赏,自然加剧了孟达的不满。
除此之外,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丢失荆州,近在咫尺的孟达却拒绝发兵营救关羽,刘备对孟达深深怨恨,两人的关系极近冰点。根据当时情况,孟达不救关羽,实在有不得已的理由。当初孟达和刘封进攻东三郡时,申耽兄弟虽然投降,但局势并不乐观。申耽的大部分兵力仍然滞留上庸,同时申仪又被封为西城太守。申氏兄弟在上庸、西城两郡仍然拥有很强的军事力量,能够牵制这股力量的只有刘封和孟达的部队。而从申氏兄弟后来投降曹魏的事实,可见刘封、孟达留守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申仪与孟达一直不和,即使两人投降曹魏后也争斗不休。由此可见,两人的仇怨由来已久,应当与孟达始终在遏制申氏兄弟势力发展有关。因此,孟达不救关羽绝非私怨。关羽在襄樊作战期间,刘封、孟达平定东三郡不久,急需对当地安抚和巩固。
设想刘封、孟达因救关羽而失去东三郡,后果可想而知。刘封和孟达关系并不融洽,但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和孟达类似,很显然就是出于客观因素。只是关羽最终兵败身死,引来了刘备的怨恨,孟达自然无可奈何。遭到刘备怨恨是孟达决心背离蜀汉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蜀汉政权初期新旧势力洗牌的一次典型矛盾爆发。刘备生前重用追随自己多年的元老嫡系,特别注重对军权的控制,这就注定了孟达没有好的结果。孟达后来和刘封爆发冲突,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刘封后来被刘备处死的结果上看,孟达自保的选择无可厚非。
公元220年,孟达率众投降曹魏,受到了新登基的曹丕极大重视,曹丕让孟达只身进京朝拜,特别叮嘱他不要兴师动众,可见孟达自身部曲众多,军事力量甚强,连曹丕也无法忽视。
曹丕随后将东三郡合为新城郡,封孟达为新城太守。同时孟达又与曹魏重臣夏侯尚等人关系亲近,所以曹丕在世时,孟达作为地方大员在曹魏可谓意气风发,仕途平坦。曹魏皇初七年,曹丕去世,曹睿登基,孟达开始担忧自己的前程,加上同为降将的宿敌申氏兄弟,不断告发孟达谋反,孟达的处境每况愈下。听说了孟达的近况,蜀汉新的掌权者诸葛亮考虑到新城郡的重要性,开始着手策反孟达,从而引发了魏、汉、吴三国边境的新一轮角逐。孟达收到诸葛亮的信后,开始给诸葛亮回信,双方建立联系。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驻军汉中郡,孟达即便与诸葛亮长期书信往来,却仍然对曹魏抱有希望,这就造成了他摇摆于曹魏和蜀汉之间的骑墙局面。诸葛亮积极策反孟达,随后察觉到孟达在与蜀汉沟通的同时,倚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部曲实力,和曹魏、孙吴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转而意识到孟达的存在对蜀汉来说弊大于利,因此后期在对孟达的措施上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诸葛亮后来专门派遣郭模诈降,向西城太守申仪,泄露孟达准备投降蜀汉的消息,申仪与孟达素来不和,故向朝廷揭发孟达。
曹魏太和元年,司马懿率兵讨伐孟达,将孟达团团包围。经过十几日的抵抗,孟达最终因为部将背叛被杀。从司马懿战后俘获万余人的记载可知,孟达的实力确实雄厚,并且上庸地势险固,三面有河水阻隔,可谓易守难攻,如果没有部将背叛,不至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生死兵败。自此,孟达势力在东三郡的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