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是林俊杰的歌词,道尽了东汉末年的战争纷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三国鼎立”的概念深入身心,但是东汉末年真的只有魏蜀吴三国吗?

涨知识的时候又到了。

东汉末年,在中华大地上其实有四个建制完整的国家,其中三个正是我们熟知的北方曹魏、东南孙吴、西南蜀汉,最后一个鲜为人知的位于北魏的北边,那就是占据了苦寒辽东之地的燕国公孙氏,这个国家不仅在历史上藏得深,在地图上藏得也深。

你怎么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1)

为啥这么一个国家史书上都不愿意提及呢?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燕国的掌柜的叫公孙度,自立门户可早了,在曹操和袁绍决战(官渡之战)之前,就割据了辽东,于公元190年建立了燕国。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辽东在哪,请看下图

你怎么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2)

看到公孙瓒更往北的公孙度了没有?就是那儿,可偏远了。如果把中华大地比喻成一个城市,说辽东是郊区都是看得起它。可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燕国公孙氏在这里享受了近50年的国运。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燕国从建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首先是公孙度这孩子打小就聪明,而且还有一个好基友——在董卓手底下当小弟的徐荣,徐荣向董卓建议公孙度管理辽东,当时董卓正疲于被诸侯联军的爆锤,看了一眼公孙度这孩子人不错,就大笔一挥,一个崭新的辽东太守新鲜出炉了。(粉墨登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孙度因为出身小吏被豪门大族看不起,于是决定杀人立威,以触犯律法的名义杀了百十户,辽东震动,无人不惧公孙度之名。

辽东安定之后公孙度就开始了逆天人生,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威加海外。而且遣军渡海,占据东莱(现在的山东半岛)诸县,自封辽东侯平州牧并与袁绍集团关系匪浅。

公孙度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家业,这个时候袁绍已经快不行了,公孙康开始亲近曹操。曹操看这孩子真懂事,就封赏了公孙康,辽东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扩张。

你怎么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3)

公孙康没了之后儿子还小,他的弟弟公孙恭继任了辽东太守的位置,他儿子公孙渊长大后一脚踢开了亲叔叔,自己当家作主了。从公孙恭开始,辽东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公孙渊这个傻孩子,因为不服曹魏的管辖,暗地里联系东吴说要结盟对抗曹魏。

孙权也很高兴,很隆重地派使臣去商讨联盟,可是事情临到眼前了,公孙渊从心(怂)了,这就搞得孙权很尴尬。曹魏当然也很不高兴,派兵征讨公孙氏,结果天降大雨,失败了,公孙氏觉得自己又行了,自称为燕王。

你怎么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4)

第二年,司马懿领兵讨伐辽东,公孙氏连忙向东吴求救,东吴没办法,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曹魏扩张,总得给曹魏添点堵。可是辽东那地方要啥没啥,欺负欺负周边的乌桓和高句丽还行,碰上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带着精锐兵马,东吴这边刚商量好要出兵,司马懿直接把辽东灭了,公孙氏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被历史忽略的燕国,之前曾被称为东国。东国只是个简称,它的全称有两个,一个叫辽东国,一个叫海东国,是公孙家族的地盘,但被司马家族第一人司马懿所灭,成为了司马家族的统一的一部分。

要问为什么《三国演义》里连辽东提都懒得提,原因其实很简单,《三国演义》是小说,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至于辽东,没啥存在感,巅峰战力也就和蜀汉差不多,实在是拿不出手。唯一一次和曹魏较量,一回合都没撑住。

你怎么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5)

司马懿攻辽东时,一改和诸葛亮对线的猥琐发育风格,行军刚猛、穿插果断,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曹魏补给线太长了,而且司马懿年事已高,四千里奔袭着实是吃不消;再一个就是司马懿没把辽东放在心上,闪电战足以横扫辽东,司马懿表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的来说就是辽东靠着优越的地理优势,趁着中原地区混战迅速崛起,可是当家的太年轻,不知道中原地区的战斗力有多剽悍,把自己玩没了。

你怎么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分三国)(6)

曹魏集团灭掉辽东后,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加快了统一全国的脚步,燕国也算是为全国统一做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粉墨登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