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的句子(且跳且珍惜)
01 地球人已无法阻止广场舞
(点击观看更多“凯风印象”广场舞图片)
每当旭日东升,或夜幕降临,从城区到乡村,大大小小的广场被翩翩起舞的人群所“占领”。公园里、小区内、广场边,老姐妹们相约黄昏后,从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到鸟叔的欧巴《江南style》,尽情挥洒着饭后的激情。这就是时下风靡全国的休闲活动——广场舞。
·广场舞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种起源于社会生活的舞蹈形式,广场舞蹈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也对广场舞蹈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和倡导。在官方和民间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广场舞以燎原之势迅速普及,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连服装音乐动作等方面也越来越讲究。
作为自发组织的舞蹈队伍,他们成建制组织化运作,有带头大姐,有核心小组成员,有外围积极分子,还有广大打酱油的爱好者。这其中据说等级机制分明,谁站哪排哪号都有规矩。
从早期公园里的扇子舞、木兰剑、木兰拳,到今天广场上的交谊舞、佳木斯舞,近年来,参与到广场健身中的人群队伍可以说越来越庞大,呈现出“有空地处皆舞”的“盛景”。回想20年来广场上每一次的“流行”,从中倒也能总结出一些趋势和脉络,每一次的大转变背后其实都伴随着市民在生活习惯、心理活动上的转变。
·广场舞的社会影响
广场舞作为一种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随迁老人(随子女迁居到中心城市生活的老人)来说,这座城市与他们的关系,既非工作地,也不再是原来的社交关系,对老人来说是陌生的他乡,唯一的关联就是子女。“广场舞”就是这群老年人在新的生活空间里发展出来的最为可能的一种社交文化了。
广场舞正以其全民健身和群众参与的特性,使得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消除一些误会和偏见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从而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
(点击观看更多“凯风印象”广场舞图片)
广场舞不仅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更是引发了音乐圈的一种质变,对流行乐坛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在前不久的“体彩杯”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中,“锄头舞”的风潮把一首《寂寞的人伤心的歌》推上了对唱情歌的神曲宝座,让业界不禁感叹。就连“天王”郭富城也在媒体宣传中宣称自己的樱花舞是“广场舞鼻祖”,诸多大牌放下身段迎合广场舞似乎成为了一股潮流。
02 爱恨交织广场舞
·广场舞引发的烦心事
广场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也影响了广场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原本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休闲活动,如今却因为扰民开始不受待见。近年来,关于广场舞噪音扰民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高音炮、放藏獒,有的甚至发展到泼粪、鸣枪,争吵之激烈让人认为这是一场解不开的死结。
扔“水弹”:2013年4月12日,四川省成都莲花新区,长期受到楼下广场舞的音响困扰,几名临街业主因向跳舞人群扔“水弹”。受“水弹”袭击后,楼下的人向楼上扔弹者竖起中指。
放藏獒:2013年8月30日,在北京昌平一小区,由于邻居跳广场舞播放音响过大,56岁的施某拿出家中藏匿的双筒猎枪朝天鸣枪。随后,他还放出自己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人群。施某因非法持有枪支罪被判有期徒刑半年。
泼大粪:2013年3月19日,南京雨花南路邓府山村小区,因跳广场舞的音量太大,占用其他居民活动场地等原因,部分居民向广场泼粪。同年10月23日,武汉市中央嘉园小区正在跳广场舞的人群遭楼上业主泼粪,多人被泼了个正着。
放警报:2014年4月1日,浙江省温州新国光商住广场600多位住户凑了26万元,买了一套“高频喇叭”展开对抗。一旦大妈们开始跳舞,就循环播放警报声,采取“以噪制噪”的手段“还击”了两天,将广场大妈们逼退。
·谁将广场舞推向如此尴尬地步?
广场舞最大的诟病是噪声
当广场舞者跳舞健身的需求遇到周围居民对宁静环境生活的需求时,广场舞的高分贝音乐就成了矛盾不可调和、一触即发的导火索。在快速兴起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公共用地日益萎缩,居民文体生活需求与公共空间不相匹配,地少人多,噪音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广场舞频惹祸源自公共管理缺位
各地广场舞者与小区业主之间的问题与矛盾,说到底不是广场舞者或小区业主蛮不讲理,而是城市公共管理者缺位,或在管理的方法、方式面前摸不透、吃不准,拿不定主意,或不清楚应当由哪个部门干预更合理。从城市管理上看,还存在立法滞后,或立法后执行难或执行不够等原因。
社会公德边界的模糊也导致广场舞冲突
人际交往有一个黄金法则:我想别人如何待我,就要如何对待别人。一些广场舞者只考虑自己的欢愉,罔顾了他人的感受,这种思维的惯性下,必然导致沟通无果,本来挺积极健康的广场舞,变成了令人生厌的社会现象。
·另眼看广场舞主力军——“中国大妈”
随着“广场舞”上升到社会问题,广场舞的主力军——大妈,也饱受争议。大众对中国大妈和广场舞的印象就是“嘈杂的大喇叭”、“参差不齐的舞者”、“五颜六色的服饰”等负面元素。他们把“广场舞”视为文明社会里的贬义词,看作是一群市井大妈有碍市容的“粗俗文化”。吐槽大妈的主体自然是80后,这些注定将来要成为10后口中“大爷”、“大妈”的年轻人。再年少芳华的少年,也有成大妈的一天。当这批生于1980年代的人一起慢慢变老,那时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会是一起跳广场舞吗?
“你不是讨厌广场舞,你只是讨厌大妈。”尽管音乐不高雅、动作缺乏标准、舞姿也不时尚,更不符合当代小资的口味,但广场舞也绝不是低俗的艺术。它就像以前的黄土高坡的秧歌文化一样,属于广场上的群众活动,有着大众化的魅力。这种以星星为幕布、大地为舞台造就的粗犷欢腾的大众文化,成就了中国大妈广场舞的独特文化,成为了城乡大妈们人人热爱、大众参与的广泛运动,我们不当苛求、责备,更不应该拒绝、抵制。
大妈的广场舞彰显的是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精神风貌。她们当中的大多数不会去看世界杯,她们也不知道谁是梅西,谁是C罗,谁是内马尔;但是她们知道米多少钱一斤,菜多少钱一斤,油多少钱一斤,她们还知道一早一晚该去跳广场舞了。如果让她们戴上耳机,或者城市能够给她们提供更空旷的场地,毫无疑问,她们就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领头羊。
03 要广场舞更需要广场精神
·舞者与居民换位思考就能和谐共处
“广场舞”的背后,并没有太深的矛盾冲突,大妈们跳广场舞也无可厚非,但既然是广场舞,就应遵守广场精神。“广场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场精神”的底线应该要有所节制,考虑他人感受,顾及公共影响。广场舞组织者要加强自律,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把声音调低一点,把时间安排得更妥当一点等,只要换位思考,适时适地,广场舞不但可以跳得精彩,也能做到不扰民。
·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和引导
一方是健身休闲的刚性需求,一方是安静环境的合理诉求,平衡两者考验政府相关部门执政智慧。政府不能坐等市民群众失去了理性才主导干预,也不能坐失主动管理的时机。避免“以噪制噪”,政府务必作为,与民共进,把市民的需要放在政府管理的桌面上,开辟更多的公共娱乐设施和文化广场供市民使用,同时对广场舞队采取划定区域等办法进行管理和引导,以达到“舞照跳,不扰民”的效果。
·解决广场舞矛盾,“技术支持”不可或缺
解决广场舞矛盾,还确实同时需要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支持。比如此前,在山东济南市,就有一些社区的老人,在跳广场舞时,用佩戴无线耳机的办法降低噪声,被人们称为“广场耳机舞”,受到了一致的认可与欢迎。再比如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有源定向扬声器”,其能实现将音乐定向传播,无疑既解决了跳广场舞者的需要,也避免了扰民问题。类似的“技术支持”于解决广场舞矛盾来说,无疑更加实用,效果也更加明显。
04 结语
无可否认,广场舞已经成为当下中老年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解决舞引发的一系列烦心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引导、广场舞者加强自律、居民群众换位思考,相信广场舞能够舞得更加健康、更加和谐。,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