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新型智库建设(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协同协作)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谈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社会科学新型智库建设?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会科学新型智库建设(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协同协作)

社会科学新型智库建设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谈⑬】

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并从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更好引导智库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角度,肯定了智库建设的成绩,指出了智库存在的不足,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

经过数年建设,中国智库发挥作用的状况如何,智库学者如何认识智库建设的意义与路径?近日智库版特组织专家文章、研究报告,以智库界的心声与作为,回应的重要指示与殷切期待。

作者:蔡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双重任务。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这两项任务实际上是统一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的论、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与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脉相承。哲学社会科学为“改变世界”所做的有助于正确判断和合理决策,并具有可实施、可操作性质的对策研究,体现的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库功能。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在讲话中,他重申了2015年11月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时提出的要求,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这就是说,我们面临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任务,应该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并行不悖,从而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使命,贯穿于构建具有中国自身特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体现在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过程。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近年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认真贯彻落实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各领域创新实践不断丰富,各类新型智库积极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速孕育和构建的同时,发挥智库功能和加强对策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界蔚然成风,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了智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对此,他要求“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从智库发展尚不能很好满足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智库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彼此割裂的现象。这种割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脱离基础研究的倾向。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共同的和自身的科学方法论和研究规范,以确保研究结论不断接受检验,从而提高转化为对策建议的可靠性。未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对策研究成果,难免产生口号化、简单化和空洞化的弊端。另一方面,在一些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一些学者或多或少存在着游离于现实问题之外、追求所谓“纯学问”的倾向。比如,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脱离社会受众,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封闭圈子。经济学研究中出现无视内容需要而过度数量化的倾向,也是类似的一种表现。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在建设更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实践中,解决好认识问题、实现工作倾向转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自己的研究选题始终聚焦于人民的实践创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实践中创造着波澜壮阔的伟大成就。这些应该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选题的根本来源、基础素材和服务对象。研究者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而只有这样的研究成果,才能够把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统一起来,并实现基础研究成果向智库成果的转化。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智库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着眼现实国情,深入探索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问题,努力提高咨政建言的可靠性,助推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西方历史上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回顾我国历史,“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及至近代,“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可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探索与思考。今天,智库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以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不断深化对重大发展问题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再次,智库专家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对理论创新与对策研究之间的统一性有深刻认识,以现实发展为基础,以时代呼唤为动力,不断追求理论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找准时代发展所需要解决的紧要问题,并集中力量加以研究,才可能得出有新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而实现理论创新。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只有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独特功用,才能完成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最后,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智库建设与对策研究得到更加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社会支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先离不开决策部门的认同与重视。智库进行对策研究,主要服务于各级决策部门,因此,其研究选题、信息来源、成果形式等都需要与决策者充分沟通,这正是所强调的:“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同时,对策研究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协同、紧密合作,集众学科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之长,不断产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进而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核心能力,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智力支撑。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1日16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