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故事(向您讲邺城)

邺城信佛帝王

邺城故事(向您讲邺城)(1)

佛教在邺城之所以兴起,日渐发展为佛都,是因为在邺城称帝的帝王们大多信佛倡佛,扶持佛教,以至达到佞佛的地步。其中后赵石勒、石虎,北齐高洋最为典型。

(一) 石勒信佛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虽未在邺城称帝,但其在营建邺城作为国都乃至日后发展为佛都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作用。他从一个奴隶成为帝王,从一个杀人凶魔变成一个向善崇佛的信徒,人生反差如此之大,完全得益于浮图澄对他的教化和辅佐。

石勒信佛始于自永嘉六年 (312)。当时他在葛陂 (今河南省新蔡县以北)屯兵掳掠,大肆杀戮,连出家的僧人也不放过。这时蛰伏于草莽,隐没于民间的佛图澄不忍众生再遭受石勒的血腥屠杀,决心以佛法感化石勒,教化石勒这个恶魔改邪归正,成为佛门弟子。于是他手持锡杖来到石勒的兵营前,通过石勒的一位大将郭黑略 (一作郭默略) 的关系见到了石勒。这个郭黑略曾从佛图澄受五戒,每次随石勒出征前,佛图澄告诉他此战吉凶胜败,他再到石勒面前预测一下战事如何,每次预知胜负准确无误,这使石勒很为惊奇。石勒就追问郭黑略,为什么你总能预知胜负。郭黑略便趁机向石勒引荐佛图澄。郭黑略说:您石将军有神灵相助。我以前的预言,都是一位和尚事先告诉我的,此人就在我帐下,法名佛图澄。石勒于是召见佛图澄,问他佛法有何灵验之处。佛图澄就施异术。他以钵盛满水,烧香念咒,不一会儿,盆中现出青莲花,闪闪发光。石勒由此而信佛法。佛图澄又进一步向石勒宣说佛教的因果报应之理,劝善弃恶。他说,如果施德政,则有祥瑞出现,反之,如果行恶道,则天空出现彗星 (彗星被视为不祥之兆)。由于佛图澄的劝善戒杀,当时本来要受石勒屠戮的人,十有八九都免于死难。免于死刑的人们,都感激佛图澄的救命之恩。于是中原一带,无论是胡族还是汉族,信仰佛法者顿时增多起来。

后来,石勒把佛图澄奉为国事参谋,凡有大事,必要征询其意见。佛图澄在石勒身边,言传身教,适时教化,逐步使石勒开始改变残暴性格,崇信佛教,悲悯苍生。他在襄国称帝后,做了很多善事。在襄国四门增设了宣文、宣敖、崇儒、崇训等十几所小学。并且下令:对孤寡老人每人救济三石谷子,奖励孝子提倡孝道,奖励勤劳农民重视农耕。石勒称帝后,封佛图澄为大和尚,并把自己的子侄都交给佛图澄在寺中抚养。每年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石勒再忙也要到寺里去浴佛。《高僧传·卷十·佛图澄传》说: “石勒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他接受了佛图澄“以和为尚”的佛法理念感化,放弃了残杀无辜的行为,并在佛图澄的辅佐下取得了北朝政权,统一了中国的北方,随后在邺城营建邺宫,拟将立为后赵国都。因佛家有四大天王 ,所以石勒以佛门弟子自居 ,于330年自称赵天王 。

后赵皇帝石勒为了感谢佛图澄,拜佛图澄为师,并尊称为大和尚。为了笼络安定民心,以巩固其统治,借助于传播佛教,达到“助王政之禁律”的目的,石勒号令广大中州各族人民奉佛。一时全国到处建设寺庙,人们纷纷出家学习佛教。

石勒还亲自为佛图澄做了一件剪花七条宝衣 (袈裟),并把自己心爱的象鼻澡灌等宝物赠赐给佛图澄,以示尊重。

(二) 石虎崇佛

石虎崇佛超过其叔石勒。石勒死后,其侄石虎废弟石弘自立为帝,迁都于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他称佛图澄为“国之大宝”。佛图澄同样劝石虎戒杀行善,每当石虎向他请问佛法时,他都答以“不杀”。石虎以为,治国必以刑杀,佛图澄开示说,“帝王之事佛,当在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高僧传·卷一·佛图澄传》)。这种劝诫,虽不为石虎所完全接受,但也颇受佛图澄的影响,凶性有所收敛,减少了杀戮。

据史料记载,石虎称天王后,对佛教更加笃信,就迁都邺城一事,请教浮图澄。佛图澄对他说:天子当从东北来。于是石虎就绕道到邺城东北的信都,并把途径的柳亭镇从瘿陶县分置出来,命名为停驾县。然后再进驻邺城。为了表达对佛图澄的敬奉之情。他说:“朝会之日,凡佛图澄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众人皆起。又敕司空李农每日前往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往朝谒”。石虎首次班诏:允许汉人入僧信佛。在后赵以前,历朝都不允许汉人进入佛门。石虎的这个诏令解除了汉人入僧的禁锢,使佛教在邺城蓬勃兴盛起来。后赵信佛之风遍及全境。仅佛图澄一人在石勒、石虎二人的支持和民众的赞助下,在“所经州郡,建立佛寺,凡八百九十三所”。当时,由于他的影响教化,民众竞造寺宇,相率出家。蔚然成风。由于后赵皇帝尊崇佛教,赵境内呈现“中州胡晋略皆奉佛”的局面。邺都城内官宦富族多有建寺起塔之举。后赵时期,邺城一带“一时人民多营寺庙,争先出家。”这一时期,石虎在邺城建造的皇家寺院至今有据可考的有:

中寺石虎建于邺城,佛图澄、道安等曾居住于此。《高僧传·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传》云:“澄时止邺城内中寺”。

天乐寺石虎为佛图澄建造。《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相州邺下》云: “天乐寺,石虎因佛图澄造,寺内有文石香炉,即澄所执供养。又有鸣鹤、飞龙等舟。”

法琳寺高僧单道开初至邺所居之处,在邺城西。《晋书·佛图澄传》云: “ (单道开) 初至邺城西法琳祠中,后徙临漳昭德寺。”

昭德寺《高僧传》记载:“释道开至邺后,初居法琳寺,随后石虎为其造昭德寺”。

白马寺在邺城内,后赵佛图澄所造。《续高僧传·卷八·周蒲州仁寿寺僧妙传》云:“邺古城内白马寺,此是石赵时佛图澄所造。”

邺宫寺公元384年,佛图澄死于邺宫寺 (在邺城内)。

受都寺《高僧传·道安》记载:“(357)道安回邺城,居受都寺。” 由于石勒叔侄极度信仰佛教,大力倡佛,为以佛图澄为首的一批佛教大师在后赵的弘法宣传,提供了保障。有力地促进了邺城佛教的发展,拉开了邺城成为佛都的序幕。

(三)高洋佞佛

北齐时期,由于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把佛教当做国教来弘扬,特别是齐文宣帝佞佛,推行废除道教,独信佛教政策,他皈依僧稠禅师,受菩萨戒,愿做护法檀越,成为禅学信徒,使佛教在邺城方兴未艾,空前繁荣,进入鼎盛时期。

齐文宣帝高洋是神武帝高欢的第二个儿子,为娄太后所生。据说当年高欢在渤海为官,娄太后怀孕高洋期间,夜晚屋内屡现红光,非常惊奇,待高洋出生后,太后求佛尼给高洋相面。佛尼对她说:此儿是有相子。( “有相” 一词源于佛教,古印度称英雄人物所具有的特征为相,佛教徒沿用,称释迦牟尼佛身备三十二相。后来“有相”意为有瑞相,引申为漂亮美貌之意。而“相”在鲜卑语中读音为“洋”。)太后听了很高兴,所以就给此儿取名叫高洋。《北齐书·齐文宣帝本纪》描述他:“身长龙鳞,双踵,少有大度,志识沉敏,外柔内刚,果敢能断”。

高洋自幼与佛教有缘。《北齐书·文宣本纪》载,高洋孩提时代,曾居住在太原,当时有一个疯癫秃和尚,整日在大街上自言自语,自诩能知未来。一次高洋和几个伙伴围着这个和尚,让和尚给他们相面算命。当给高洋相面时,这个秃和尚神色凝重地连用手向天上指了三下,并不说话,然后拍了拍高欢的头顶,伸出大拇指,众人十分奇怪。所以待日后高洋登上皇帝宝座后,才悟得当年太原神僧点化的玄机,于是他倍加信佛。他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曾当众躺在地上,请昭玄统法上大师踩着他的头发走过去。任命法上为昭玄统,掌管全国佛事。接受法上大师得教诲,遵守佛门不杀生的戒规,他于天保二年废除了专门为皇家训练鹰犬以供皇家帝王狩猎嬉游的机构——鹰师曹,并把此处改为报德寺。他还多次诚诏少林寺僧稠法师来邺,当听说僧稠将到邺都时,高洋摆出皇帝的隆重仪仗出郊迎接,并亲自搀扶着年逾七旬的僧稠师步入皇宫,多次请僧稠在皇宫中给他讲禅学。有一次他留请僧稠在皇宫一住就是四十天,和僧稠朝夕相处,聆听禅道佛理。并跟随僧稠禅师受菩萨戒,戒荤放生,并敕授稠禅高僧国师称号。专门为僧稠在邺西修建了云门寺和石窟寺,任命僧稠为两寺之主。为了宣传禅学,讨好僧稠,文宣帝下诏命令国内所有州郡必须建立禅学教授点,选拔定慧兼优的禅僧为师,这些费用由国家保证供给。可见其佞佛到何等地步。

邺都皇帝如此崇佛,带动得皇亲国戚,达官贵族,黎民百姓,纷纷效尤,一时间邺都信佛之热达于炽化。上洛王元海,是高欢的侄子,文宣帝的叔伯兄弟,世袭王位,官至散骑常侍。由于痴迷佛教,放着王位不坐,高官不做,荣华不享,却向文宣王提出辞官废爵申请,要到林虑县一寺院为僧修行。文宣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削发为僧,修行释典。并受其影响,齐宣帝后期更加敬信佛法,不饮酒,不吃肉,曾一度在辽东一座 寺院里拜佛参悟,整整住了一个多月,不肯出来,不理朝政。(《北齐书·卷十四·上洛 王思宗传附元海传》)。

随着齐文宣帝对佛教的痴迷,产生了偏激想法。认为道、佛两教只需用一,于是他命令佛道两教各选派代表在三台的金凤台大殿展开辩论。佛教以法上、僧稠为代表,道教以陆修静为代表,双方在金凤台御乾象大殿展开辩论。文宣帝当场裁判优劣胜负。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道教失败。齐文宣帝当下宣布,勒令齐境内所有道人,限几日内一律剃发入僧,违者格杀勿论。时有人不服,当场把四名道人扔下金凤台,活活摔死。僧稠大师见状,连忙上前苦苦相劝制止,文宣帝才息怒罢手。自此,北齐道人大都剃发入僧,也有的逃到外地求生。一时间,北齐境内再无道教,佛教独宠,得天独厚,蓬勃发展到了炽热化程度。

齐文宣帝的尊佛佞佛,使四方僧徒闻讯蜂拥邺城,多得连邺都的寺院都住不下,有的僧尼只好住在百姓家里。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齐皇朝不恤国力,大兴土木,广造寺庙。据记载,北齐一年要耗费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用于寺院的修建和僧侣供给,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北齐时期在邺城建造的皇家寺院,有据可查的寺院有近30所。

总之,北齐时代,佛教在文宣帝的倡导下,北齐的几个皇帝也都竞相崇佛,使佛教 事业如日中天,如火如荼,进入鼎盛时期。正如《释老志》中任城王澄奏疏所说:“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梵唱屠音,连檐接响。”京城之外,州镇寺庙亦侵夺民居,广占田宅。史称冯熙一人于州郡造寺72座,可想魏齐两代,天下臣民竞相建寺之多到何等地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