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 苏轼(多少人误读了苏轼的)

每到中秋,大家必然想起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密州任上,在中秋之夜大醉的苏轼怀念起多年未见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词。唐诗中有上百首中秋咏月诗,但那时的中秋其实是“仲秋”,而非中秋节。我认为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可以说是确立中秋节团圆这个内涵的作品,因为虽然安史之乱后唐人望月也开始有了思乡怀故的内涵,但中秋节作为一个国家全民性节日应当是在宋朝。关于中秋节的具体形成时间,在笔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讨论,在此不再多加赘述。

大揭秘 苏轼(多少人误读了苏轼的)(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应读第一声)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对苏轼的印象一般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放风格,很多人觉得这首词也是豪放。但我觉得并不能理解为豪放,因为这首词的风格不是粗犷,而是浪漫。这首词上阕问天情,下阕问人事,上阕问天带有屈原天问般的浪漫主义,但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对天连续发问,而是通过对月宫太过清冷的否定,转向写人间的悲观离合,最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一种美好祝愿。

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很多人忽略了“长久”一词的含义,简单的理解为希望人长久的在一起不要分离。如果真的是但愿人不要分离,那又何来千里共婵娟一说?我认为这里是受到了道家长生观念的影响,苏轼虽然并不怎么相信虚无缥缈的长生,但还是希望人存于世能长久一些,这是一种类似长命百岁般的祝愿。况且,在这之前苏轼已经肯定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状态,潜藏在阴晴圆缺之下的是月的恒久,所以此处对应的也应当是人存于世的长久。但是苏轼是知道人不会长存于世的,于是但愿一次也显得有些伤感。就在

此前一年,苏轼写了另一首更加感人的词《江城子》,那是他怀念阴阳相隔原配夫人所作。

大揭秘 苏轼(多少人误读了苏轼的)(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之前一年,苏轼还写了一首《沁园春》给弟弟苏辙,那时苏轼正在从杭州到密州的路上,仕途失意亲人离分,在小旅馆中的苏轼怀念起了当年兄弟俩人初入京城意气风发时的情景。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大揭秘 苏轼(多少人误读了苏轼的)(3)

在这首词的结尾,苏轼也庆幸自己兄弟俩“身长健”,说明遭遇了一系列的人生坎坷之后,苏轼的目光更多的转向了个体的生存状态。结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才能更好的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