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数学规律(3河图洛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术与道的合一。数学、科学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属于术数类,它既是数本身,也是术的操作,术的运用——数形、数模。过去叫数学为算术,即是计算数的变化,再通过数形、数模转换来实现术的操作,以趋利避害实现最大利益化。
这与现代数学中自然数的研究有一定的联系。
在自然数的现代研究中,杨辉三角的系列特性最符合对传统中国道生下术数的理解。在《八卦、太极、道与数形、数模》中,发现了这是古代中国实现道生、太极、八卦与术数最合理的结合。现在就利用古人的智慧深入地去理解。
在杨辉三角中,从0层开始为第一斜列,左右每层都是1,第二斜列左、右为自然数列。在表述自然数增长时,从0层计算,每层的递增算是一次迭代。0层为1,第1层为1、1,第2层为1、2、1,第3层为1、3、3、1,……
按自然数的序列,第1层是开始计数的位,第1层从第0层发展而来,第2层源于0层,也续于第1层。后续的每一层既是上一层数的继续,也是源于0层,始于第1层的数。
第2层的1、2、1,是第1层1、1的迭代结果;第3层1、3、3、1,是第2层1、2、1相加的结果…… 当到了第3层时,这层的总数是10,去掉三边的数量9,中心还剩一个数。第4层的总数为15,除去周围的12,中间还剩3。意味着从第4层起,内部可以产生出新的0层,第4层中心的3,既是杨辉三角的第4层,也是内部新中心的第1层,推下去,可产生类似于整体的子代三角了。把杨辉三角视为原生三角,第3层就是一级杨辉三角形成的开始,后续会产生二级三角……
把杨辉三角转换为立体时,即是第3、4层中心的数1、3红色小球的累积,到第6层时,小球会再一次构成1,1、1,1、2、1,1、3、3、1内部的二级锥体,如图中红色小球所示。此时,中心红球外的小球就如保护的壁垒,红球里的每个小球就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有了关联;同时它们的活动性相对于外层小球也更多了,不必像外围的小球固定位置以保证本层的稳定。就如细胞壁一样,也如人的皮肤、房屋的外墙,古时城堡的城墙一样。
把这当作一个系统,按道:三生万物、八八六十四卦的规律,意味着内部新产生的结构,其功能也趋于稳定,活动性更明显了。这样外有保护支撑,内有活力的系统,就如同有生命力一样,一层比一层的活性更高,越往后动力就越充足。
通过考察杨辉三角的斐波拉契数列,依数列计算所涉及的层数,可以得下表。比如数列的第一个数,1是第0层的1,第二个1是第1层的1,数列的第三个2是第1和2层的1 1。…… 可以发现,在第5层,是斐波拉契数列中的8,8的结果是第3层的3,第4层4和第5层的1的和,是3 4 1=8。此后,数列的13、21、34、55、89所涉及的第6、7、8、9、10层都以第5层为基数。在表中看出,第5层参与了第6、7、8、9、10层的的数列计算。第5层本层1、5、10、10、5、1内部的任意一数的叠加趋势都必然会通过第9层1、9、36、84、126、126、84、36、9、1,抵达第10层。
再进一步观察自然数10,其代表的第10层共参与了从第11一直到第20层的运动,比第5层参与的层数整整翻了一倍。那么10、11、12、13……呢? 根据从1到10的统计,每一个自然数随着增大,其能够参与的层数就越多,这个层数完全对等于标记它的自然数自身,这就把自然数的计数和次序性统一了。比如,1在表中总共有两层出现,是第1和第2层,这是包含自身所在层的。在自身成立的情况下,参与数只能是一层:第2层,3参与的是3层,……。
在10以内,5及第5层,实现了自身参与到6到10的累积,这是1、2、3、4无法做到了的。由是,5是其之后各层发展的基础参与、支撑数,因为自然数与层数对应,也是后续发展基础参与层、支撑层。
根据斐波拉契数列及黄金比例计算得到左侧表格,黄金比例值为0.618。在表中,从数列里的1到21的比值都比较混乱,只有到了第8层所在位置,第4、5、6、7、8与5、6、7、8、9层中的相关数的和34与55的比值0.61818182,这才接近比例值。第5、6、7、8、9层与第5、6、7、8、9、10层的相关数之和55与89的比值0.61797752,在第10层的位置,这些数的和的比值是0.6180555。之后就几乎完全趋近于0.6180,只是在千分位之后发生值的变化。
假设黄金比例为理想标准,从0层开始,以1°为研究单位,则每一层按黄金比例递加1.618倍。从0层的1°开始,1层的1.618°,到4、5层时,度数为4.24°、6.85°,到了5层时,度数为11.08°,7层是17.94°,8层为29.03°,往后,层的度数越来越大,到14的时候,已经是842.75°了。这之中,到第5层时,度数为11.08°。11是十进制中个位1数上的重复,可视为1的迭代。
第5层位于第4和第6层之间,在第4层的1、4、6、4、1和第六层1、6、15、20、15、6、1之间。这个位置,在第3层出现新中心数量为1,第4层中心为3,第5层中心数量为6的三角底层,下一层是第6层,是出现又一级中心数为1,类似从第0层的原生三角和第3层开始的子三角。5处于原生三角“三生万物”前一层,是子级三角出现的前奏。第6层就是原生三角与子级三角共同的中心的数,是二者共同的新中心。
在一个平面坐标内,绘制同心圆,如此会得到1用(1,1),2用(2,2)……来表示的极坐标,在图中简化以1,2来表示。以圆心为中心,每一个自然数用同心圆的一个圈来表示,则1在第一圈层,2则在第二圈层,……。在极坐标上以弧度来表示数,数与数之间的间隔是1,换做弧度是57.3。如此,每旋转57.3即有一个自然数顺序出现在后一个圈层上。因此,自然数1、2、3、4、5、6、7、8、9、10……在一个极坐标上的视图如下。
放入更多的自然数在坐标中时,自然数依据自身的顺序,在极坐标中形成了一个个螺旋,有阿基米德螺旋。还有数6,从0开始,形成了6支数列螺旋:0、6、12……,1、7、13……,2、8、14……,3、9、15……,4、10、16……,5、11、17……。其中三组两两对称的螺旋,(0、6……)与(3、9……),(1、7……)与(4、10……),(2、8……)与(5、11……)。一组一组地考察这些对称螺旋时,它们是等差为6的数列:6(n-1) 1,6(n-1) 2,6(n-1) 3,6(n-1) 4,6(n-1) 5,6(n-1) 6。坐标不变,以(0、6……)数列分别在1、2、3、4、5开头的数列位置,则还可以产生5个不同位置的(0、6……)数列,当然另外五组数列也会随之移位,总共有36种可能。
按弧度的计算,从0到6间,完成了343度,基本上完成了一周。这里,5是六组数列螺旋的最后一组,也是六组数列最后一组的头。之后,5接续11,6接续12再次螺旋,5可视为六组数列的数的最大基础。实际中,从观察者而言,只有量到了1时才是可以观察的水平。由此,平常的计算当从1起,六支数列变形等差不变的数列为:(1、7、13……),(2、8、14……),(3、9、15……),(4、10、16……),(5、11、17……),(6、12、18……) 。11是自然数1-10上的重复迭代,如此5成为了数列能够进一步迭代的初级基础,6则是数列迭代的恒定等差。
自然数是人类表述物体,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因为定序的作用,就可以表述从无到有,直至无穷的的事物和次序。在此可以理解为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数量无限大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从无到有,到巨复杂的过程,……
当以之为从无到有的时候,就是从0到1,是事物产生的肇始,从1开始是事物发展的初始,完成一周即意味着完成了一次自我迭代更新,具有了继续自我更新发展的动力。从第3层开始,内部出现了一个独立于四周的中心点,相当于是一个新的1。3本身也是八卦、太极、三生万物的层。从3开始,到5,形成了新的1,(1 1),(1 2 1)结构,这又是新的四象、二生三的层。在斐波拉契数列中,第5层开始完全参与了从第6到第10的构建运作。
这就相当于在基础架构的结构层面上又产生了新的结构,内部活动性实现了重复迭代,具有加快发展的动力。这种迭代功能突变的展现,毕竟只是初始。
按照螺旋运动的规律,只有完成了近一周的运动,基础架构才能具有自我闭合后的完整性、稳定性。就如,一个圆,只有360度之后,才能是一个圆,否则就只能算一个无法闭合的半圆,比拟到事物上也是如此。第6层,弧度数达到了343.8,完成了360度的0.9555,趋近于1。从6层到7层,是401度,比360度多出41°。这层中心是第二次产生1,(1 1),(1 2 1)的起始,同时,中心的原生1的第三次迭代与内部起于3的二次迭代的重合,整体与内部完成了交汇耦合,涌现了新的统一动力。
在黄金比例的度数中,6也是在5的11.08的节点后,从6开始的6/1、7/2、……比值恒定为11.08。比值的恒定,单纯从数而言,5是之前的数初次迭代的结果,是一个重要的节点。6之后的数全是以5迭代为基础。从动力讲,这个数及其代表的第5层,完全成为之后无限自然数及其代表的层级的初级动力源。从系统讲,5也是具有稳定结构和动力功能的起点的数,直到第10层彻底扩大了结构的广度、深度、复杂度,同时完善了之前出现的活动功能性,完成了结构、功能的动态稳定化。
因为自然1-10在数形、数模上表现的这些特性,中国古人就把1、2、3、4、5命名为生数,生化之数,6、7、8、9、10为成数,成化之数,形成了又一种基于应用的数模。这就如同人出生到成年的过程,只不过是用自然数来表述了其中各个阶段而已。生而为人,成而为生人,才是生成的最终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