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石刻特点(世界最大的虎字走红网络)

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金虎贺岁,福享新春。虎年来了,送您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虎’字。”虎年,“虎”字走红。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虎”字在哪里?黄石!随着农历虎年的到来,位于黄石市下陆区李家坊隧道的入口处的巨型“虎”字摩崖石刻,在微博、抖音上被网友纷纷转发,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处高91米、宽44米的摩崖石刻“虎”字,诞生于上一个农历虎年(2010年),历经12年风雨,见证了黄石的发展、蝶变。

老虎石刻特点(世界最大的虎字走红网络)(1)

航拍摩崖石刻虎字

采石场留下生态难题

“这里原来是石料山,我做小伢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人在这里开采了。”3月2日,黄石李家坊65岁的张爹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黄石黄荆山自东向西绵延20多公里,曾几何时,黄荆山横亘在黄石城区与山南大冶湖之间,阻碍了两地交流,一度成为黄石向南发展的屏障。

“从李家坊到山南,需要翻过黄荆山的山路才能到达。”张爹爹介绍,其表叔家住在大冶湖畔,每次去表叔家,都要翻山越岭穿过黄荆山才能到达。在张爹爹的印象中,大冶湖盛产一种尖尖嘴巴的小型的针鱼,父母每次去表叔家,都要带些针鱼回来,成了他儿时的美食。表叔去世后,两家人便断了联系,但针鱼的美味,一直留在张爹爹的记忆中。

青铜古都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和“水泥故乡”之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绵延在黄石市中心城区南侧的黄荆山脉,曾经炮声隆隆,烟囱林立,灰尘漫天,采矿、冶炼在为黄石的工业建设铺平道路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2010年,黄石市委、市政府提出,复垦还绿、整治矿山。以开山塘口生态修复为契机,希望通过实施该工程,探索出水土保持为城市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新路子。黄荆山15个塘口生态修复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高度通常在90米以上,坡度多在75至90度,岩石在夏季的极端气温高达80℃,水源匮乏,植物难以生存。

而原来采石场“披绿”工程,因坡度陡峭,成了难题。

书法家带队上山写虎

1950年,黄石虎年建市。2010年,也是黄石建市60周年。披绿有困难,何不在崖上刻一下“虎”字向黄石60岁生日献礼?

黄石城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在黄荆山10号开山塘口的绝壁上雕刻“虎”字,不只是怀想过去、记录现在,更为了寄予未来。

因为这个字是要刻在山上的,需要浑厚大气。黄石书法家们便开始搜集了王羲之、米芾、郭沫若、于右任等历代书法名家所写的“虎”字,考虑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字历来被认为“雅俗共赏”,最符合大众审美。赵孟頫的行书“虎”字,看起来又像“庸”和“寿”,表达的是一种和谐发展、佑福万众的观念和追求,展现虎虎生威的活力和豪情。但翻遍了所有赵孟頫的书帖,却没有找到一个赵体的“虎”字。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评委夏奇星灵机一动,将赵体繁体的“號”字用电脑扫描下来,去掉左边的“号”字,留下右边的“虎”字,再调整“虎”字的比例,使其成为单字。

如此大的单字石刻在全国并不多见,不仅对刻工要求高,因工期短,高空施工风险大,很多施工方望而却步。最终由黄石本土书法家汪敦银组织30多人的施工队,历时3个月才完成。1964年出生的汪敦银是大冶人,业内人士称其“一手老茧,一笔好字”。

汪敦银出生汪仁镇农村,因家中清贫,并没有系统学习过书法,但从小他就对书法感兴趣。读中学时,他的书法水平就已显山露水。1985年,他第一次参加书法培训班,兜里揣着父亲给的30元来到武汉,一边当搬运工,一边挣学费。功夫不负有心人,汪敦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院创作员、大冶市第一、二届十大文化名人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奖。

在接下来的施工中,黄石的书法家们想尽了办法,最后确定用A4纸上的字样,经过平行投影技术,放大600多倍投影在山壁上,再拿着望远镜看指挥着施工,光油漆用了好几吨。

遗憾的是,2020年8月26日,汪敦银因病,带走一身墨香,留下一处震撼人心的书法景观。巨“虎”石刻不仅是黄石的一处独特景观,也是汪敦银留给家乡的印记。

老虎石刻特点(世界最大的虎字走红网络)(2)

摩崖石刻虎字

巨虎见证了黄石蝶变

巨“虎”石刻位于李家坊隧道的入口处,连接黄石城区和黄荆山以南地区,2010年刻成后,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单体汉字。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这个“虎”字怎么看起来不像我认识的“虎”呢?

据了解,“虎”字历史悠久,从甲骨文开始,古人就刻画了栩栩如生的象形“虎”字,记录祖先对猛兽的敬畏。此后随着汉字的演变,“虎”字也一路变化,并且随着一代代书法家的演绎,留下风格万千的模样。

60多年来,黄石由建市之初的沿江地带,逐渐向沿磁湖区域拉伸,实现沿江开发、环磁湖发展的两次跨越。 但,这仍没有解决黄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从1992年贯通“中国第一条农民隧道”——黄思湾隧道,到2004年李家坊隧道建成通车,打开了黄石城市南大门。2011年谈山隧道穿越黄荆山,连通黄金山工业新区;2016年8月31日,月亮山隧道正式通车,中心城区向山南扩展的重要通道打开了,直达园博园的迎宾路贯通了。老城新区,山脉阻隔,一条条隧道穿山而过,铺就黄石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随着黄荆山脉4条公路隧道、1条高铁隧道的建成,黄石启动退城入园,产业、项目、人气在聚集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2013年4月,黄石果敢决策,跨越黄荆山,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如今,大冶湖畔,奥体中心、大冶湖跨湖大桥、园博园……新区渐露芳容,一座45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在大冶湖畔“破土而生”。黄石从“环磁湖时代”走向“环大冶湖时代”。

如今,黄荆山上的“穿山”之举仍在延续。随着黄荆山脉的第6条隧道“百花隧道”(国内首条有轨电车山岭隧道)贯通,一个由“环磁湖”到“环大冶湖”的大城时代,正快步走来。

曾经因开采石料而裸露的山体,经过生态修复已重披“绿衣”,“环境越来越好”成为许多伴湖而居市民的心声。越来越多的碧水青山,正绘制在黄石绿色发展的画卷上。巨“虎”高悬,它将继续见证黄石的发展、蝶变。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