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

蒲剧特技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1)

  在国学家张伯驹撰写的咏戏诗集《红毹纪梦诗注》中,有首诗写道:“跷工甩发并惊奇,帽翅飘来更可师。北乱南昆无此艺,却教绝技出山西。”他在诗后加注:“山西蒲州梆子跷工、甩发、要帽翅称为绝技,小楼、叔岩皆不能为之,独山西梆子能两翅同耍,或单耍右一翅,或单耍左一翅,诚绝技也。”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2)

蒲剧特技大致有五种

  ◆ 一是来自百戏、杂耍的,如杠子、火彩、跷功等;

  ◆ 二是利用服饰装扮的,如翅子、翎子、水袖等;

  ◆ 三是借助道具的,如椅子、扇子、手帕等;

  ◆ 四是夸大和运用生理条件的,如胡子、梢子等;

  ◆ 五是特定情境和特殊需要的,如耍蛤蟆、吃草、拧屁股等。

翅子功

  说到蒲剧特技功,首推蒲剧泰斗阎逢春创造的翅子功。翅子功即帽翅功,指纱帽翅和相帽翅的甩法。1938年,阎逢春在演出中看到父亲阎金环在演《杀驿》时,为表现吴承恩对王老爷的怀念和悲痛感,口发唉声,摇头晃脑,引得帽翅乱动,使他突发灵感,决心下苦功,摸索门道,改造帽翅,苦练甩法,使帽翅由下意识的乱动,变成有意识的甩动。1939年,他在演《杀驿》时,首次运用了甩帽翅功,一会左甩,一会右甩,一会双甩,一会左右单甩,运用自如,一炮打响。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3)

翎子功

  翎子,也叫雉尾,由野鸡尾制成,弹性大,物性强,多为英俊威武的将帅人物头上插戴,有装饰美化人物形象的作用。翎子功又称“耍翎子”,一般的表演动作有望月、抱月、托月、拨云、望云、二龙戏珠、双龙绕海等几十种,主要靠演员单手或双手操作。翎子功还有一种是靠头颈摆动和身段变换,使翎子构成各种姿势及形态的高难度技巧。翎子功多用于吕布、周瑜等人物,表现其惊喜、愤恨、得意、轻佻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其主要耍法有摆、抖、颤、绕、勾、点、竖、甩、打、掏、抹、挽、扳、闻等十几种,尤以竖翎和缠腰打灯花为最难。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4)

梢子功

  梢子功,又名甩发功,系男性角色甩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俗称“梢子”的表演特技,多表现人物惊慌失措、怒愤交加、疼痛难忍以及仓皇逃命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境。甩法有平梢子、十字梢子、走马梢子、双跪转身梢子、前甩、后扬、仰面后甩、挽梢、缠梢和顶天铺地等。其中缠梢和顶天铺地难度较大。“缠梢”即在甩平梢子时,随锣鼓点速度使梢子借惯性自动缠在梢子把上。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5)

胡子功

  胡子功,又称髯口功,即须生或老生运用髯口,使之同形体动作融为一体,来表现、渲染人物的各种心理情绪。具体技法有捋、推、摆、绕、扔、挑、缠、咬、掸、抖、甩、吹、打、摊以及左右单打、双打、花耍等,其中左右单打、双打、花耍技巧性很高,为蒲剧泰斗阎逢春所创。髯口功在蒲剧须生、老生中运用广泛,几乎无戏不用。此特技在广泛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6)

跷子功

  蒲剧过去都是男性演旦角,为了弥补以大脚表现古代女子三寸金莲之不足,便创造了跷子功。跷子功是受春节闹社火时踩高跷的启示,用槐木雕成形似古代女人三寸金莲的跷子扎在脚上,外为花绣鞋,内裹槐木芯,鞋底长95毫米,正好三寸。槐木芯呈梯形,演员的脚几乎是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然后用绑带把脚与跷扎牢,表演时难度极大。据说跷工起源于魏长生。蒲剧艺人会跷工者不少,尤以王存才最为出名。新中国成立后,踩跷因宣扬妇女缠足陋习而被禁止,直到1989年,运城地区蒲剧团优秀旦角演员吉有芳在《刘海砍樵》中饰演由狐狸变来的胡秀英时,才重新发掘了踩跷功。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7)

椅子功

  椅子功,即借助椅子表现人物神态、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外形动作表演,主要分为文椅子和武椅子两种。文椅子用于《挂画》中上椅子挂画、《杀狗》中翻椅子、《杀宫》中蹿椅子等表演,椅子做得比较结实沉稳,分量也重;武椅子用于《通天犀》一类武戏,如青面虎徐世英一类英雄豪杰,不仅有睡椅、卧椅、转椅、腾空蹲椅等表演,还有托椅、扔椅、带椅前翻,翻过后双手举椅等动作,所以此类椅子重量较轻。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8)

杠子功

  为了表现一些侠客、义士、豪杰、大盗飞檐走壁、蹿房越脊、穿梁过柱等行为,在台前竖立1根—3根杠子,杠子多为铁棍,外裹彩带,用绳悬于台前。演员在上面做倒挂金钩、脑后摘瓜、鹞子翻身、金丝缠腕、凤凰展翅、张飞卖肉、苏秦背剑等18种高难度动作,虽曰惊险,在戏中却十分壮观。

担子功

  筱兰香在《桃花媒》中、景雪变在《阴阳河》中皆有担子功的精彩表演。演员担上特制的担子在舞台上走慢步、庖花梆子、跳垛子,表演背闪担换肩、转体旋担等动作,均不用手扶,对剧中人物的造型、神态、舞姿给以有力的烘托。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9)

水袖功

  在蒲剧的不少剧目中,男女演员均有借助水袖的不同运用而反映人物的心理冲动和各种情感。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京剧大师程砚秋指导下,水袖表演更加系统化。80年代蒲剧又吸收了兄弟剧种水袖的优点,尤其是通过《打神告庙》的排练,更使水袖结合人物的感情变化,趋向多样化,水袖功得以丰富和发展。如景雪变在《宇宙锋》中饰演的赵艳容,就运用了水袖功的抖、搭、抓、挑、甩、扬、转、绕、摆、冲、飞、翻等技巧及云手袖、团花袖、单摆转盘袖、直冲展翅飞卷袖等绝活,演活了赵艳容。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10)

鞭子功

  马鞭是戏曲舞台上常用的道具,但蒲剧在《观阵》《杀府》《贩马》等戏中运用的鞭子功极富技巧性和美感。鞭子功的表演一般有上马式、下马式、绊马式、催马式、跨马式、搂马式、打马式、扬鞭式等,通过马鞭的运用配合表演身段可组成千姿百态的优美造型,借以表现不同人物在不同规定情境中的喜、怒、哀、乐情绪。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11)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12)

“梆腔鼻祖”说蒲剧

戏剧根祖

  在戏剧发展史上,河东素有中国戏剧根祖之称。

  戏剧的定义是“以歌舞演故事”,戏剧前身是歌舞、乐曲和说唱。中华民族最早的歌舞、乐曲诞生在河东大地。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13)

  蒲剧电影《窦娥冤》 (资料图)

  据载,黄帝和蚩尤为争运城盐池在涿鹿(今解州)争战时,曾用夔皮作鼓,敲击鼓点,激励将士英勇奋战;舜帝曾在盐池边的卧云岗上抚弹五弦琴,吟唱《南风歌》;春秋战国时,河东民歌《魏风》《唐风》收录入《诗经》,出现了祭神祀天的傩舞;秦汉、三国到南北朝,河东又是散乐、百戏的活跃地区。有运城侯村、北古村出土的汉代百戏楼彩陶文物佐证。

  据《述异记》载,秦汉时,包括运城在内的冀州盛行角力竞技乐舞,名为蚩尤戏;隋唐、五代,戏曲逐渐成形,有了参军戏。唐玄宗设教坊、兴梨园,招收戏曲人才。

  运城闻喜县礼元镇因唐代曾有梨园而得名,是唐玄宗设在河东的“戏剧分校”,现唱戏凹遗址犹存。

  宋金时,河东杂剧盛极一时,有众多戏曲文物和金代古墓砖雕戏俑为证。

  元代是杂剧活动高峰期,河东不仅涌现出大戏剧家关汉卿(解州人),锣鼓杂戏更是红火,至今临猗、万荣还有锣鼓杂戏遗响。

  元末明初,发源于运城蒲州(今永济)的蒲剧已显萌芽。

  明代中期,蒲剧逐渐成熟并唱红京城;清代达到鼎盛。蒲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衍生了众多的梆子剧种,戏剧界公认蒲剧是梆子戏鼻祖。正如运城市楹联文化园关汉卿大戏台对联所写“越千秋岁月,俚歌杂戏传蒲剧,衍生晋雁冀京,誉满梨园,无愧梆腔鼻祖。”

“戏曲之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戏曲这一载体代代相传。

  戏曲大省山西有52个剧种、4000多个剧目,在全国436个剧种,5.2万个剧目中占很大比重。尤以蒲剧历史最久、品位最高、影响最大,被称为“山西四大梆子之首”“中国梆子戏鼻祖”。

  运城被誉为“戏曲之乡”。2008年,在以剧团数量为据的全国梆子戏排名榜上,蒲剧名列第十。

  蒲剧又称大戏、乱弹、勾腔、蒲州梆子。另外,根据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西北各省称蒲剧为山西梆子,河南人称西戏,晋中则称南路戏,东北、京津一带因分不清陕西、蒲州两地语言和腔调,将蒲剧称作秦腔、山陕梆子,又因山陕梆子尾音上挑似勾,也称为“勾腔”。

蒲剧的形成大体上有四种因素:

  一、受元杂剧影响。明初,运城河津杂剧艺人魏敦既唱杂剧,又唱蒲梆,是由杂剧转化为梆子的早期过渡人物。在魏家院上八村和僧楼下八村为争水打官司时,他因艺术影响受明太祖器重,赢了官司。民间流传着“七个举人八个监,打不过魏家一条旦”之传说。

  二、受河东丰富多彩的小剧种影响。像传播教义的道情、万荣清戏、弦儿戏、高调、拉魂戏、皮影戏等都曾影响着蒲剧的形成。

  三、受河曲野啸(指黄河船夫棹歌及民间小调)影响。

  四、山陕梆子的演变。运城和陕西渭南一河之隔,语言相近,来往频繁,山陕梆子即形成于此。清代以后,山陕梆子分流,向西衍变成同州梆子,向东衍变成蒲州梆子。蒲州的王斗斗、李彦堂、屈兴成,同州的中阳儿、双元儿、陕西红等都是既能唱蒲州梆子,又能唱同州梆子的戏曲艺人。

蒲剧起源

  蒲剧由明代初步形成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明成祖“靖难”之后,将失宠犯官、文人尽徙各地,贬为“乐户”,从事贱业,而以蒲州最多,客观上反而推动了蒲剧艺术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早亡,传位长孙朱允炆。后四子燕王朱棣篡夺帝位,号永乐皇帝。许多大臣反对,而以文学博士方孝儒最烈。朱棣要他起草即位诏书,他不仅不写,反而痛骂朱棣。朱棣怒道:“你若不写,灭你九族!”方孝儒说:“十族何惧!”朱棣说:“就灭你十族!”但亲属、近亲只有九族,朱棣杀了方孝儒,诛其九族后,便把方孝儒的学生作为十族流放到蒲州当了乐户。这些人有文才、会编戏,戏文编得有情有趣,戏演得有声有色。黄河三角地带的民间艺术本就高亢豪爽,加之对永乐王朝不满,演的戏辣味十足、慷慨激昂、紧锣密鼓、热闹红火,被老百姓称作“乱弹”。

蒲剧特技(晋南蒲剧特技)(14)

  蒲剧《杀驿》剧照 (资料图)

  后来蒲州唱戏的越来越多,欣赏要求也越来越高,故有“路过蒲州莫高声”之说,并流传:“到了河东,不敢胡哼。唱错戏文,丢人脸红。”

  明嘉靖年间,蒲州人杨博在京,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蒲州带去大批艺人,人称“三斗六升菜籽官”,意即官小,还是假的。戏班中义和班最有名。杨博五十大寿时,编演了杨博保国除奸的《忠保国》歌功颂德,在京城享有盛誉。历史学家吴晗1963年观看晋南蒲剧青年团演出后,写下“嘉靖蒲梆久擅场”“京都又听义和声”的诗句,表明蒲剧艺术源远流长。杨博告老还乡后,蒲剧艺人流散保定、石家庄一带,同当地艺人合作,衍生了河北梆子。

  晋商在全国修建了不少山西会馆和戏台,多请山西乱弹戏班演关公戏。晋商奉关公为武财神,关公又是蒲州解梁人,外地便将乱弹称为蒲州梆子,后简称蒲剧,广为流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