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

文/六神磊磊

听了最新一期得到听书节,很有写一篇的冲动,趁着午饭时间写出来。

昨天夜里,我一边在酒店签唐诗的新书,一边在看得到8·26听书节直播。

看到罗胖在,还有中信出版社的方希老师也在,最近我的《金庸女子图鉴》就是他们家出的,所以格外关注了下。

话说,我听到现场有一位嘉宾对《传统的发明》这本书的解说还不错,就随手转发了一下。

截图证明一下这本书口碑不错,豆瓣8.3分。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2)

但有群友立刻说:

呵呵,看到“听书”两个字,就感觉是想走捷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不自己读而要去听别人讲?

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贾宝玉开开心心给了林黛玉一个鹡鸰香串子,结果林黛玉啐了一口:什么东西,我不要它!

在此,我想说一点不同意见。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真的吗?未必。

欧阳锋读了《九阴真经》百遍,最后真伪都没分出来,读得发癫倒立。

反过来说,别人的讲解就没有意义吗?也未必。郭靖练真经,天竺僧的讲解就帮了大忙。

所以可别太简单下结论。听别人讲书学不到东西吗?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太不是了。

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解读金庸。但事实上,从中学到大学,我把金庸十四部书加起来也读了百遍了,从来没读出什么不同于人的新意来。

是后来忽然读到了刘国重老师的评金,才忽然有种豁然开悟的感觉,觉得这是自己能走的路。如果没有刘先生,多半也就没有我。

这不就是别人讲书、自己受惠的典型例子吗?

远的不说了,就说近些年,也有别人讲书,虽然是片言只语,却给了我很大启发的事。

疫情之前,以色列作家阿莫司·奥兹最后一次来中国,现场讲了《爱与黑暗的故事》,他说了一句话,大意是:

“要是我想明白了的事,就会写成社论;要是我还没想明白的事,就会写成小说。”

这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小说,常常是探讨人类还不确定的那些东西。

再说今年,我自己组织了一个读书的“砖头行动”,结果同读嘉宾的哪怕片言只语,也让我觉得很受益。

讲《红楼梦》,闫红老师说了一句:不要总是带着择偶的心态去读《红楼梦》。

说得太棒了,可说是解释了许许多多人对《红楼梦》的站队、撕扯。

史航老师讲《刀锋》,说了一句:余生皆假期。

这可谓是对《刀锋》这本书的极好的解读和诠释。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说明,别人的解释是有用的,听书是有用的,它有可能让你快速抓到一本书的内核。

读不懂的书非要硬读,像欧阳锋硬读《九阴真经》那样,“斯热确虚……哈虎文钵英……”这种读百遍也没用。在思维遇到障碍的时候,听一听别人的阐释,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搞不好你会发现自己读的根本就是假书、伪经。

那么,什么样的书适合先听别人讲,什么样的书则不建议先听,而是最好先看原著?

我的看法和得到听书节上一些老师说的未必相同。如果相悖,这个号上以我的为准。

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诸如管理方法、思想工具、沟通技巧类的书,可以先听别人讲,不必一开始就去精读原著。

因为这类书的核心,往往是提供一个比较新的思维方法,或是一个前沿的概念、模式,所谓给你“支一招”。而书上其余大部分内容则往往都是在论证这套东西。

好比说《葵花宝典》,第一章,“欲练神功,挥剑自宫”,这八个字就是核心。其余的部分可能大多是论证为什么要挥剑自宫。

对于这类书,你一开始知道它的观点“是什么”就行了,犯不着事无巨细地知道“为什么”,完全可以先听听专业人士的提炼,假如感兴趣,等有了空再去看书。

比如《故事力》《认识商业》《非暴力沟通》,这些书都不错,也都是完全可以先听人讲,然后再自己去补看的。

那么,哪一类书建议先自己看原著,最多是先听一点点提示,等看了原著再来听别人讲的呢?

就是人文、文学类的书籍,像《活着》《三体》这样的文学、故事类的经典。

这一类书籍是要去感受的。它的使命,不是要笃定地告诉你一个概念,不是要教你一句“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而是要你去见证一些人物的命运,感受到他们的感受。

每一个人读《活着》,读出来的东西可能千差万别。

这一类书,如果先去听讲,就容易被套住。并且文学的东西一被归纳、概括,它就可能会坍缩掉,会瞬间干瘪掉,变得索然无味,你甚至连看都不想看了。

比如我说:“《百年孤独》就是一个大家族里几代人纷纷死掉的故事,后来全死光了,生命真的虚无”,你是不是瞬间不想看了?

又比如说《三体》就是地球人反抗外星人,最后全玩完了的故事,逃出来几个地球人,也折腾不出什么幺蛾子。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书马上没意思了?

这一类文学故事类书籍,我建议你先看原著,先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甭管它靠谱也好、离谱也罢,先有个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去听书,和别人的思考做印证。

比如你读了《三体》,可能会觉得里面的人类社会好奇葩啊,大家观念咋都那么极端,而且最后往往是越稳重、靠谱的人赢不了,而越极端、过激的反而总赢麻?

这时候再带着疑惑去听书,比如我听得到上就讲了一个观点,称三体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思想实验大合集”,刘慈欣是希望设定一个极端的情况,然后沿着人类社会真实可能的逻辑推理下去,把可能发的故事写出来。

这时候你也许就恍然大悟,作者只是公平地把人类各种思想都放上去,最后会闹成什么样,完全是从人性本身推演的结果。

现在有个风气是不太好的,就是不思考、先鄙视,大家都喜欢跑到鄙视链里去卡位,抢占上游,踩踏下游。

王朔出新书了,不管过去读不读王朔的,都抢着先去捧,言必称王朔;然后等发现有了一些质疑批评,又觉得风向不对,再次移形卡位,又去抢占鄙视链,“他也写历史小说我就呵呵”。

向来不曾“精读”过原著,却先学会了轻慢别人的讲书;开口就反对“碎片化阅读”,自己却从没有“整体化”阅读过;还没有踏实努力,却先学会了鄙视,我觉得这些都满坑的。

人,不怕在底端默默努力,一点点爬升;就怕在鄙视链里睥睨自雄,一次卡位接一次卡位,卡来卡去,最后卡成了卡夫卡。

当然了,有一说一,听书这件事,贪多贪快,把听书当成了听《世界百大金曲》,也是不好的。

直播里,我看有人问会员卡一天能听几本书,会限制吗?多几本行不行?主播赶紧说不限制不限制,听多少都行。

人家当然只能说不限制——你都是会员了,又愿意听,他干嘛要限制你呢。但是你自己得有个判断,一天听五六本甚至七八本书,恨不得两个月把三千本全听完,没有必要。

贪多嚼不烂,直听得内容和书名都完全对不上号了,就记住一个张无忌和西门吹雪月圆之夜大战凌云峰,这有什么收获呢?

最后贴一个书单,是这次得到听书节投出的十本好书。当然未必是我心里的“十大”,我其实就挺喜欢没胜出的《传统的发明》。

给大家作个参考: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