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之见 海蛎子味 的表演,能走多远(门外之见海蛎子味)

门外之见:“海蛎子味”的表演,能走多远

门外之见 海蛎子味 的表演,能走多远(门外之见海蛎子味)(1)

话剧《闯关西》,是以外地年轻人在大连的打拼为背景,讲述三个年轻人艰辛创业的故事。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坚守与妥协的纠结、笑声与泪水的交融,多层面的表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有些搞笑,有些怪诞。

这篇短文,不是剧评,不涉剧情,不涉理论层面的东西,只是说一点作为本地观众的感觉,是对话剧表演中“海蛎子味”的几个断想,未必够得上一孔之见。

“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瞬间拉近沟通的距离,可以让人陡升亲近感,却着实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功业。

“海蛎子味”自有它恣意挥洒的场所和传承的人群,半个世纪以内不至于灭绝。舞台上尤其是话剧舞台上,还是应该大力推行普通话,哪怕把观众群锁定在大连地区。

如果让杨洪基用“海蛎子味”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让秦海璐用“海蛎子味”演绎《金陵秘事》中的越剧皇后白燕燕,可能有笑点,但绝对不会有美感。

门外之见 海蛎子味 的表演,能走多远(门外之见海蛎子味)(2)

我崇敬郭明义,可是每在电视上听到“郭撒之(傻子)”、“快乐之几(自己)”,总觉得别扭,尽管无损于郭明义的高贵品德。

假如有人非得拔犟眼,和越剧、沪剧、粤剧、豫剧、川剧、秦腔什么的去比,我说还真就比不了,甚至没有可比性。别忘了,大连只是个百十年的年轻城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虽然已偏离了鲁迅的原味,彰显着过度的自信,但也还说得过去;倘若说“大连的就是中国的”,这就不仅是坐井观天了。

不是说方言土语绝对不能上舞台,塑造角色的特殊需要包括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种的念白与行腔都离不开方言土语。如果单纯把“海蛎子味”作为噱头,赚取笑声、掌声的话就流俗了。有一本地人都熟悉的演员,近几年时在央视以“海蛎子味”亮声露脸,不知给大连争光几许。

门外之见 海蛎子味 的表演,能走多远(门外之见海蛎子味)(3)

我在此地活了大半辈子,说话也是“海蛎子味”,但我要求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不再说这种“海蛎子味”的话。说实话,“海蛎子味”还真不如“大碴子味”。别说我不爱家乡,我希望家乡的一切都美好。

改开之初,“鸟语”风行一时,如今已成偃旗息鼓之势;同样,“海蛎子味儿”的话剧表演,能走多远?

2014-02-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