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能明白什么(浅浅解读为人处事)

我们都在长大,我们终将走向社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人处事能明白什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人处事能明白什么(浅浅解读为人处事)

为人处事能明白什么

我们都在长大,我们终将走向社会。

李雪健老师在少帅中有句经典的台词:江湖不是打打杀杀,那是人情世故。

那么人情世故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怎样更好地外化于行动呢?

我暂且将这样的人情世故理解为——为人处事。

那么,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不一样的”为人处事“。

01 为人

这两个字应该怎么念?很多人会读成“wéi rén”,但其实我今天更想把它读成“wèi rén”。

余华老师有部很严肃幽暗的小说,叫《许三观卖血记》,故事我想大家都清楚,但背后隐藏的东西,我想了解的人会比较少——今天的我们,不再关心别人了。

所以,我想到中学课本政治书中的一个价值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自己在填写试卷的时候,写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时自己的认知中,貌似除了前后顺序不同外,这个答案也没有错误。

后来老师很耐心地向我解释:我的答案讲述的是别人要先奉献于我,我才会奉献于他人;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的传统中强调的是甘于自我奉献、不求回报。所以我的答案看似形同,实则鸡肋。

所以,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懂人情世故,首先需要有一个心态,一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和时空允许的条件下主动奉献自己、帮助他人的心态。在今天,这样的心态像金子一般可贵。

因为我们变得不再关心身边的人了,就像非法卖血这样存在了多年的幽暗社会现象,也只有后来的余华老师将其细致、深刻地描绘出来。

奉献,并不是让我们去讨好,因为阿德勒心理学中强调——贡献感——我们要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可自己,我们的存在对身边人有价值、我们拥有给予他人帮助的能力。

所以,做一个懂得“wèi rén”的现代人,其实是包含于“wéi rén“中的。

再谈谈大家认知中的“wéi rén”吧!关于这一点,我只想强调一个东西——优先级。

成为一个“人”的优先级要远远超过一个人做事、处理事情的能力。

中秋在家养伤的时候,家里有客人来吃饭,就会聊到一些事情,很多时候自己会听不下去。

一个连自己独自一人生活在养老院的老母亲都不愿意照看的人,因为儿子能赚点小钱、自己有点能力,竟然被一些人吹捧成“好样的”“活起来了”……我也不知道是自己天真还是自己的长辈们其实颠倒是非了。

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一个不照看自己耄耋之年的母亲的人,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了。哪怕你事业再成功、家庭再美满,优先级也加错了地方。

因此,为人的优先级,要大于处事。

所以罗老师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偶像,缺的是榜样。因为我们之所以会追从偶像,反映的其实更多是对处事能力层级的崇拜,但成为榜样,为人的优先级要大于处事能力,但更多情况往往是榜样德艺双馨、全面开花。可基础,永远是为人。

尽管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是我们顶礼膜拜的股市大亨,但接触过他们的人都对其谦逊、正直、诚实的品质印象深刻、赞不绝口。

想要更好地为人,从学会奉献开始。

02 处事

这次我们就先谈谈大家认知中的处事吧!

过去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殊不知,这里的“师“指的是教授给我们生存技能的师父,而不是指在象牙塔内教授给我们知识的老师。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书本知识拟合过度的时代远远达不到直接变现的目标。

所以,一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极其的重要,往小了说可以影响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正常生存;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

我们通常意义上讲诉的学习,正是提升我们个人硬实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大学,根据学生们不一样的个人兴趣,开设了不同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某个领域的硬实力会提升;闲暇时间,有的人还会阅读一些书籍或者是文章来拓宽自己的认知,我们可能因此在心理学、经济学和脑科学领域建立实力基础。

但今天我更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谈谈“处事”。

“处”字除了大众认知中处理的意思,在今天,它有另一个意思也许更有意义——相处。

太多的声音教授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书籍、播客、演讲、电影……我们在一步步努力默默向上游时,却发现许多时候自己并不开心。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不缺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更加缺乏的是另一种能力——与事情相处、共存的能力。

大学校园里,迷茫、内耗是学生的常态,太多的人一心想要追寻那个所谓标准的答案,但殊不知,有太多的问题极具特殊性、广泛性,它没有我们所谓标准的答案。

就像哲学世界里的经典三问: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从雅典文明璀璨的时代延续至今,都没有大一统的标准答案。还有有关幸福和真善美的讨论。

于是乎,没有标准答案指引的我们,常常陷入两极化的极端主义中:要么干脆选择长久摆烂、放浪形骸;要么用忙碌麻醉自己、感动自己。

这样的做法其实都欠妥当,因为我们没有解决问题的源头,也就是没有找到自己迷茫、焦虑、内耗的真正原因。

但我刚正好说过,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所以,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貌似是相悖的、矛盾的、无解的。

近来我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感受:我们很多时候总怀着“经验主义”去学习、去思考、去工作、去长大……也就是用自己过去的积累或者是从书本和其他途径学习的他人的积累来解决自己当下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没有效果的或者说效果不明显。

阿德勒心理学里说:心智成熟,需要的是“目的论”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原因论”。

就像我在高考前有朋友问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高考?有的人回答——我想要与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有的人回答——爸爸妈妈报名让我在这个学校上课、不允许我做别的事情,所以我不得不参加高考。

毫无疑问,这里面有一个基于目的论的回答,有一个基于原因论的回答。

从目的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会产生一个刚性的压力——我们有未完成的事。所以我们会产生一种内源的驱动力去思考、去探索、去成长,这样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得到开发,我们会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可如果我们还处在原因论的成长陷阱中,我们会成为一个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也就不能锻炼自己与问题相处的能力。

就像昨天,得知我奉为榜样的学姐保研到自己心仪的研究生院校,讲实话,我的心心情有点复杂,不单单只有纯粹的开心和祝福。

祝福,是衷心的!因为在这个竞争极端激烈的时代,收获如意的回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祝福是送给学姐那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奋斗时光,她值得!

但紧接着,一股莫名的压力席卷而来——学姐的成果会鞭策自己产生一些冲击和新的思考!会再一次审视当下的自己—,有没有偏离轨道、有没有自我感动、有没有愧对时光、有没有停止长大、有没有逃避挑战……

我想,自己又得与这种感觉相处着去做很多事情,答案才会渐渐地显现。

所以,很多问题,并不是从出现、给自己带来困扰后就会找寻到可以根治的答案,我们要培养能够与问题相处的能力,生活的幸福感定会大大提升。

记得很久以前很喜欢逛知乎论坛,那时的知乎很干净、很纯粹,有个问题很吸引我:真正成熟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到今天我都记得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一个人的大脑中能够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认知,但不影响到平日里正常的生活事项,就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成熟。

我想,学会与问题、事情相处,才能真正让自己的情绪弹性和能力区间获得成长,要不然,我们永远像个定时炸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