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

剃头担子

文/王小虎 方言诵读/李保凤

音频作品为长安融媒

“颂您一个长安”栏目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眼,又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民间有“剃龙头”的风俗,所以进理发店的人特别多。看着排队等候理发的男男女女,我想起了过去游村串乡、街道摆摊的剃头担子。这个行当旧时候是被人瞧不起的,属下九流,但每个人又离不开。从网上查阅,剃头是从清朝开始的。满人的发式是将前半个头剃光,后半个头留一根长长的辫子,汉人把它叫阴阳头。汉族男人成年之后将头发绾成发髻而冠之,这种发式沿袭了几个朝代。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对汉族进行同化,明令汉族男人改变留"全发"的习俗,剃头梳辫子以示归顺清朝,否则就以反抗朝廷罪而被处死。从此,便有了剃头这个行当,一直延续至今。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2)

晚清剃头匠

剃头担子之所以称为担子,它是一个行走的行当,整天游村串街上门服务。后来才有了摆摊的,还有开店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杜曲街上就有一家理发铺,是杜曲商店辖下的合作店组。店里有四五个师傅,都是一身整洁的白大褂,胸前兜里插一把剃头刀,有模有样的。铺子里最早是木头带扶手的座椅,后背能放下,但下边得有一个木棍撑着。后来换成了铁椅子,坐垫后背都是软包装,能旋转能升降,后背放下也不用支撑。但由于收费高,有些农村人消费不起,还是愿意找剃头担子理头。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3)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4)

上世纪80年代西安城墙根的剃头师傅

每每“二五八”杜曲逢集,就有人挑着剃头担子来街上摆摊。他们担子一头挑的是四条腿的木凳,呈梯形的凳腿中间夹着三层抽屉,里头放着围布和剃头工具;另一头挑着脸盆架子,中间放着火炉,上面放一热水桶和洗脸的铜盆,这也就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那句话的来历。他们摆摊的地方是固定的,就在我家对面台阶上的大榆树下。到了放下担子,他们会先用包谷轴把炉子火就着,然后用桶打来水放在上面烧热。如果是热天,还会撑起一个布帐子遮荫凉。一切收拾停当,他们便开始抽着旱烟磨着剃头刀,静等顾客上门。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5)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6)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7)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8)

上世纪80年代的国营理发店

剃头看着简单,其实有很高的技术。每个师傅入门,首先要学的就是剃头。有一个笑话故事,说是有个人学剃头的时候不敢在真人头上开刀,就用西瓜来代替。每次练完手,他就把剃头刀随手往瓜上一扎。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学成后第一次摆摊,在给一位老汉剃完头,他习惯性地把刀子往人家头上一扎,结果惹下了大祸。他不但给人家看了伤花了钱,还吃了官司。当然,我们街道摆摊的几个师傅是没出过这样事情的。那时候来剃头的基本都是男的,再就是娃们的。人来了坐下,剃头师傅给你系上围布,然后把剃刀在剃刀布上来回鐾几下。早先的剃头刀是铁匠铺打的,刀身宽而短,刀背厚刀刃薄,一个圆木把,可以折叠。样子虽然笨拙老土,但用起来是很锋利的。一般不到十分钟,一个头就剃完了。但这只是剃头的一个内容,下来还要刮脸、刮胡子、剪鼻毛、掏耳屎,这些都是很细致的活。特别是刮胡子,他要用热毛巾敷在你的嘴上,反复三次后才动刀子。不过,他们是一条毛巾反复使用,颜色黑不拉几还有股味,很不好闻。而且刮胡子是考验手上功夫的,弄不好就会把嘴唇或者下巴刮破出血,往往会引起纠纷。在杜曲街道摆摊剃头的有个李师,他剃完头还会给你按摩,说是“放火”。顾客坐在凳子上,他先给顾客提肩、揉大椎穴,然后左手托着顾客的下巴,右手托着顾客的后脑,将顾客的头左右轻摇几下,接着用劲往上一提,“嚓”的一声响后,顾客就顿感脑袋转动自如了,浑身轻松。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9)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0)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1)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2)

“马马鬃”发型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3)

夹头发的手推子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4)

那时候,来剃头的有一部分是娃们的。他们的发型很特别,只在头顶囟门上留一绺头发,其他地方都剃光,人们叫“马马鬃”。但娃们年龄小,皮肤嫩,还不好好配合。师傅技术稍微不好,就会弄伤娃们头皮,惹得娃大哭。特别是后来理头开始用手推子,推头的时候就经常夹头发。改用电推子后,还是经常夹头发。一夹头发,电推子就“嘎嘎”叫唤。师傅就把电推子拆开,鼓捣一下,滴一点油又能使唤一会儿。可推一会儿,推子又会“嘎嘎”叫,夹人头发。小时候,我就最怕推头。那时父母每次让我去理发,我总是拧跐不想去。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电推子也越来越先进,质量越来越好,夹头发的现象就没有再出现。可剃头担子随着社会发展也销声匿迹了,随即兴起的是“从头做起”“头领之地”“一剪梅”“一剪钟情”“丝丝发艺”,林林总总的美发厅、发廊、发艺馆满大街都是。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5)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6)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7)

有一次,我懵懵懂懂地走进一家美发厅想推头,人家说这里剪头不推头。弄得我很尴尬,不知是自己老了还是时代快了。自己出来纳闷了半天,怎么美发厅就不推头呢?还有一次,我看一家发廊装修得很高档,就进去理了个发。理完,我说把胡子刮一下吧。人家说,我们这里只理头,不刮胡子,没工具。一句话,让我又长了见识。那时候,我就很怀念过去的剃头担子,他们上门服务还收费低,但一直没有碰到过。前一向,我在城南公园散步,无意间却看到那里摆了一个剃头担子,师傅是个女的。我感到一阵惊喜,没想到这个老行当还没有泯灭。当时摊子跟前围了三四个人,应该生意还不错。我想着过几天一定要光顾这个剃头担子,品味一下逝去的岁月,感受已经远去的惬意时光。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8)

作者简介:

王小虎,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长安区政协文史员、长安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长安油画院艺术顾问,曾有近百篇散文、小说发表于《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长安开发》《秦岭》等多种报刊杂志,报告文学《独臂愚公》获《人民文学》征文优秀奖,出版散文集《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创作长篇小说《别把村官不当干部》各一部。

剃头的文艺说法(原创散文陕西方言语音)(19)

诵读者简介:

李保凤,出生在秦岭山下潏河畔。喜欢诵读,热爱旅游。希望在声音的世界里,传播正能量,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

图文编辑/音频制作:雨霏

出品:西安市长安区融媒体中心

“颂”您一个长安栏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