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入伏养生知识(今日出伏老话说)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感觉到凉意,尤其是早晚上下班的时候,穿着短袖骑车,感觉有点冷。炎热的天气还历历在目,没想到一转眼就变冷了,不得不说天气变化真快。但是大家翻看日历就知道,今天出伏,怪不得温度降了下来,看来三伏天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关于出伏日的谚语,了解一下
“雨淋出伏日,四十五天雨”
如果当天下雨天,预示着从现在到十月上旬都以雨天为主。此时农作物陆续开始结果了,如果一直下雨没有好天气,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到时候结出的果实就会很小很干。
雨水过多还会让农作物烂根,甚至导致农田被淹没,让老百姓这一年都白忙活了。阴雨天空气潮湿,对于已经收获的谷物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谷物受潮容易发霉,滋生有毒的黄曲霉素,这种谷物是没法吃的。
由此可见,出伏这天下雨并不是什么好事。
“出伏晴天日,八月田要干”
如果出伏日没有下雨,那么这是一个好兆头,说明接下来的日子大部分都是好天气。秋日阳光洒在农作物身上,保持田地表面干燥,进入收获旺季,在这样环境中长出来的谷物才是粒粒饱满干燥的,不容易生虫。
农作物生长受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同样如此。出伏后将迎来“善变”30天,此时温度波动大,人们很容易感冒生病,而且气温变化还会导致血管收缩,对血压造成影响,如果有心血管疾病,一定要积极预防。秋季养生有讲究,看看老话“四不做、三不吃、防两病”,具体是说什么。
老话说“四不做,三不吃,防两病”,具体是什么意思?
“防两病”——中风、心梗
温度变化和血压联系紧密,温度下降一度,收缩压上升1.3mmHg,而且交感神经比较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高。
工作再忙都要关注身体健康,出现肢体无力、舌头伸不直、嘴歪等情况时,及时向身边人呼救,可能是脑血管破裂或堵塞了,要及时疏通。
入秋后出门运动要做好保温工作,避免受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如果神经突然兴奋,血压往上跑,很容易诱发心梗。运动时感觉胸痛、肩痛、牙痛、恶心、冒冷汗、心悸,要及时停下来休息,拨打急救电话。
平时要关注天气情况,发现早晚温差大时要准备一个外套,头发稀少的中老年人应佩戴帽子。运动要舒缓平稳,不宜过度激烈,如果当天感冒生病,最好在家休养,等康复后再运动。监测血压、血脂情况,发现指标上升及时治疗。
“三不吃”——不吃西瓜、丝瓜、生姜
过了一个苦夏很多人都瘦了,现在温度慢慢下降了,人的食欲逐渐增强,大家都想着法儿进补。有三种食物不宜继续食用,不利于秋季养生。
西瓜寒性大,水分多,食用过多会腹泻、尿多,导致脾胃虚寒。而且入秋后西瓜渐渐下市,它的口感和夏天相比相差很多,没有那么甜,还是少吃为好。入秋后要开始滋养脾胃,为寒冬做准备,而秋瓜容易坏肚,不利于消化道健康。
农村里几乎家家院子旁都种着丝瓜,但是到了秋天后,丝瓜越来越粗,越来越老,里面的种子很大,口感不好,不适合继续吃了,不如留着结丝瓜瓤,拿来刷锅洗碗。
秋天温度下降,但是燥热之气却加重了,嘴唇、皮肤都容易干,心情也会烦躁,此时不适合再吃生姜,会加重燥热。平时炒菜、烧汤要注意一点,不要放太多生姜。
“四不做”——不熬夜、不受冻、不受累、不操心
要改掉夏季熬夜的习惯,晚上早点睡,尽量在11点前入睡。缺觉的人白天容易疲乏,还容易烦躁,血压也不太平稳,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秋季不要受冻,老年人要注意腹部、头部保暖,因为老年人的血管缺乏弹性,脾胃比较虚弱,一旦受冻就容易腹泻,血管也会收缩,对心脏和大脑都有危险。
应劳逸结合,减少繁重的体力劳动,否则容易消耗过多的阳气。秋季要适当收敛,为寒冬积蓄能量,这样体质才会好,不容易生病。运动方面也要注意,不可过于劳累,选择太极拳、骑车、慢跑等舒缓的运动比较合适。
秋凉、秋郁都会让人心情不好,滋生负面情绪,总是忍不住担心:孩子会不会生病?自己的老毛病会不会犯了?要不要吃点保健品?越是操心越是觉得不顺心,找不到节奏,不如顺其自然。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特点,秋季的特点就是阳气减少、天气干燥、温度多变,所以这个阶段人很容易生病,情绪也会低落、烦躁,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注意预防和调节,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平时要多喝水,注意休息,感觉身体不舒服时要适当休息,不要硬抗,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出现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一定要响起警钟,不要耽误。
#今日出伏#
参考资料:
[1]世界心脏日 | 秋季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健康沈阳.2021-09-29
[2]秋季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 持续胸痛要立刻就医·北青网.2018-10-09
[3]「新闻早茶」今日出伏,即将迎来最“凶险”的30天!还有这些热点……·河北新闻网.2022-08-2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