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

推荐: 成语说东周之上烝下报:娶父妾抢子妻,卫宣公如同禽兽

今年的腊八节是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农历丁酉年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1)

(一)起源

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秦代起,官方将“蜡”字写成“腊”字,可能更加强调祭祀的成分。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2)

《说文》曰:形声。从肉,巤( liè)声。本义为年终祭祀。

所以,腊,是一种祭祀。换一种说法,古代十二月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叫“腊”。

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3)

后来,“腊”这种活动又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大致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逐疫迎春”。

(二)腊八节习俗文化

我国各地庆祝腊八的习俗各有不同,但都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耳熟能详的腊八粥,这些腊八的食俗你都知道吗?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4)

(1)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作点染。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据说始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当时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的。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5)

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

后来,官府、宫廷和寺庙,还有富裕之家,当作一种行善积德的方式,从官方到民间,逐渐形成一种习俗。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6)

再后来,古人改良腊八粥,并赋予了新的寓意。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将小米、栗子、杏仁、瓜子、花生等彻夜熬制,一直熬到天亮。

熬好后的腊八粥香糯浓稠,或供在桌前敬神祭祖,或分赠亲友正午前送出,或赠送穷人行善积德。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7)

(2)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8)

当然,现在这种习俗几乎消失了。目前环境与古时候无法比,从健康角度,还是不要去尝试为好。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9)

(3)打腊鼓

古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中国民间自古以来便有打腊鼓的习俗。通常是在腊日,或腊日前一天,村民集会,击鼓驱疫。

届时,人们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敲击细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赶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

旧时,农业生产落后,冬日送肥保温防寒是确保来年丰收的重要措施。故而腊日打腊鼓还有击鼓催春的农事之意。谚语道:“腊鼓动,农人奋。”

腊日一过,农民便忙于运肥上田,为新春的耕作开始着手进行准备。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10)

(4)请家畜

在河北省南部(其他地方也有)旧时还有“请”家畜、家禽吃腊八粥的习俗。

每到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一定多煮些粥,除人吃之外,家中饲养的“马、牛、羊、鸡、犬、猪”六畜,也全给一份吃。

据当地人传一说,腊八这天,玉皇大帝照例要派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管理六畜的众神下界,查访人间对待六畜是否爱护。

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见人们和他们的同类得以共享腊八粥,便很高兴,回到天上奏明玉帝,玉皇就会给人们降福。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11)

(5)腊八蒜

泡腊八蒜,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用老陈醋泡蒜。等过了十几天,由于醋的浸泡,蒜变成了好看的碧绿色。

其实,腊八蒜与“腊八算”谐音,意为腊月初八算账。一家人把一年的收支、盈亏计算清楚,该还债的准备还债。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12)

(腊八蒜凤爪)

(三)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节的习惯(小孩小孩你别馋)(13)

文化丨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古人的过年方式你知道多少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关注、点赞、转发,欢迎参与评论,说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