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

张玉昌|文

在文物鉴定中,许多人都会对文物上出现简体字的古代艺术品提出质疑,甚至直接判定其为仿造赝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判断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因为年龄原因。时至今日,许多人都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从上学起就形成一个固定的观念,那就是简体字是从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之后,国内才开始使用的,在中国古代不可能有简体字。

二是受文化知识、阅历和经验限制的原因。许多人习惯性地认为,从56年开始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是古今分界线,文物上出现简体字是造假者的失误。

究竟中国古代有没有简体字呢?我们还是从文字发展史谈起吧。

目前发现中国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一直发展到汉代才定型,延续至今,所以被称为“汉字”。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1909年,陆费逵先生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

陆费逵先生(1886年-1941年)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

一、在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中都有简体字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庆株先生,曾对汉字发展史做过如下论述: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

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

《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专家考证其中388个字的来源:

汉代及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

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

唐代及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

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

清代及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

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

民国及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

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1以下为书法家创造的简体字

1在楷书字帖中有下列简体字

唐朝宰相、书法家褚遂良(596年~659年)书《雁塔圣教序》中用过下列简体字:

盖、弥、净、箧、纲、随。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558年~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用过下列简体字:

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

(2)在草书字帖中有下列简体字

汉朝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在《急就章》中用过下列简体字:

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3)

汉代砖刻《急就章》

据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

晋朝王羲之笔帖中用过下列简体字:

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4)

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

晋朝王羲之七子王献之笔帖中用过下列简体字:

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3)在行书字帖中有下列简体字

晋朝王羲之用过下列简体字:

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5)

东晋“书圣”王羲之

(303年—361年)

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用过下列简体字:

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6)

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人的

欧阳询(557年—641年)

唐朝书法家虞世南(558年~638年)用过下列简体字:

来、问、礼、绝、维。

宋朝大文豪苏轼用过下列简体字:

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7)

宋朝 大文豪苏轼

(1037年—1101年)

元朝书法家赵孟頫(1254年—1332年)用过下列简体字:

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1555年—1636年)用过的简体字:

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用过下列简体字:

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8)

清朝 著名书画家郑板桥

(1693年—1765年)

2、以下为民间创造的简体字

敦煌出土文献中的简体字有:

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民间造的,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

二、简体字正式推广的时间记载

1909年,陆费逵先生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它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先生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先生、黎锦熙先生、杨树达先生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他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先生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先生、李家瑞先生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先生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先生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先生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先生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民国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9)

民国大师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钱玄同先生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0)

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1936年10月,容庚先生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先生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抗战爆发后,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解放区继续发展推广。

1950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1)

1956年2月第1版《汉字简化方案》

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目前国内的用字标准。

三、仅举下列有简体字的文物实例

1、东晋“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中竟有102个简体字。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2)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可谓惊人,能因为有这么多简体字就判定它为赝品吗?

2、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有简体字“东、马”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3)

3、东魏《丘道匠造像题记》中有简体字“无”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4)

4、隋朝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简体字“实”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5)

5、唐朝书法家怀素《自叙帖》中有简体字“为”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6)

6、唐朝书法家柳公权《金刚经》中有简体字“礼”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7)

7、唐朝银酒注上有简体字“号”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8)

1958年西安西郊出土的中晚唐时期的银酒注,银盘上面的铭文“宣徽酒坊宇字号”的“号”字,也是简体字,并非繁体的“號”字。

8、宋徽宗赵佶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中有简体字“无”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19)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0)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1)

在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拜亭内,立有宋徽宗赵佶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碑文中“統御神霄,監視萬國,无疆之休”、“摹勒立石,以垂无穷”两句中的“无”字,全是简体字。

9、北宋白釉珍珠地划花枕上有简体字“国”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2)

北宋 “家国永安”铭

白釉珍珠地划花枕

大英博物馆藏

因枕面上有简体“国”字,被许多人对此枕真伪产生质疑。现从国字俗体字的多种字形图上验证,是当时窑工用俗体国字所刻而成。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3)

方框里面是“王”而非“玉”,这个字就是俗体字“国”,繁体写作“國”。少一点的囯字意思为:方圆之中有“王”才称为“囯”,“王在囯中”。古代俗体字中,出名的不少,名气最大、民间更欢迎的,这个字是其中之一。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4)

“国”俗体字的多种字形图

10、金代大铁钟铭文中有59个简体字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5)

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

1994年9月3日,《陕西日报》报道,陕西渭北澄城县,发现了一口距今800多年的金代大铁钟,钟体铭文中有162个简体字。删除重复使用的共计59个,如:济、荣、坚、张、颉、场、帧、蟮、取、弥、釉、嬗、谕、醮、占、盟、拢、等等。

11、元代忽必烈圣旨金牌上有简体字“号”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6)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7)

元代 忽必烈圣旨金牌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藏

1961年的一天,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索伦镇索伦屯附近的黑山头,一位姓李的农民捡到一个金牌。在金牌端的圆穿缘上錾刻“张字九十六号”6个汉字,其中“号”字系“號”字的简体字,因而此牌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后经内蒙古大学副校长 包祥教授鉴定,是元代忽必烈圣旨金牌,并对金牌上面的八思巴文,用汉语进行了翻译: “靠长生天的气力,皇帝的命号是神圣的,谁若不从问罪至死 ”。幸有老教授识别文物,才是金牌幸存至今。

12、明朝冯梦龙著《警世通言》中有许多简体字

各种文物的保真度(有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吗)(28)

明朝 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刊印本

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撰集的著名小说“三言二拍”之一《警世通言》是正式刊印的,其中也有许多简体字。

上图中简体字不少,与现代简化汉字形体并不完全一致。仅其中“有诗四句:齐国曾生一孟尝,晋朝镇恶又高强。五行偏我遭时蹇,欲向星家问短长”中,就可见“齊、國、晉、惡、問”等字的简体字。

四、在文物鉴定中,单纯的以简体字辩真伪是片面的

文物鉴定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很深厚的知识功底。应采取“宏观定年代,微观判真伪”的方法,全方位地去分析判断一件文物的真伪。仅靠单纯的某科某类知识或老经验,很难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

以简体字辩真伪,只是一种鉴别方法。认为文物上凡是有繁体字的都是真品,凡是有几个简体字的都是赝品观点过于片面。当然,对整篇皆为简体字的文物确实需要谨慎对待。因为文物鉴定就是要根据各方面因素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文物鉴定中,一些人意识不到自己对汉字发展史的知识修养不足,就将有简体字的文物都当成赝品全部否定,确实不妥。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提高,以改变“以繁简、分古今”的思维定式。学无止境,在浩瀚的历史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更需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

(文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资料和图片,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关注艺条 欢迎转发分享

作者简介

张玉昌

艺条微信公众号创始人,资深艺术品投资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深圳文交所艺术顾问,现任豫记文化艺术院院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涉足收藏,亲历了中国收藏界和艺术品市场兴起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对高古陶瓷、古代石雕、翡翠玉石、名家字画、崖柏等收藏实战中,感悟至深。

推荐阅读

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之五

在文物鉴定中 以“老、普、残”和“国外认可”为标准的错误观点

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之四

以“民间无国宝”为鉴定标准的错误观点

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之三

以“不可能”为鉴定标准的错误观点

对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的分析之二

以“无同类馆藏品”为鉴定标准的错误观点

对文物鉴定中六大错误观点的分析之一

以“数量论”为鉴定标准的错误观点

“民间有国宝”系列文章之十五

从蛮子营47件窖藏,谈民藏汝瓷

对汝窑六大错误理论的分析

高古瓷是一座被政策封存的金矿

“民间有国宝”系列文章之五

农民从红薯窖挖出一青釉小洗,从此揭开了汝窑遗址的千古之谜

揭开陶瓷史上千古之谜?“北宋官窑”可能在鲁山段店

北方最大的民窑系磁州窑瓷器鉴赏

观木闻香赏崖柏之五 崖柏发展前景分析

观木闻香赏崖柏之三 崖柏鉴赏

马刚 一个从中国诗歌和象棋之乡走出来的油画家

钱绍武先生是无锡“名门望族”钱家中唯一的艺术家

范曾先生最敬佩的艺术大师是谁?就是钱绍武先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