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

我过往投资时常犯的错

这个错误,这些年我已经慢慢纠正了。

不过前段时间,有个同事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所以我也来了兴致,想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2)

事情要从两个牛×的投资逻辑说起——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3)

Part 1 两个投资逻辑

有部美剧叫《硅谷》,讲的是硅谷创投圈的故事。

第一季里头有这么个桥段——

某奇葩投资人让下属把汉堡王的所有产品都买了一份。

他发现,汉堡王数十亿个汉堡上都撒了堆芝麻。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4)

然后他发现,全球三大芝麻供应商的其中两个(缅甸和巴西)都有周期蝉的存在。

缅甸的蝉灾每13年一次;巴西的每17年一次。

下一年,两国的蝉灾会同时发生,这是221年一遇的现象。

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而另一个主要芝麻出口国印尼明年则没有蝉灾。

看来到时候它们的芝麻会很抢手。

所以这个投资人买入了还没开始上涨的印尼芝麻期货,赚了几千万美金。

看完这个案例,我想到了学生年代我看过的一本书——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5)

里头有这么个案例——

有投资者留意到巴西久旱逢甘霖。

而巴西同时是全球最大的咖啡出口国。

脱离旱情后,咖啡的产量会增加,同时咖啡的价格会被砸下来。

这对星巴克是一件好事:咖啡采购成本会下降,利润因此会上来。

所以这个投资者买入了星巴克股票。

类似的投资逻辑很多,基本上可以总结为——

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现象,经过多步推理后,找到一个赚钱的机会。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6)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7)

在我第一次看到《如果巴西下雨就买星巴克股票》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就像是看魔术表演一样,觉得超级无敌酷!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8)

然后我就有样学样,开始了——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9)

Part 2 我的傻×推导

看完那本书后,我开始有个奇怪的习惯——

我尝试去放大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微观事实,开始去做一连串的推导。

很多报纸上过往我会觉得平平无奇的新闻,我也给它们赋予了额外的意义。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0)

当时,我看到一个新闻——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1)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推导——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2)

然后我很兴奋地拿着这个逻辑,跑去一个好朋友(某投行经济学家)那儿找她讨论。

她看了下我的推论后,不失礼貌地否定了我的结论——

「你这个推导链条太长了吧,前提条件离结论太远了」

我当时还有点忿忿不平。

不过现在看,还好当时没去交易,不然可能会亏得很惨。

因为这些年我总算是读了不少书,开始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框架。

我发现,当年的整个逻辑链的推导,其实犯了一个行为经济学里头超级无敌常见的一个逻辑谬误——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3)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4)

Part 3 滑坡谬误

所谓「滑坡谬误」,就是使用了一连串的因果推论,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夸大了每一个环节的因果关系,所以得到了一个不那么靠谱的结论。

举个夸张一点的例子你就懂了——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5)

于是我们得出了「如果我不好好学习,人类就会灭亡」的结论…

之所以结论会有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个推导主要是基于联想去作出假设,但是没有去验证每一个假设。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6)

实际上,链条上的每个环节成立的概率并不一定是100%

首先,有可能是影响后置环节的因素并不唯一

比如前面的例子,学生能不能毕业,跟是不是有在好好学习有关,也跟本身的天赋、特长和品行等因素有关。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7)

环节不成立也有可能是因为,常识与专业知识可能并不一致。

比如我们的常识会认为,如果老师没心思教学,那么学生受教育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但是某些实践结果表明,老师「放养」学生,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而会更强,学习效果会更好。

比如我以前跟大家提过一个叫做「42」的学校——

这个学校的学生每天都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

学生每天早上 8:42 时会收到一道问题。

学校没有老师,你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查书、问同学,穷尽各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42」硅谷分校的毕业生被Twitter、Snapchat等公司哄抢,因为这些学生特别擅长「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当年的推论就很有问题——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8)

① 亚马逊丛林覆盖六个国家,干旱的地方一定覆盖巴西的部分吗?

② 巴西每年出口树木数量,一定跟当地树木存活率挂钩吗?

③ 我国从巴西进口的木材足够多吗?是否多到可以动摇价格?(实际上我们大多木材来自俄罗斯、新西兰和部分欧洲国家)

④ 造纸一定要用木材吗?原料价格上涨是否会传导到下游?(除了木材,也可以用草/麻/苇/蔗/竹/破布等,而价格是否能传导也跟产业链环节的集中度有关)

⑤ 纸价上涨能不能覆盖原材料上涨?对A股的纸业股票一定是利好吗?(也有可能纸价涨得没有原料涨得多,而且纸价上涨也可能会拉低整体销量)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19)

最一开始的两个投资逻辑也有问题——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20)

① 周期蝉一定会影响芝麻产量吗?(实际上周期蝉存在时间只有4~6周,而且防治方法极其简单,对农作物影响不大)

② 其他两地芝麻减产,三大产地以外的芝麻能否补位?(扩产能是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芝麻变贵是否会让汉堡王等需求方改产品?(变成无芝麻版本,也就是要考量需求的弹性)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21)

① 下大雨是一次性的还是持续性的?一定能缓解旱灾吗?

② 旱灾缓解一定意味着咖啡豆会丰收吗?(没有其他自然灾害?比如蝉灾?)

③ 咖啡豆丰收了,巴西出口的咖啡豆就一定会降价吗?(是不是有垄断/寡头现象?可以自由控价?)

④ 星巴克的成本一定会下降吗?(它买的一定是巴西咖啡吗?实际上星巴克用期货/远期合同固定了咖啡豆的采购价格,就算咖啡豆市场价跌了,对星巴克当年的咖啡豆成本影响并不大。除了咖啡豆,星巴克还有很多其他成本,有没有可能人力成本最近上涨了抵消了咖啡豆的成本优化?)

⑤ 星巴克的利润一定会上涨吗?(除了成本,还有收入要考量,有没有可能因为疫情影响,整体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⑥ 利润上涨,股价就一定涨吗?(股价除了跟利润有关,也跟估值相关)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22)

顺带一提,现在很多「大棋论」「阴谋论」的自媒体都会有这个问题。

比如回形针的「中国人吃肉蛋奶会导致巴西热带雨林的消亡」——

  • 中国人的肉蛋奶需求真的更大吗?(人均肉消耗量美国可是第一,是中国的两倍)
  • 中国进口肉蛋奶和大豆多吗?(我们的猪肉牛肉对外依存度不高,大豆确实进口了不少)
  • 巴西出口大豆大多都是到中国吗?(确实,73.1%)
  • 巴西的大豆都产自被毁坏的森林吗?(这个没找到数据)

OK,搞清了这个容易犯的错误,我们会更容易排除掉不靠谱的逻辑。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23)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24)

Part 4 另一个问题

有些时候,市场没有你那么聪明。

虽然你已经到了第五层,但是可能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还在第二层。

而投资这件事情,孤独的人是比较难赚得到钱的。

我哪里做错了(我常犯的错)(25)

用炒房来举例就是,如果所有人都觉得一线城市的房价会涨,那么大家就都会冲进去一线城市买房。

这样就推高了房价,验证了之前这些人的假设。

这是市场的「反身性」,如果你看过索罗斯的书《金融炼金术》的话,估计会很熟悉。

所以当你意识到市场没你聪明的时候,如果价格还没发生变化,这时候顺着市场的错误逻辑去走,反而能赚点钱。

当然,当唯一清醒的人也不是没有好处——

如果市场大军已经跑进去把价格炒到高得不行了,这时候你倒是可以反手一个做空。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瑕疵的逻辑是会被证伪的。

市场会慢慢清醒。

而你,在这时候会有先发优势。

今天的文章逻辑挺简单的,所以我就不画总结图了。

「Greed is good.」

「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

图文/ 狐狸

Icon/ freepik from flaticon

主创/ 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过杂。华尔街见闻、36氪、新浪财经、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体专栏作者,著有畅销书《风口上的猪》《无现金时代》。

参考资料/

《亚马逊干旱热带雨林遭殃》《用这样的思维模式,能通过一个汉堡赚到6800万美元?》《17年一现的蝉灾有多猛?拜登和白宫记者团都中招》《“蝉灾”再次席卷美国多地,数量达数亿只,它们偷偷埋伏了17年》《美国红眼蝉的周期性爆发及其捕食性天敌》《中国进口木材主要来源国和运输途径》《Brazil soybean exports reach record level》《Daily meat consumption per person, 1961 to 2019》《Deforestation In Brazil Is Changing The Weather, Hurting Farms : NPR》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