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乡村记忆(走进红色美丽村庄)
来源:陕西网
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里曾经一片荒凉,“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这是南泥湾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也是彼时南泥湾的真实写照。
这里也曾有过一番火热,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南泥湾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南泥湾,正如“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里的歌词一样,“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绿水青山下的高质量发展
6月8日,“走进红色美丽村庄”网络主题宣传采访活动走进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了解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历史。
同志们呀
嗨哟
加油干呀
嗨哟
……
第三五九旅农垦的号子声依然激荡。
垦荒南泥湾,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
1941年春,随着八路军第一二0师第三五九旅的进驻,南泥湾这片多少年来杂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荒芜之地,顿时人声鼎沸,战歌嘹亮。
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第三五九旅的将士们,身背钢枪,手握镢头,用鲜血和汗水,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滩”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80年前,模范的三五九旅用镢头向荒山野岭要粮,一举实现丰衣足食。
在外人心目中,南泥湾永远是“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八九十年代的南泥湾,由于长时间的开荒,使南泥湾水土流失严重,一年四季只要有风,到处都是漫天的黄沙,那时的南泥湾只有黄泥,没有水湾。即便是精心种植的稻子,常常到了七八月份,一场山洪,拐沟里的泥水涌向稻田,一年的收成也就打了水漂。村民意识到,不恢复山上的植被,日子就过不下去。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黄土高原上也开始了轰轰烈烈植树造林。除了人们上山种树,还要让牛羊下山入圈,一切都要为生态恢复让出路。经过30多年的努力,南泥湾终于不见黄土,又见绿湾。
南泥湾的环境变得“楚楚动人”,发展也按下“快进键”。
2017年,南泥湾开始开发建设,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民生为本、生态为要、产业兴镇”的理念,四年多时间里,南泥湾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76亿元。
与基础设施同步改进的还有生产方式的转变,南泥湾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南泥湾开发区与北大荒农垦集团达成合作,将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输送到了南泥湾。之后,在发展现代农业之路上,与北大荒、青岛袁米、陕西未来等企业联合打造高品质稻米产业;与延安农投集团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和临镇冷链仓储加工厂等基础设施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建南泥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发起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组数据印证着这里的生态现状:南泥湾的林草覆盖率超过87%;南泥湾建成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达到38.94%。
开发区恢复稻田1500亩、植被509亩,修复湿地330亩,建设荷塘125亩,水源涵养能力全面提升,水生动植物繁育栖息、蓬勃生长。
80年后,新时代南泥湾人用科技给荒山野岭植绿,持续生态文明建设。
让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
在南泥湾,侯秀珍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这绝不仅仅因为她是刘宝斋老英雄儿媳的缘故。
“我腿疼,腰疼,但嘴不疼,能讲故事。我讲的是红色故事。”坐在自家院子的红色文化展馆里,76岁的侯秀珍老人一见到记者就打趣。她头发花白仍然浓密,面颊红润,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刘宝斋是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一辈子留在了南泥湾。多少年如一日给来南泥湾参观的人讲述三五九旅的故事,他还接待过很多外宾,把南泥湾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1984年,刘宝斋去世。给来南泥湾参观学习的人讲红色故事的任务就落在侯秀珍身上。那些珍贵的老照片摊开,能铺满整整一张床。
“啥时候我们凭自己的力气建个展馆,把这些照片都挂在墙上,让咱南泥湾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全世界的人亲眼看看共产党有多好。”
展馆前前后后建了一年多,花费40多万元,侯秀珍没有要当地政府一分钱。建房子的钢筋水泥是女儿女婿出的,窑洞里的灯是外孙装的,但翻新照片和买桌椅板凳的钱她坚决要自己出。
“九龙泉烈士陵园里,埋的都是在垦荒和保卫边区中牺牲的忠骨,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比起他们怎么样,有什么资格向党摆困难!”这是被侯秀珍视为亲生父亲的刘宝斋留给这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侯秀珍做过的事,桩桩件件,无一不在诠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每年,来听侯秀珍讲课的都超过几千人,她自己负担茶水费。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的干部不止一次说服老人,按规定最起码讲课费是应当付给她的。但每次谈到这个话题,侯秀珍都摆出一副“送客”的表情。
“从老父亲那一辈就给大家讲红色故事,讲了这么多年,谁要是收钱,那就是丢南泥湾的人。”侯秀珍说,今年我们庆祝建党100周年,不管谁来她都义务接待。将来,重担传到她的儿孙辈,这一点永远不变。
岁月如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始终在赓续。在南泥湾,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继续攻坚克难,守护绿水青山,朝着乡村振兴迈进。(文/图 陕西网记者 袁晨)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