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为什么宁愿闲得跟滩烂泥)

心理学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为什么宁愿闲得跟滩烂泥)(1)

所谓不愿意行动,其实就是驱动力不足,要么不够痛,要么不够有吸引力。

行为取向问题本质都是价值选择问题,只有当价值足够高且被主体承认,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驱动力。

宁愿当个死肥宅也不愿出去交朋友;

宁愿盲目地做点什么,也不愿意停下来思考;

宁愿把大把大把时间浪费掉,也不用来看书学习;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更高级的驱动力。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面临着一次取舍,决定取舍的核心是行动带来的真正价值。

真正决定行为的是价值博弈。

你之所以愿意闲着,是因为代价足够低

心理学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为什么宁愿闲得跟滩烂泥)(2)

或者说行动带来的价值不够高,是主观判定闲着的边际收益大于工作的边际收益;

也就是闲着,也不会比投入工作的损失小多少。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愿意闲着,是心里默认即使投入工作也不会血赚,但闲着至少不亏。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叫作内外驱动力不足;

人本能追求舒适,如果没有足够的外力介入,人可以一直舒适下去;

没有天敌的动物会丧失最基本的行动机能,不加打理的植物会野蛮生长;

如果不是列强用枪炮敲开国门,我们今天依然还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所有的改变都需要驱动力,区别在于你的行动导向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

愿意闲着的人,几乎没有驱力,他们既没有老婆孩子带来家庭的柴米油盐,也没有梦想希望带来的追风逐月。

只需要庆幸又多活过一天就行。

没有足够的好处和剧烈的疼痛撬动本能,主体就无法形成有效内驱力。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其它有机生命体,想要改变想要成长就一定少不了由危机感知力,和未来预测力带来的精神推动力。

不够快就会被鬣狗掏肛,不具价值就会被市场淘汰,不奋斗妻儿老小就要露宿街头。

巨大压力推动着你不得不五点起床,凌晨回家。

只有痛到彻夜辗转,食不能寝,夜不能寐,才能从心底感受到,真正追在自己屁股后面的不是生活,是一群饿狼。

真正的外驱力带来的是趋之若鹜般的执行力。

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便做推磨鬼,就是现实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更高级的外驱力是吸引力,就是打心眼里明白有件事不做就会亏;

不愿行动的人,都是主动砍掉一切驱动力的人。

他们就像人生的旁观者,自知无法出世,但也坚决不入世,跟自己较劲,跟生活较劲。

为什么不愿意投入工作

心理学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为什么宁愿闲得跟滩烂泥)(3)

从历史角度来讲工作的目的只不过是出于生存需要和群体选择,这从根源上直接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一开始选择工作并非出于自愿;

你知道看书健身有说不完的好处还是坚持不下来,因为知道好处并不等于愿意。

我们看到一位家室显赫的富二代,家里在他弱冠之年为他安排了秀外慧中的妻子,门庭若市,高朋满座;但他偏不愿意,选择削发为僧。

人永远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跨越的动机。

这种动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我知道,但为什么要做到。

“愿意”就像是万事俱备的东来之风,浓淡相间的点睛之笔。

社会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认知失调理论: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感觉;

简单来讲就是被迫停业。

有人说:如果不能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就算让她做玉皇大帝她也不开心。

撇开生存需要,工作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一种损失

心理学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为什么宁愿闲得跟滩烂泥)(4)

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个令人咋舌的笑话,也是一场扎根于人性的欺骗。

为什么古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它跟成群结队的乌合之众不冲突吗?如果不冲突区别又在哪里?

在普通人的潜意识里,工作永远都是利他行为;

利他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满足了生存需要才会去考虑增值部分;考虑利他。

一个有机体帮助其它个体,本质上是因为它期待得到回报性的帮助。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利他就是在消耗自己,是巨大的损失。

不愿意在集体中超常发挥的人,不是没有实力,而是根本就不愿意利他,他们的逻辑是不能让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

让自己得到好处才是利他的根本目的;

林肯认为助人总是源于利己;

他跟一位旅伴驾车出游,两人在途中被试图从一条小河中救出小猪的母猪叫声打断,林肯立马下车帮忙把小猪救出安全地带;

旅人就问林肯:现在,自私在这个小插曲里起了什么作用?

林肯惊讶地答到:这正是自私的本质啊!如果我把那只痛苦的母猪留在那里不管,我的心思整天都不会安宁,我做这些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

佛说,渡人就是渡己;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私。

一个信徒施善,普渡众生,根本驱动力是内心的信仰。

他们普度众生,源于他们想普度众生,并不是所谓无私。

有的电影电视剧把神仙下凡救苦救难戏谑的具象成完成业绩,或许这才是无私奉献的真正模样。

根本就不存在利他或是利己,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到最后一切都会向人性倾斜。

所谓自我价值无非是人性的需要

心理学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你为什么宁愿闲得跟滩烂泥)(5)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推导一个人努力发展动力的最高需求;

不愿意投入工作,是因为无法真正感受到价值。

当你的工作内容让你像块砖头,像个螺丝钉,像根木头,还谈什么自我价值?

这也就意味着无法满足人性,又谈何愿意工作?

通常这种时候有两种选择,要么看到遥远的利益,要么享受当下的快乐。

前者清楚地知道上班的本质是在进行价值交换,不是做公益。

这类人就是尼采口中,不愿渴死从一切杯子里痛饮的人,保持清洁愿意用脏水洗身的人。

后者不停地在给自己与工作之间增加关联性。

他们活得洒脱自在,超然于物外,这类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知足常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