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赏析(杜甫的一首诗诗风悲壮沉郁)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甫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赏析(杜甫的一首诗诗风悲壮沉郁)(1)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天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其简单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情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去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都没有,风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孙子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人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这事结束了,而浓厚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赏析(杜甫的一首诗诗风悲壮沉郁)(2)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她作了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然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老妇的哭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而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以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有可以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得全诗十分简练紧凑。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赏析(杜甫的一首诗诗风悲壮沉郁)(3)

最后,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亮点值得注意。一是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抓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点我们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代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战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作者对唐王朝的腐败不是没有批判,但矛头主要针对造成人民灾难的罪魁祸首安史乱匪。二是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真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史之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所述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一点在《三吏》《三别》其他诗篇中有更明显的表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