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和二次放号的区别(二次放号问题多)

编者按:奉法者强则国强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引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南方日报、南方 客户端今起推出“约法三章”普法栏目,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实时普法、精准释法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本栏目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话题,敬请垂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注销和二次放号的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注销和二次放号的区别(二次放号问题多)

注销和二次放号的区别

编者按:奉法者强则国强。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引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南方日报、南方 客户端今起推出“约法三章”普法栏目,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实时普法、精准释法。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本栏目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话题,敬请垂注。

新办了电话卡,刚启用就频繁收到催债短信、欠费单;用新号注册手机软件,有的显示被占用,有的注册成功后能看到原号主的身份证号码……

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应用软件往往要绑定手机号码。由于手机码号资源的稀缺性,电信运营商往往将老用户停用的手机号冻结一段时间后再次投放市场。然而,由于原号主未及时取消绑定以及销号规则不尽合理,“二次放号”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近期用新号注册某平台后发现,原号主的身份证信息一览无余。

“二次放号”如何避雷?有专家表示,手机号作为商品,承载网络身份验证的功能不够科学、安全,应从国家层面探索新的身份验证方式,从源头解决“二次放号”带来的各种“后遗症”。

●南方日报记者 吴晓娴 祁雷

遭遇▶▷原号主未解绑个人信息如“裸奔”

去年11月,市民小许网购手机时获赠了一个手机号。充值激活后第二天,他便接到陌生来电,对方问他是不是“王某某”。后来,催债电话几乎每天不断,还有各式催债短信。小许这才知道,他拿到的是一个“二次号”。

“真是不堪其扰,尤其前段时间找工作要联系HR,电话一多特别容易接错。下载拦截软件也不行,拦不干净。”小许说,他联系了运营商,对方表示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小许只好注销了号码。

市民杜先生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有段时间,券商平台每天给他发营销短信,“估计上个号主炒股,很多注册信息没有注销干净,我只能一个个手动退订。”

在某问答社区,有人反映因为拿的是“二次号”,所以无法绑定支付平台,朋友转账会转给前号主。也有人申请注销“二次号”关联应用软件账号,提交各种资料都无法通过。还有人无法注册购票平台,买火车票只能让家人帮忙……

对原号主来说,也存在不小的隐患:手机号虽然停用了,但注册应用软件时用原号绑定的个人信息却留存在网络上。笔者近期用新启用的手机号登录某在线票务平台,发现原号主订票记录、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均可以看到,某外卖平台则保留了原号主公司地址等信息。

现状▶▷有运营商推出互联网注册清理服务

根据电信服务规范相关要求,电话号码冻结时限最短为90日。笔者致电某电信运营商官方客服获悉,已销户的号码重新投放前,旧用户个人信息和相关业务均会被彻底清除,新客户拿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号码。而且,新客户在使用中遇到问题也可以进行申诉。现实中,手机号码冻结结束后,来自原号主的“社交痕迹”“社交影响”并不会完全消失。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信运营商不掌握原号主在第三方平台的使用情况,新号主一旦遇到手机号无法与第三方平台绑定或解绑的情况,运营商往往会让新号主直接与第三方平台沟通。“现在大家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非常多,你根本不知道原号主之前用手机号码绑定过哪些账号,只能一个个试,非常麻烦。”

针对上述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通信企业也在发力解决。如工信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立了码号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推出了“二次号查询服务”系统,部分商业机构建立了“二次号”付费解绑平台等。

其中,码号服务平台的运作机制是,互联网企业可在收到某号被回收的信息后,将该号注册、绑定的账户注销或解绑。新号主再去注册时,就不会受到旧账号的影响。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该平台进驻企业有限,效果并不明显。

笔者注意到,中国联通年初推出了互联网注册清理服务,可清理原号码在已合作互联网企业的注册信息。登录中国联通App,在顶部搜索栏输入“注册清理”就可找到该服务。该服务目前仅支持清理微博、抖音等少数App的注册信息,暂在北京、江苏、浙江开展试点。

破题▶▷专家建议用数字证书代替手机号认证

如何解决“二次号”的烦恼?“运营商要尽到提醒、告知的义务。”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省法学会信息通信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姚志伟认为,电信运营商应提醒用户在注销号码时及时变更关键手机App的号码绑定。运营商还可通过延长号码静默期等举措,降低电话骚扰等对“二次号”用户的影响。

姚志伟表示,手机号二次投放时,新用户作为享受通信服务的主体,运营商应尊重其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告知该号是“二次号”以及使用后可能的不便。也有法律人士指出,如果消费者因不堪频繁被骚扰诉至法院,电信运营商或被要求提供精神损害赔偿。

《移动通信》杂志社执行副主编陈雍君指出,目前很多互联网应用平台以手机实名制为基础,通过手机号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对平台来说,这是非常简便、低成本的管理方法,却给用户换号带来不少麻烦,“互联网时代,一个用户下载上百个手机应用也不稀奇,逐个解绑并不现实。”

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手机应用提供商可参照电信运营商的静默期管理方式,更新应用的认证规则。如一个账号超过3个月没有使用,就要重新做实名认证。如果是新用户登录,应当把原用户的信息封存起来,再将号码开放给新用户重新注册,“这应该成为App开发时的一个基本设置。”

而在陈雍君看来,网络身份的验证方式也亟须更新。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开发数字证书,该证书只跟个人身份信息、生物特征绑定,方便准确锚定用户。

“数字证书相当于网络版身份证,是一种数字鉴权。即在某台设备上激活了数字证书后,相当于给这台设备赋予了身份信息,能让读取证书的服务提供商确认设备的拥有者是谁。”陈雍君解释,目前数字证书技术成熟,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应用。同时,数字证书无法买卖,用于身份验证更科学,也更安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