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做出了争取控制东北的决定,从各解放区抽调精兵良将挺进东北。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在杨得志司令员的率领下,进军东北。然而,部队走到了晋察冀军区的地界时,遇到了“不讲理”的聂司令,把部队扣了下来。

东北那边是军团长,晋察冀这边是军团政委,作为团长的杨得志谁也得罪不起。于是,决定先给聂政委“打打短工”,然后再去林军团长那儿“干大活”。

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林军团长先是没守住山海关,继而又守不住四平,被撵到了松花江北,眼看着从陆地上是去不成东北了。八路又没有空军,也没法飞过去。说好的短工一下子就打了一年多。

那一边,刘司令员就有话了:既然东北去不成了,就回来吧。刘司令员的政委个子不高,能说会道的,聂司令挺不好意思,就说:好吧,部队回去,但是杨得志这位小伙我挺喜欢的,得给我留下。于是,一纵归建,迎来了另一位杨司令。

1953年,一纵作为首支全苏械装备的重装军出现在朝鲜战场。由于去得有点晚,只分别与美、加、澳、韩等打了几十场不算太大的战斗,一纵全胜。1958年,一纵跟随杨勇司令员回国,终于实现了挺进东北,而且一直挺进到现在。

四红一到底是哪支部队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红二师改编为115师685团,红四、红五、红六团分别改编为1、2、3营,其中的2营为原红五团和红六团的3营合编,改编为685团2营的红六团实际上是由原红二团和红三团的1、2营(编为二团新2营)组成。

685团1营的1、2、3连,以及为抽出的4连而补上的总部特务团的一个连,后来发展为379团,往前溯源的话为井冈山会师时组建的红四军红28团的第1、第2营。

3营的四个连后来发展为380团,9连的前身为红2团1连(井冈山会师时的红31团2连);10连的前身共有3个:第一个为红2团2连(红3军9师25团2连),第二个为红2团8连(井冈山红31团3连),第三个为红2团新2营(井冈山红31团教导队);11连由红6团3连改编,其前身共有2个:一个为红2团3连(红3军9师25团3连),另一个为红2团3营7连(井冈山红31团1连);12连由红二团老2营组成,前身为红三军9师26团。

红31团团长伍中豪,同时期的红28团团长为林彪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

这两个团,当之无愧的军中老大,红28团是朱总司令带上井冈山的叶挺独立团,红31团是跟着毛委员秋收暴动、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工农革命军1团2连--红31团2连--红2团1连)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改编为685团2营的红五团可追溯到井冈山红28团3营、红四军军部特务营、独立营,红31团2营。在中央苏区,荣获“模范红五团”,平型关大战时,2营5连荣获“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光荣称号。1937年10月23日,五台分兵时2营6连被聂政委留在了晋察冀,成为晋察冀第四军分区的顶梁柱。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2)

1938年7月,2营与1营的4连组成第5支队,挥师东进,成为了晋冀鲁豫一纵的当家主力。杨得志司令员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五团”,前往晋察冀二纵接替郭天民当司令,上任的当天,杨司令就跑到四旅找他原来红一团,结果没找到。

杨得志赶忙找三纵的杨司令:你把老一团弄哪儿去了

冀中五一大扫荡后,除24团(基干团)和23团剩下的一营留在冀中,与地区队、县大队一起坚持抗战,冀中其他主力部队分别去了陕甘宁晋绥和冀鲁豫。抗战胜利后,杨成武司令在冀中拉起三纵时很不容易,都是把地方部队升级,装备也不好,战斗力弱。后来是拉下老上级的脸面向陈正湘要回了晋察冀的老六团,方才有了底气。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3)

1938年4月,邓华政委要带独立一师三团走,一分区司令杨成武舍不得,跟他大吵一架,惊动了聂司令。聂司令说:按中央的指示办!

改编八路军时,红一师改编为115师独立团,红一师的红一团、红十三团、红三团(老红三团的3营)分别改编为独立团1、2、3营。独立团跟着聂政委开辟晋察冀后,部队扩大到7000人,遂扩编为独立1师,一团由1营的2、3、4连和3营的1、2、3连为骨干,二团由2营的3、4连为骨干,三团以1营1连、3营4连以及2营的1、2连为骨干。邓华以三团为主扩编为一个支队,第31大队(团级)的主力是原1营1连和3营4连,第33大队的主力是原2营1、2连。

后来,第31大队改为六团,第33大队改为七团。杨成武司令要回来的就是这个六团,1949年时改编为63军189师566团,63军就这一个宝贝疙瘩。第七团后来为67军199师595团,开国大典时的步兵方阵就有他们的身影。

115师出征东渡黄河时,685团团长杨得志在黄河边找到杨成武,想留下来当副团长,跟自己的老一团在一起。两人谁也不敢去跟林军团长说,事就拖了下来。然后就过了黄河,开打平型关。

这一次,杨成武对杨得志说:你来晚了,一团现在在延安,在保卫党中央呢,你自己个儿去问上面要吧。杨得志说:得,算我没说。

聂荣臻检阅一团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4)

一团后来也去了东北,只是去得晚,只走到冀热辽就没再往前走了。后来,东野第11纵队成立,虽然是东野最后成立的主力纵队之一,但是11纵牛得很。因为,红一团在11纵。

几经辗转,一团成了55军163师487团。1979年自卫反击战,在一团的帮助下,五十五军拿到了所有参战部队中军、师、团、营、连,各级的战果冠军。

出身红一方面军,这不算太难。而如果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就有点难度了。如果再加上红一师,三红一的话,那人就更少了。而杨得志则属于四红一。

大渡河连

晋察冀军区早先建立了四个军分区,前面说过,第四军分区的顶梁柱是685团2营6连,而第二军分区撑场面的则是聂司令从总部要来的特务团两个连。后来,用一个连补给了685团1营,二分区首长有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留下来的红军总部警卫团第9连。

第三军分区一开始都是些改编的地方武装,战斗力弱。最阔绰的是杨成武的一分区,改编为八路军时,独立团有三个营12个战斗连,团部还有个侦察连,1500人。奔赴抗日战场时又补入了200名新入伍的陕北青年,编为独立1师时有7000人马,13个红军连,谁看了都羡慕。

看到三分区太困难,杨成武就把二团跟黄永胜的第十大队交换。黄永胜高兴得合不拢嘴,走哪都带着二团的两个红军连。换来的10大队,杨司令直接打散,补充了部队。

邓华带走三团后,杨成武又让邱蔚带着一批红军干部重建了个新三团,不久撤编。1938年8月,一分区又组建了第三团,这个三团是由新三团的三营(涞源支队)和5支队3营的两个连编为3营,5支队的1、2营和3营一个连编为第三团的1营和2营,原新三团团长邱蔚任副团长,来自5支队的纪亭榭任团长。

这个5支队原是“学生军”,以后再专门写写。

1937年,115师一参谋(相当于作战科长)肖应棠率领独立团两个步兵排、一个侦察排和部分老兵、班排长到涞源县开辟根据地,历尽艰辛组建了涞源支队。5支队长赵桐叛逃国民党后,杨司令就把5支队收编了。

纪亭榭没有红军经历,下面的红军干部根本不服他,第三团真正当家的实际上还是副团长邱蔚。1940年纪亭榭去延安学习,邱蔚再次当上了三团团长。

邓华后来去离北京不远的193师调研考证,得出结论:这就是原来的红一师啊!一众老同志纷纷点头:对对对,邓司令说得对。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5)

远在香港的原一团二连瞪大了眼:“大渡河连”在哪儿,红一师就在哪儿!众所周知,杨得志是从一团一营二连挑选出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1936年,埃德加.斯诺和抢渡大渡河的勇士们合影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6)

1941年8月下旬,日军对晋察冀军区发动了大扫荡。也许是1连去了三团,2连被拆分成1、2两个连,使得杨成武更重视3连,或者说2连本就没有拆,只是聂司令的总部更重要,杨成武只在身边留下了3连和侦察连,而把一团的精华派去阜平保卫军区总部。

聂荣臻发现日军一直追着军区司令部,猜测到日军已经有了电台侦测设备,故此命令无线电静默。这一下,日军找不到他,倒是把延安吓了一跳,派出电台主任带着设备,命令无论如何要找到聂司令。

聂司令刚脱险,这会却又找不到了杨成武,而日军在一分区疯狂扫荡的消息却传了过来。聂荣臻意识到一分区情况危急,急令一团回援。

9月25日,留在一分区的一团团部和7连(老八路连,非红军连),身后跟着四万多名群众,被日军追上了狼牙山。

敌军越追越近,全连尽力凑出些弹药,给六班的五壮士留下了一挺机枪,每人十颗手榴弹,二十多发子弹。五壮士面对的是日寇110联队和易县伪军警备团,四千多名敌军,任务是守住山口,为老百姓和主力周旋出6个小时的时间。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7)

谁都知道这是必死的任务,然而,为了连队、团部和几万名乡亲,五壮士毅然决然地带着鬼子爬上了狼牙山的棋盘陀。

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地点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8)

抗战时,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为了主力部队的安全,为了掩护百姓,主动慷慨赴死的八路军数不胜数。所以,所谓的《集结号》,立场在哪儿?

突围方向的选择

五壮士跳崖后,伤亡了数十人,筋疲力尽的日军在狼牙山顶啥也没找到,悻悻离去。

四万多名老乡和一团团部、7连得救了!

第二天深夜,一团紧急赶回了狼牙山,副团长宋玉琳一面命令侦察连同邱蔚取得联系,一面用只剩下一个筒的望远镜观察敌情;邱蔚则安排易、满、定、徐四个县的老百姓迅速疏散,或投亲靠友、或隐蔽他方,很快就无影无踪。

然而,这只是危险的开始,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

这一路的敌军110联队和易县警备团走了,但从北面的平西方向又冲来了日军独混二旅团的七百多人。

冀热察挺进军所在的平西,在五六月份刚刚经历过扫荡,七团和九团(宋时轮支队,120师716团)损失很大,这个时候根本无力挡住这股日军。鬼子从平西一路冲进了此时空虚的一分区,横冲直撞,冲到了狼牙山。

机关总支书记朱利(解放后改回原名骆斐然)带队的政治部、战线剧社等单位,25日白天从狼牙山上撤下来后,走了一夜的山路,终于在山北面的双峰村精疲力尽,再也走不动了。这些单位的人员都是文职,战斗力和体力比较差。朱利没办法,只好下令,把人分散到周围村子里,恢复下体力再前进。

双峰村里原本就有一些政治部的人员,见到了首长很是高兴。他们告诉首长,鬼子没有来过,这里很安全。于是,朱利带着大家停了下来,准备好好休整一下。

邱蔚告诉朱利,这里离脱险的地方太近,汉奸一定会给鬼子报信的,一定要接着转移。邱蔚负责的是团部,所以他带着一团团部先走了。

熬过26号这个白天,到了晚上一团就能赶回来了,那时候就真正安全了。然而,悲剧就出在26号的白天。

那股从平西方向过来的鬼子,26日闯到了狼牙山北面扫荡,突然包围了双峰村。政治部、战线剧社顿时大乱,一齐向外冲,运气好、腿脚快的人逃了出去,慢一步的就被杀害了。朱利带着剩下的人,狂奔到五峰寨,这才躲过了大扫荡。

这一次双峰村惨案几乎就是后来不久的白银坨惨案的预演。都是因为过于疲惫,未能咬牙坚持继续转移而陷入合围。

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在24日安排完狼牙山突围事项后,没有在张家庄停留,带着分区司令部机关立刻动身前往冷泉,赶往顺平县的大新开沟。杨成武的战场感觉很敏锐,他认为司令部的位置很可能已被日军侦知。

抗战时期的反扫荡,我军往往选择分开突围,一则是队伍过大不宜隐蔽行动,二则是如果我这遇到了鬼子,那就说明你那个方向是对的,避免被敌人一锅端。

红军连

杨成武并不知道聂司令又把一团派回来了,而回来的一团部队只碰到了邱蔚团长带的团部和7连,却没能找到他们的杨司令。双方就这么擦肩而过,如果能够让杨成武遇到一团,也许就不会有后面悲壮的事情的。

出发时,杨成武把参谋胡尚义叫来,命他任侦察连代理连长,并让警卫连连长吴炎,拨两挺机枪给侦察连,增强火力。

胡尚义并不是老红军,原是5支队长赵玉昆的部下,赵玉昆叛变后,杨司令把第二个5支队又给收编了。出身于游杂武装的胡尚义能够让杨成武相中担任侦察连连长,说明他绝对是很有本事的。此时,距离他光荣战死,只有十天。

司令部一百多人,加上3连和侦察连、警卫连五百多人,七百多人的大队伍出发了。队伍越往前走,中途收拢的零散的干部,和陆陆续续加入的百姓越多。百姓们信任杨司令,他们知道,跟着杨司令带领的八路军,安全。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9)

队伍越来越臃肿,把负责安全警卫的参谋长黄寿发(因找小三杀妻而在48年被处决)急得暴躁不安。杨司令不答应精简疏散,参谋长只好跑前跑后的张罗着。

先头部队是警卫连长吴炎带着的两个排。突然,前方发现敌情,一股鬼子正在跟另一批人马激烈交战,从枪声上判断,对方快支撑不住,就要被消灭了。

三团和二十团都不在这一带活动,鬼子这是在和谁交火?吴炎反应很快,立即集中起轻重机枪,向鬼子发起了攻击。

日军被身后十几挺机枪一下子打懵了,知道遇到了强敌。两面被夹击,鬼子也不笨,立即边打边撤,迅速脱离。

这一边,战斗还未停止,就传来了一片欢呼声。

前面说过,杨成武把齐装满员的两千余人的老二团送给了第三军分区,换回来第十游击大队,二团里有两个红军连。这一次解救的是三分区副司令詹才芳带的机关大队,负责掩护,正是二团的一个红军连。另一个红军连,这会正跟着黄永胜司令在行动。

杨成武对红军连很偏爱,虽然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后部队壮大迅猛,但是他坚持了一个原则:只向新部队派出红军干部和骨干,绝不把红军连分散到新部队中去。黄永胜非常认同杨成武的观点,因而,在三分区的两个红军连一直保持完整。

杨成武的一分区拥有的红军连比晋察冀军区所有部队拥有的红军连加起来都多,战斗力自然是整个晋察冀最强大的。也因此他能集合起一、二、三团,接连打了雁宿崖和黄土岭两仗,让”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可其他部队也许是出于快速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的考量,把红军连分拆了一些用来加强新部队。因而,晋察冀最纯粹的红军连只存在于一团和二团。

红军连这样受欢迎,绝不单纯是因为出身好、战斗力强。事实上,红军连是当年最可靠的部队,不管条件如何困难,都不会被打散,而是拼死抵抗,直到最后一个人。

陷入绝境

杨成武同詹才芳碰了头,通报了敌情,商量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三分区已被日军打穿,尽管杨成武把老六团派过去支援,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部队疲劳以及,更要命的是弹药消耗殆尽,已经无力应对日伪军的攻击。詹才芳被迫带着军分区机关四处转移,实在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这才到一分区避避风头。谁成想刚来就撞上了110联队,如果不是吴炎出手快,估计这会已经为国捐躯了。

听完詹才芳的战情介绍,杨成武沉默了。

詹才芳认为应该往北,穿过一分区,过易涞公路后到萧克的冀察挺进军那儿去避避风头。杨成武则不以为然,他认为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前两个月刚刚在那儿进行过大扫荡,二十团就是吃了亏后跑到一分区来的。萧克自己都自顾不暇,跑去那儿凶多吉少。

1939年雁宿崖、黄土岭战役后,日军吃了大亏,连大佐、中将都被打死了。于是展开报复,大举扫荡,想找杨成武决战,杨成武于是跑到了花塔山避过了锋芒。

花塔山地势险要,位置十分偏僻,不少后勤机关都隐蔽在那里。而且,抗战四年来日军从没去过那儿。

花塔山在三分区的地界,杨成武认为应该南下去那儿。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别看杨成武这会是一分区司令,可詹才芳在红军时就已经是军政委了,陈再道、陈锡联等等这些上将都曾经是他的下级,许世友见了他都要喊一声老班长。

鬼子刚才遭遇了猛烈的机枪火力,肯定能料到大新开沟这里有大鱼,有八路军的高级首长和指挥机关。必须马上转移,一刻不能拖延。

黄寿发不断得到电话飞线通报敌情,鬼子正在调集人马,于是不断催促快点行动。最后决定分头行动,詹才芳带着三分区的人北上平西,杨成武南下花塔山。

大新开沟附近的木兰沟,又有几个人加入了进来,其中有一个宣传干事,叫蔺柳杞。

杨成武组建新三团时,任命邱蔚当团长。按说任命团长一级的干部,应该是聂司令的权力。杨成武少年得志,人称赵子龙,做事很有魄力,也因此跟同级闹过很多不愉快,前有邓华,后有郭天民,等等。对于杨成武的越权行为,聂政委不跟他计较,谁让他是聂司令的爱将,当了60年的老下级。

聂荣臻派了一批干部准备去新三团,其中就包括蔺柳杞。可杨成武已经从一团抽调人员去了三团,于是,他就让这批干部去一团填了缺。谁都知道一团是大名鼎鼎的红一团,都知道好,皆大欢喜。

蔺柳杞是同指导员毕鸿恩一道,去刚刚起义的游杂部队“涞源义勇队”工作的。义勇队在扫荡中全军覆没,他们几个人侥幸脱险,在山沟里转了几天,终于碰上了杨成武。

蔺柳杞在以后的岁月里没有太多战斗功绩,但是他作为一位文化人,坚持写战地日记,成为抗战资料的重要部分!

蔺柳杞很正直,后面还有他的故事。领导们也很爱护他,北平解放后,蔺柳杞要与新婚妻子一起去拜会老丈人。李志民政委看到他的军装已经破旧,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穿的崭新的兵团领导的军装给他穿上。后长期担任邯郸军分区副政委,离休前任邯郸军分区司令员,正军级。

杨成武这支队伍,穿唐县,过三岔口,翻过玉皇庵,到达完县的一个叫石家庄子的小村,这里已经是花塔山北山脚了。

石家庄子是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的一个后方医院,当年白求恩大夫就在那里工作过,不远的葛公村,就是晋察冀军区的白求恩卫生学校所在地。卫校的师生也分成了两队,校长和政委各带一队,在山林中躲避鬼子的搜索。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0)

落单的八路军、逃难的百姓不断加入,到白求恩卫校师生的第二队加入时,这个队伍已经达到了四千多人。除了那三个连,其他都没有战斗能力。

这一天的日子是1941年10月5日,疲惫不堪的人们趁着夜晚月光的照明,手脚并用向山上爬去。爬山的队伍静悄悄,人们心里的希望就是千万别被鬼子汉奸发现,只要爬上山,就可以甩开鬼子,好好休息一下。

终于到达了山顶!然而,眼前的景象让杨成武等人目瞪口呆——山下,是成片的篝火,大队的鬼子正在山下宿营。

梯子沟突围

日军在大新开沟挨了一顿机枪后,调动大队人马扑去,却扑了个空。正如杨成武、詹才芳考虑如何摆脱日军一样,日军的司令部也在猜测八路军会去哪儿。

日军这次的扫荡从1940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划,日军除了做后勤准备外,还派出了大批特务、汉奸潜入根据地侦察我军动向,日军的指挥官们详细研究了整个根据地的地形地图,细致分析以往扫荡失败的原因,查清八路军的各个落脚点,大力填补以往没有扫荡到的盲区。

当杨成武率部穿过唐县进入完县时,日军已经将唐县完全占领。唐县虽然不在一分区,但是此处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冀中军区卫生部、供给部所在地,作为一分区的毗邻区,唐县也是日军这次扫荡的重点。

花塔山位于易县、涞源、唐县、顺平、满城的几个县交界之处,其南侧有个村庄叫花塔村。紧挨着唐县的花塔山,就是日军以往扫荡的盲区。这一次,日军决定把这片空白补上。日军司令官这次赌对了,而杨成武带着的这四千多人,可以说是主动跳进了包围圈。

气还没喘匀,不远处又传来了动静,原来又有一些单位陆续赶到了花塔山,包括冀察冀军区卫生部、冀中军区供给部等。

战地相逢本该是高兴的,但是,大家的心情反而愈发沉重——从哪个方向过来,说明那个方向有敌人,那一条路已被鬼子堵死。

被7000名日军包围在花塔山的有:一分区七百多人,冀中军区后勤部(供给部)王文波政委率领的后勤部门即第二休养所的医护人员和伤员、制药厂、兵工厂以及军区的剧团,白求恩医校俞忠良政委所带领丁一任队长的二队两百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女生。另有逃难群众三千多人。

杨成武下令:隐蔽待命、恢复体力,不许发出一点声响,随时准备突围。

所有人长途行军爬山,都是又累又饿,抓紧时间整理鞋子、绑腿,相互分吃食物补充体力。杨成武同几个干部聚在一起,紧急研究突围的方向。

如此紧张的气氛里,副司令高鹏依然饭量不减,他不仅大口地吃掉了自己的饭,还盯上了杨成武的饭盒,顺手就拿来偷吃掉了。

杨成武在紧张的开会,山上的人们却不惊慌。杨司令威名赫赫,他们跟高鹏(开国大校)一样,对杨司令绝对信任,认为他一定能带领大伙冲出绝境。

天很快就要放亮了,天亮后鬼子肯定要开始搜山,到那时,全都完了。杨司令必须在最短时间做出决断,五千人命系于一身,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有多大。

由于完县这个名字太不吉利,或者说由于我方在此遭遇了重大牺牲,八十年代,完县改名顺平县。

这时,一个老乡报告说,西北角还有一条山谷,或许能从那里突出去。

梯子沟——绝境中带来生命希望的一条险沟。如今,那儿是一处旅游景点,可在1941年10月6日,梯子沟成了五千多人活下去的唯一生路。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1)

梯子沟在完县北面,神门狭窄、两山夹峙,形势险要。因沟底山势步步升高,可作登天之梯,故当地人自古称之为“梯子沟”。由于地势低,两侧石缝中涌出的泉水汇集成溪流,脚下坑坑洼洼。从山上下到梯子沟,随时可能摔下山崖。

中午十一点,杨成武下令,所有人立即行动,从梯子沟突围。

一、完县三区队同卫校的护士火速前往石家庄子,带上所有伤员返回梯子沟;

二、一团三连和胡尚义的侦察连抢占梯子沟进口两侧,只要没有撤退命令、或者卫校的护士和伤员还没走完,死也要顶住,打到最后一人参谋长黄寿发亲自殿后指挥;

三、杨成武带着一个侦察班、一个警卫班走在最前面探路,吴炎率领警卫连跟在后面。

抗战时,杨成武已经不必像飞夺泸定桥时那样故意暴露在敌军面前以吸引敌人火力,也不必像在腊子口时带队冲锋。抗战的四年间,每到战斗时,侦察连、警卫连的红军战士们就会把他围在中间。但是今天,杨成武提着枪走在了最前面,他要给五千多人探出一条生路来。如果前方有鬼子阻拦,他就带着战士们冲过去。

杨成武在反围剿时就负过两次伤,长征湘江之战时第三次负伤。聂荣臻去看他:“杨成武,你会不会隐蔽,怎么老是腿上中枪。”

“报告政委,因为我隐蔽的好,所以敌人只打到了我的腿,而打不到脑袋。”

石家庄子的医院已经混乱,匆匆转移。有些伤员知道大祸将临,就向自己开了一枪。虽然匆忙,终于抢在鬼子到来前把伤员带出庄,直奔梯子沟。

日军在石家庄子扑了个空,在花塔山没有找到人,却发现宿营的痕迹。鬼子像疯了一样四处搜索,终于,和沟口的三连和侦察连交上了手。

黄寿发提着枪钉在阵地上:打,狠狠地打!一步也不许后退。其实,黄参座嘴里说出来的话可没有这么文绉绉。

万幸的是,鬼子没有在梯子沟的出口埋伏,也没有在梯子沟两边的山上设伏,如果那样,绝无逃出生天的可能。

终于,杨成武有惊无险地出了梯子沟,在沟口还遇到了冀中军区的一个一百多人的兵工厂。部队、伤员、护校的学生、地方的干部,还有近四千名老百姓都安全地走出了梯子沟。

不久,参谋长黄寿发带着打阻击的两个连也过来了,伤亡了五十多人。战士们打得很英勇,侦察连代理连长胡尚义身中十余弹,当场牺牲。

但是,鬼子竟然放弃了穷追,退了回去。黄参谋长甚至有空清点伤亡情况,甚至还背回来一些牺牲的战士遗体。

缅怀那些蒙难的先烈

鬼子前后脚的追来,与我断后阻击的部队打得这么激烈,可为什么不沿着梯子沟追呢?战场的直觉告诉杨成武,鬼子的举动很反常。

鬼子兵很凶悍,也不怕吃苦,淌水追击就算是少爷兵都能做得到,何况鬼子。杨成武想到的另一层是,追到沟口的鬼子是从北边的玉皇庵一路追来,前后脚来到了花塔山。(查了查地图,并未找到花塔山,现在这一大片被称为白银坨风景区。而在过去的历史文字记载里,从梯子沟出来就是白银坨。也许是为了旅游,把山名统一了。)既然鬼子追过来,那么是不是说明易县的狼牙山没有鬼子了。

杨成武决定:所有人不休息,立刻转移到易县的大坪地,重新回狼牙山区。这次来花塔山,杨成武是凭借四年来鬼子未到花塔山扫荡的经验,而这次返回狼牙山,则靠着他十几年战斗养成的战场直觉。

事实证明,杨成武的直觉很准。追过来的鬼子就是从狼牙山过来的日军110联队。

杨成武是一分区的司令,一分区的干部战士自然要服从他的命令。可是,还有军区医院、白求恩卫校、冀中军区的后勤部门、工厂等等,并不是他的直接下属,他只能建议。

听说一分区要回狼牙山,完县的三区队觉得路途不熟,决定向南转移;其他人没有行动,继续留在了原地。

梯子沟里的那条溪流在地图上查到的名字叫下其河,不知是什么年代在沟的下口修了个水坝,汇聚成一个小水库,现在这个湖的名字叫龙潭湖风景区(又称天湖)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2)

卫校都是些十五六岁的小女孩,她们本身就体力弱,又要背扶伤员,实在是走不动了。杨成武既带不走她们,又不能陪着她们一起休息,除了一分区的干部战士,他身后还跟着四千位老乡。

杨司令带着一分区走了,临走前反复叮咛:休息一下,稍微缓缓劲,就马上转移。

卫校的师生缓了口气后,又和医院带着伤员继续走。走到白银坨,再次耗尽了体力。遂在白银坨下的道士观、槐树青、永兴村一带,接点溪水,生起火,准备煮点小米粥,补充下体力再继续赶路。

随着炊烟的升起,远处的山顶出现了鬼子兵......

从北边玉皇庵村,过石家庄子(花塔山北山脚下),连夜爬上花塔山,谁知山下的花塔村到处是鬼子在宿营。如果晚上不爬花塔山的话,非跟鬼子当面撞上。下到梯子沟,拾级而上,终于跳出了花塔山鬼子的包围圈。但是,卫校的学生和伤员们,没能躲过白银坨的包围圈。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3)

从梯子沟脱险后,就在惨案发生的当天下午,杨成武带着几千人没有停留,一口气走到了易县大坪地。这里已经是一分区的地盘,有隐蔽的情报站,可以用电话机接上飞线,了解各单位的情况。所谓飞线,就是用缴获鬼子的电线,埋在地下,接上手摇电话机。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4)

很快,情况汇报上来,杨成武知道一团回来了,也听说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杨司令下令:一团立即出击,打到外线去,袭击平汉线,要把鬼子打疼。果然,当一团前出到涿县、徐水等地,大肆破袭铁路,日军立刻从狼牙山撤走,局势慢慢平静下来。

1941年,一团的电话兵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5)

随后,他又命令宣传科长钱丹辉,直接返回狼牙山,找邱蔚了解五壮士的情况。

布置完一切,杨成武突然感觉饿了,他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一点东西。警卫员小心翼翼地说:司令员,你的干粮被高副司令偷吃了,我没敢拦。

黄寿发跳起来骂道:你看你,就知道吃。我们一分区都是瘦子,就你一个胖子!

杨成武拦住了黄寿发。此时,周围人身上都没有干粮了,杨成武只得让警卫员打来一壶凉水,有人身上还有缴获日本的“味の素”,赶忙倒进壶里。一天来杨司令就喝了一壶味精水。

喝完水,杨成武下令不要埋锅造饭,继续转移。他认为日军一定还在四处搜寻他的下落,大坪地也不安全。

几千人的大队伍继续出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所有人都极度疲劳,一些身体虚弱的文职干部渐渐跟不上队伍。黄寿发又是跑前跑后的安排,挑出一些年轻力壮的战士负责搀扶掉队的人员。

胖胖的高副司令嘴里泛着白沫,用祈求的眼光看着杨司令。杨司令不为所动,就是不下达休息的命令,只是安排了位壮汉架着高鹏跟着队伍前进。没有人证实的回忆是一旦遭遇合围而突围不利,这位壮汉就要开枪。

跟随的老百姓看到渐渐远离了鬼子的威胁,三三两两地散去,臃肿的大队伍终于瘦身。走到天黑,来到一个叫旺家台的小山村停了下来,杨成武下令休息两小时,就地煮粥补充体力。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6)

干河净乡旺家台村,这个村子是一分区医院所在地,白求恩大夫就是在此做了最后一次手术。

喝完粥,大队继续前进,走过七八十里山路后,终于到了狼牙山北的九莲山,落脚在一个叫东西水的村子里。算下来,这一天两夜,走了150里山路。

东西水村,北面就是狼牙山,是上下狼牙山的必经之地。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7)

2009和2018的东西水村

在这里,他才详细了解了这几天发生的情况,也知道了发生在白银坨山下的惨案。

关于这次惨案,资料很少,也很笼统。

政委喻忠良、教导员王尔鸣、副指导员左克,他们只有几杆枪,掩护着大队突围。白银坨的峡谷里,那些非战斗人员没有武器,四周的山头上都是鬼子架起的机枪。死难的白求恩卫校那些学员只是一小部分,只在道士观后方医院就有500多伤员被鬼子刺刀挑死。死难最多的是冀中军区后方机关勤杂人员、工厂工人、剧社演员等等。据估计,死难的八路军就有一千多,甚至更多。

据老乡们回忆,整个大沟及各小沟都遍布着八路军遗体。由于山里没有那么多土掩埋,许多尸体裸露或掩埋很浅。夜晚,闻到血腥味的野狼将尸体撕碎叼走。

血顺着石头缝隙流到下面的湖里,晚上老百姓用湖水做饭时,一看,不禁嚎啕大哭——水里全是一颗一颗的血珠子......

1940年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1941五壮士跳崖后)(18)

上图是八路军突围示意图,其中最长的一条红线是杨成武部突围路线,然而,被日军驱赶至花塔山的其他八路军单位在随杨成武从梯子沟突围后,未能及时跟进,在白银坨遭遇日军再次合围。

晚年的杨成武一直在被此事困扰,自己明明告诉他们此地并不安全,必须尽快撤离。可是对方没有动身。很多人指责他,说杨司令带着三个连跑了,把手无寸铁的卫校学生和后勤人员丢下不管了。可实事求是地说,杨成武虽然很有威望,可那些单位都有各自的领导,不是同一个系统,杨成武是只有建议权没有命令权。

如果强行让杨成武带着这几百疲兵留下来,是打不退日军围攻的,最后只能一起战死。可要是那样,那三千多老百姓怎么办?结果只能是规模更大的一场惨案。

谨以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5周年!纪念不屈的八路军烈士!纪念3500万死难的同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