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是求什么的(什么是青城山)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杜甫
∨
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与青龙岗之间
十月,一个难得的晴日
阴雨绵绵的成都
仿佛已经下了一个世纪的雨
太阳对于成都人来说
就像过节一样的欢乐
这时候,从成都往西远眺
那是伴随晨曦逐渐显现的连绵群山
每年总会有那么十多二十天
可以在自家阳台上
望见数百公里外的雪山
∨
成都第一峰大雪塘与蜀山之后幺妹峰
相对之下,青城山则非常不起眼
窗含西岭千秋雪
那是诗人苍老的眺望
触动的却是乡情
是东归的江船
说到底,雪山之于成都还是太过遥远
而茫茫雪山之前,成都平原的尽头
有一座林木青翠、四季常绿的幽山
诸峰环峙,状若城廓
算不得直通云霄
却也曲径通幽,丹梯千级
这就是青城山
∨
无人机视角下的青城第一峰
成都之于青城山
就像杭州之于西湖
是天府之国独有的隐逸气质
造就了两者相得益彰的精神世界
印象中的青城山,单一个"幽"字
水流潺潺,林深木密
匍匐于犬牙山道
但见层峦叠嶂,遮天蔽日
∨
掷笔槽,两岩断裂,下临深谷
忘情于山幽谷谧
不自觉便会以为寻得理想
做一个驰骋江湖的梦
那是生根发芽的信仰
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
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
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
直到成为道教的“第五洞天”
∨
建福宫,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
创建于唐开元12年
《道德经》上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青城之道是什么?
从张道陵的天师道
到杜光庭的上清道
再到如今的全真道龙门派
青城之道随着时间斗转星移
不变的却是道家追求自然的理想
∨
屋顶的神仙世界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
青城山的建筑也平添几分仙气
不固守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轴线
依山就势,竭尽全力的融入周围的环境
虽然大多数时候青城山都和成都一样
笼罩在阴郁的天气之中,氤氲而潮湿
但是极少的晴日里,阳光穿透幽密的山林
照进宫观的现实,就连瓦片上的青苔
也让这些沉闷的建筑学会了呼吸
∨
天然图画,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
去青城山,似乎成了成都人的惯例
可能是长假,可能是周末,但更可能是晴天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探访青城山了
只是突然觉得长大之后
那些身边的风景反而变得陌生起来
明明对于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
却不自觉的告诉自己
上一次的探访已经是十数年前
当记忆逐渐模糊的时候
庆幸,时间给予了重启的本能
而这一切,就像青城之道
所谓万物归于自然
大抵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境
现实让人生处于暂停键
那么在一个不期而遇的时刻
该遇见的总会遇见
于清幽曲径处
还好它一直都在
百年里的几个照面从月城湖拾级而上,渐渐远离朝山之客,虽然山路紧挨着陡峭的丈人峰修建,却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是望不到尽头的山路与遮天蔽日的林木,寻道观不遇亦无眺望之所,孤独的上山路,不作停留,亦能走路带风。
∨
漫漫的上山路,寻仙的仪式感
约摸1小时的光景,上行至缆车交汇处,刚才还空无一人的山路,此刻已回归如常,登山客在此集结,目标便是上清宫。上清宫大概算是青城山人气最旺的道观,无论是徒步登山,还是乘坐缆车,最终都会交汇于此。此处海拔1180米,也是青城山海拔最高的宫观,再往上百余台阶便可抵达青城极顶——老君阁(海拔1260米)。上清宫始建于晋代,历经兴废,现存殿宇多建于清同治年间,算来距今也近200年历史。
∨
人间烟火气
上清宫的山门现在已经成为青城山的标志性景观,基本上所有的青城山宣传照都有它的身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清宫山门匾额的“上清宫”三个大字竟出自蒋公之手,落款为“蒋中正 二十九年”。蒋公其实极少给庙宇宫观题字,再加上建国后的风风雨雨,能够保存至今,恐怕也是仅见的珍贵。据说这幅题字,就出自1940年蒋公偕同夫人登山之际,那日蒋公心情大好,于是易心莹道长便恭请蒋公为刚竣工的上清宫山门题写。
∨
上清宫山门,1940年落成
步入上清宫,依山而建的宫观,规模宏大,俯仰间穿过重重楼观,便来到上清宫香火最旺的三清殿,焚香至此,青烟袅袅。殿前道士念念有词,身后塑像金身护体,应为三清神像,只是看起来略新,应是后世重塑。
∨
神明的天上宫阙
三清殿侧沿着小路穿过麻姑池,便可进入文武殿,庙堂并无太多看处,如今更是被一卖画老者所占。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殿堂之下还有一方庭院,树木成荫,繁花盛开,而庭院中陋室外写就“张大千故居”五字。当然,名人的加持,总归为世人所爱,也难怪上清宫外会有于右任手书的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
1942-1945年,张大千曾寓居青城山上清宫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上清宫寓居四年多,作画千余幅,留下了著名的《青城山十景》、《花蕊夫人像》等画像,青城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成为了画中的一部分。曾在四川省博物馆有幸一睹先生画作,印象最深的却是先生传奇的一生,大概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不羁的执念,只是先生之后再未返归大陆。
一览众山小?从上清宫侧殿穿出,即可寻得青城山的极顶之路,此时山势渐缓,抬头即得见阁楼。东华殿是老君阁下的附属宫观,想来地震后一年重登青城山,此地还处于一片瓦砾之中,如今已是焕然一新。虽然感觉汶川地震就像是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其实想来已是十年有余,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时间随着年岁的增长,竟也变得越来越快。
∨
地震后重建的东华殿,主祀东华帝君
行至老君阁,已是青城之巅,只是所谓一览众山小,在青城山是不成立的。除了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其余方向皆陷于茫茫群山之中,因为对于更广阔的的川西而言,青城山不过只是个起点罢了。想来蜀中诸名山,其实都处于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交接处,也许在古人看来,再往大山里面走,无异于身处不毛,既不利于修行,也无法纵情山水。
∨
老君阁俯瞰成都平原
都江堰融创乐园和成灌高铁清晰可见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来青城山的时候,父亲曾说青城山最高峰被称为呼应亭,可观日出、云海与圣灯,当然以我雨神的自嘲来说,日出什么的,在青城山从未奢望过,只是甚至都没有见过呼应亭,因为90年代的青城山,其实已经改亭建阁了,是的,就是老君阁。
∨
老君阁,位于青城绝顶,海拔1260米
今人所建古代建筑的通病就是,远看虽然气势磅礴,却极度不耐看,缺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老君阁亦如是。虽然地震后重建的老君阁,比90年代初建的老君阁更加高大坚固,楼中甚至还有数层楼高的老子造像,但真的很难说有多少神圣的意味。
当然,登临老君阁的乐趣还在于俯瞰与远眺,加上无人机环顾四周,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更清晰的青城诸峰群像。
∨青城第一峰——老霄顶
∨卧牛山
∨赵公山,青城山最高峰,海拔2434米
∨
丈人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离开老君阁,便开始了漫漫的下山路,如果说月城湖-丈人峰一线是百折不挠的丹梯直上,那么天师洞一线的山路,就像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千回百转,诉尽衷肠。但是无论是哪边的山路,几乎都少有人至,人们总是豪情万丈,誓要踏遍名山大川,然而真正爬山之人,却是寥寥。
∨
九倒拐,青城山最陡峭的一段山路
朝阳洞大概是青城山上仅有的名副其实的“洞”,所谓洞天福地,虽不一定是正儿八经的洞穴,但神仙居住之地,总给人以无限遐想。朝阳洞便居于山林深处,有大小两洞,亦可容纳百余人,正合清幽妙境之意。
∨
朝阳洞,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
洞口正对东方,应该是朝阳之名来由,不过此间谷幽林密,阳光其实很难能照入现实。清幽雅致处,只是悬崖绝壁、水滴石穿,高大的银杏树,与满地的金黄。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在《小朝阳洞记》中写道:“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
∨
深山银杏,一叶知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朝阳洞相传是上古宁封栖真处。不过从直观上来说,朝阳洞建筑并非有着经年而来的沧桑,上世纪80年代,青城山道教协会于此处依岩傍洞,扩建宫观及琅环仙馆,所以要说古意悠长,朝阳洞远比不上天师洞、上清宫等,但是清幽之深却是独此一处。
∨
为蒋氏夫妇兴建的琅环仙馆
据说,蒋公当年攀登青城山时大好的心情,就是来源于四川省政府为蒋氏夫妇在朝阳洞边修建的别墅——琅环仙馆。只是如今大门紧锁,唯有满地落叶,沉浸着一丝悲秋。在这里偶遇两只喵星人,山野之中也是难得,两只小猫前后呼应,却不相见,就像捉迷藏一样。
∨
喵星人的世界你永远不懂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真武宫的探访算是一个意外,虽然青城山古建筑群国保名录中赫然在册,但是青城山的地图里面怎么也找不到这里。
∨
从老君阁俯瞰祖师殿,高大的银杏树是标志
从朝阳洞继续下山,便来到了访宁桥。祖师殿属于隐藏支线,需从访宁桥,离开主线,尽管路牌上写的只有200米,但实际远不止,峰回路转的隐藏在大山深处,漫长的山路与青苔,滴水成荫,大概这才是山幽青城该有的样子。
∨
青苔,幽意的趣味
从后门进入祖师殿,第一眼就特别喜欢,高大的银杏树与依山而建的道观,金黄色的银杏叶落满整个庭院,好一个深山古观。
∨
银杏的庭院
走上台阶一眼就看见主殿院落门楣上“真武宫”几个大字,原来真武宫就是祖师殿呀,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太低调了。回想刚才在老君阁俯瞰到的一处非常漂亮的山中道观,应该就是这里,几棵古老的银杏树与一旁的悬崖绝壁,当时还误认为是天师洞。
∨
低调的真武宫,在地图上竟然都没有名字
走进真武宫,只有一个道姑在修整屋檐,安静的道观里,就像穿越了时间一样,当然,如今所见的真武宫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算不得历史悠久,百余年的光影,亦是深山之中的时光机,记录着幽谧山林的往昔。
∨
山林中的秋意
不忍打搅这份宁静,沿着台阶重新走回朝拜的正路,回望道观,终于看见了“祖师殿”之名。
∨
祖师殿始建于晋代,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
永远的C位从祖师殿一路下行至天师洞,已是黄昏暮色。作为青城山最著名,也是最大的道观,天师洞比想象的还要大,依山而建在半山清幽处,穿过重重殿宇,就像走入道家奇幻诡谲的世界观,恰合修仙之意,历史上除了天师张道陵,还有孙思邈和杜光庭都曾来此修道。
∨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
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天师洞,初名延庆观,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始建,唐改称常道观,宋改名昭庆观,现存建筑清康熙年间由住持陈清觉主持重建, 1920年—1939年经彭椿仙改建而成。
∨
青城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
三清殿为天师洞主殿,大殿连同唐碑早在1980年就进入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前天师洞的碑刻大概是儿时唯一的记忆,此番再次拜访,夕阳刚好透过山后林间,照得幽静深处的宫观亦是一片暖色,观中银杏更是一片金黄,其中最大一棵千年银杏传为天师手植。
∨
观中一棵巨大的银杏,相传是张天师手植
道士们正围观着一桌牌局,青城山好像从来就不是隔绝世外的超然之境,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亦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诠释。
∨
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
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
走出天师洞
青城山的探访也到了尾声
青城之道是什么
似乎终于有了些眉目
就像青城山和成都
眺望与回归
在这个特别的年月
发酵出一种熟悉的自然之味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