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朱封金谱学研究之六)

关于朱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朱封金谱学研究之六)(1)

余在咸宁工作三十有四年矣,期间认识一位麻塘宗亲志超先生,这是一位有宗族情怀,热心宗族事业的人,每每谈及他们的宗族,一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宗族出了多少文人,多少士大夫,多少商贾等,实乃咸宁朱氏少有的名望大族也,还特地将他们的大成谱送我翻阅,这对于研究谱学的我来说如获至宝,闲暇之余,翻翻他们的大成谱,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乐趣。

不看谱不知道,看谱吓一跳。原来他们跟我东溪朱氏同为文豪公子孙。这么亲近关系,居然只能从谱牒中知晓。难怪文公要说“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矣,即使是至亲之人,久不来往,也会形同陌路,更何况同一个祖宗之族人呢?!

考究该族历史,可谓世系昭然,班班可考。他们系出浮梁七溪中的明溪,在江西朱氏源流中也有明确记载,乃文豪公二子荣公之子承裕公一脉。文豪生三子新、荣、符,次子荣公生子承裕,官至宋金紫光禄大夫,迁明溪,承裕生子頵,宋授光禄大夫,頵生子四思政、简、永、海,长子思政官至宋员外,由明溪建昌迁湖口凰山岭,湖口凰山岭拜为始祖,传至十三世,有官位、禄、爵、贤、定五兄弟,适逢明初移民政策,兄官位留守老宅,官禄、爵、贤、定四兄弟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移湖广武昌府,其中,官禄、官爵、官定三兄弟定居武昌府咸宁县,分居三地,在咸宁开基立业,成为咸宁朱氏开山始祖。

俗语云,十年一大庆,五年一小庆。今年正是该族迁咸600周年的日子,这是一个值得大庆的时刻。600年来,该族经历了明末农民战争、清初“三藩”叛乱、民国军阀混战、倭寇侵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诸多事件,在乱世中始终保持自己一族血脉纯正、屹立不衰;600年来,官禄、爵、定“三公”子孙瓜瓞绵绵,尔炽尔昌,他们在咸宁这块肥沃的土壤里,辛勤耕耘,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支持咸宁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600年来,他们忠君爱国,初心不改,始终把家族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绑在一起,与国家共进退,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并见证、参与了国家和民族由弱到强、由乱到治、由贫到富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建设。

国强则族旺,国弱则族衰。在这个迁咸600周年的纪念日子里,正逢“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华民族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接近复兴的伟大时刻,此时正是众族人叙昭穆、论尊卑、谈睦族齐心续谱之时,于斯也,该族众宗亲经合议,由志超宗亲牵头,设谱局于下朱,开启了第六次续谱征程。

夫修谱者,尊祖敬宗睦族也。万事开头难,谱局既已成立,首要任务是对开山始祖的子孙进行登记造册,达到不遗一户,不漏一人,而最难的工作则是寻找外迁子孙,动员他们加入谱局。经过分工,谱局众宗亲分头行动,他们下湖南,奔鄂西,跑武昌,还重走当年该族一中公远赴江西寻根之旅,赴江西湖口、彭泽、浮梁等地,对本族世系进行再确认。他们辛苦、真诚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那些散居在全国各地的本族外迁人员纷纷加入谱局,齐聚当年三兄弟始迁之地,共叙一本之谊。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地名变更频繁,当年迁武昌大港的官贤公裔孙至今仍未联络上,只好期待后世子孙继续寻找,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国家兴亡,朝代更迭,家庭聚散,在神州大地交替上演,惟有家族血脉源源流传,生生不息。只有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家族兴旺和稳定,才有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我坚信,此次咸宁朱氏六修族谱,定能加强族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家族的了解信任,定能让族人深刻感受族系传承的亲情教育,激发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从而在新的征程上轻装上阵,重新出发,为建设美丽家园,为本族兴旺发达,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诚如是,则不枉本次续谱之初衷和使命矣。

是为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