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学的不够早、学的不够多、学的不够全面。社会上的“鸡娃”比比皆是,父母拼尽全力,绝不让孩子落于人后。不是往死里“折腾”自己,就是往死里“折腾”孩子。但最终效果与结局让人不免惋惜痛心不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区呢?

第一 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时具有盲目性

网上有位小炜的妈妈,从小妈妈给他报了很多课外班,播音主持、演讲等,期望激发小炜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孩子越发表现得内向被动,兴趣也越来越小,稍有不顺心就哭闹,而且一哭闹,就生病,体质看起来也不太好。妈妈很是着急,十分苦恼。对孩子的不了解,盲目地追求提高,使孩子陷入了厌学自闭的泥潭。这个问题的家长不在少数。

根据搜狐教育发布的《2015中国教育行业消费者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给孩子辅导班的家长不在少数,请真正走进您的孩子,看看他需要什么,他应该怎样成长。

孩子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

第二 不了解“起跑线”,从众心理导致

印度电影《起跑线》中,描述一对中产阶级父母,为了女儿能够读到名校,买了昂贵的学区房,买了之后才知道,面试还要考父母。

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过面试,不仅女儿要进入培训机构,父母更是要上择校辅导班。装得了富、卖得了穷,搬进贫民窟,使劲折腾,就是为了给孩子争取到一个进入名校的名额。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起跑线,更多时候取决于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再说赢了起跑线也只是开始,并不代表成功,也不是成功关键的因素,请家长一定要理性教育。

第三 “让孩子不输”变成“孩子自己想赢要赢”,转变成家长主导孩子主体的教育观念

司马光从小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我们应该像这位先生一样,可以给孩子提供木材,造船让人生启航,还是他们自己做的掌舵,我们只是领航人。试想哪个成功者不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历经万苦获取的?

“起跑线”在百米冲刺中显得当然重要,但世界上却没有任何一场马拉松是赢在起跑线上,更重要的过程,是自己亲手拼搏的未来。

孩子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